档案信息传播模式

时间:2022-03-10 11:23:00

导语: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档案信息传播模式

一、传播的一般模式

模式实际上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既可以表现静态的结构,又可以进行动态的描述,并且以一个独立的系统而存在。

最早的传播模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斯多德模式,它扼要地提出了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效果及场合。而在传播学上具有奠基意义的传播模式是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五W模式: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渠)。然而,五W模式忽略了传播的反馈要素,仅是一个单向线性传播图式,事实上人类的传播活动并不是一个被动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继承性的双向互动过程。因此,此后很多学者在五W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传播模式,如1954年威尔伯·施拉姆提出的高度循环性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967年丹斯提出了著名的螺旋模式,为某些循环方式无法描述和解释的传播现象提供了最好的图解。

由此可见,传播模式有一个积累、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其演变经历了一个从单向线性到双向循环,由要素性到结构性,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分析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与结构模式的基础。

二、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构成

广义的档案信息传播包括档案馆(室)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和私人档案拥有者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档案馆(室)的档案信息传播偏向于公共组织传播,而私人档案信息传播则倾向于人际传播。本文所讨论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指的是档案馆的档案信息的交流传递过程。

档案信息传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传播,其传播活动本身既属于传播活动的大范畴,具有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同时由于它的传播对象——档案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其传播方式、活动规律无疑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因此,只有建立在共性与个性有机契合基础上的模式,才能反映出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档案信息传播结构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这里进行的模式分析主要是考察其传播过程中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足以形成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基本框架结构。档案信息传播的结构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档案信息源、档案馆、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和反馈。这五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循环互动,共同构成了这样一个传播过程:

附图

1.档案信息源。即各种各样的档案资料,包括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通过档案馆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收集进馆。

2.档案馆。在档案馆中,经过整理、鉴定、加工等常规程序将档案信息有序化,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传播方式传递给相应的档案信息受众。

3.传播渠道。包括公共组织传播渠道和大众传播渠道。档案信息传播者可以决定档案信息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际需要选择一定的传播方式获得相应的档案信息。

4.档案信息受众。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用户,还包括主动或者被动接触到档案信息的人。

5.反馈。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反应信息反馈给传播者之后构成了一次传播流动过程,传播者根据受众的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档案信息传播。

在上述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档案信息既可以进入大众传播系统转换为其他形式,从而进入人际传播、市场传播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也可以直接进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传播者在一般传播模式中主要是作为信息源的传播和报导者身份出现,而档案信息传播者既是档案信息的收集者、整理加工的把关人,更是承担市场及公共渠道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中介人。档案信息受众也比较复杂,既可以是大众传播的直接受众或消费者,也可以是公共组织传播的档案用户。不同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中的传播对象是复杂的、多元的,这是由传播途径的多元并存和传播对象存在的不同社会角色等方面因素决定的。受众的反馈活动是检验传播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的重要环节,一般是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三、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分析

1.传播的起点

一般的传播模式都以传播者(个人或群体)作为传播的起点,传播者将已经准备好的信息传递出去,笔者认为这种传播起点是不适用于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

近年来,档案数量的急剧暴涨与库房容量相对有限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档案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档案馆加大了鉴定工作的力度,并且提出了要介入文件管理流程进行前端控制,以保证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最多、最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档案馆对档案信息源的鉴别、选择、收集工作成了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理应是档案信息传播的起始。如果把档案信息源置于档案馆之后,人们很容易误认为档案馆的传播任务只是将已经收藏的档案信息传播出去,而档案馆对分散在社会中的大量的档案信息的选择、收集这项基本功能就突出不了了。

档案馆馆藏的质量是传播活动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馆藏就不可能有好的传播效果。我国档案馆馆藏结构不合理是老大难问题,以这样的馆藏为基础进行的传播活动效果不理想是意料之中的事,因此,应当把档案信息源提前到传播者之前,强调档案馆的“把关人”作用,严格控制进入档案馆的档案资料的比例及质量,优化馆藏结构,为档案信息传播打好基础。档案馆一些中心工作的开展需要馆藏以外的信息,例如举办展览,光靠馆藏不够,必须搜集馆藏以外的信息作为补充。因此,档案馆深层次上的档案信息传播并不仅仅是将馆内有序化的档案信息传递给受众这样简单,其真正内涵应是将分散在社会中无序化的、有用的档案信息经过整序、加工之后传递给受众。

2.传播渠道

档案信息传播的渠道包括大众传播渠道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两种,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为主。一方面,档案信息受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所公布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的作用及利用档案的规章制度,接触、了解、选择档案信息,清楚档案信息的出处,了解利用档案信息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亲自到档案馆,运用档案馆所提供的检索工具(案卷目录、全宗索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专题目录等)查询馆藏内是否有符合自己需求的档案信息,并将查得的需求信息转换成信息代码,向档案工作者提出受传需求,档案工作者据此通过档案阅览、档案外借、制发档案复制件、制发档案证明或咨询服务等形式传播档案信息,也就是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工作。由此可见,档案馆在档案信息传播中担任中介的角色,是档案信息受众与档案信息间联系的桥梁,在社会档案信息资源无限扩大与受众个性化需求之间建立起对应的关系。

此外,在一般传播模式中,整个传播方向是单向式的,即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对传播渠道是不具有支配性和选择性的,是完全被动的。而在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在传播渠道和受众之间的箭头标志是双向的,即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渠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档案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档案信息传递最终究竟是通过哪一种渠道进行,不仅传播者有决定作用,受众也有自己的选择空间,是由双方共同决定的。

3.档案信息受众

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也决定了档案信息受众具有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分布广泛、分散流动的特点,因为档案信息传播的信息是为大众提供的,大众的外延可以涵盖所有的人类社会成员,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档案信息传播的内容。从可能性上讲,在档案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众即档案信息的受众。但是,从现实上说,只有当大众介入档案信息传播过程,采取某种主动行为,比如去档案馆阅览室阅览档案、看档案杂志、参加档案工作会议等,才能成为档案信息传播的受众。因此,严格地说,档案信息受众是指档案信息的利用者和接触者。

一直以来,档案界将档案用户视为档案信息受众的全部,事实上,档案用户只是在档案馆以阅览、复制、摘录档案信息或者制发档案证明等形式使用档案的直接利用者,而在档案公布、档案宣传、档案编研产品的发行、售卖工作以及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接触和阅读档案信息的人应当也是档案信息的受众,因为通过与档案信息的接触,接触者的态度和行为也可能会有所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的档案信息传播效果。因此,根据传播渠道的不同,档案信息传播的对象可分为大众传播的直接消费者和组织传播的公共利用者,具体来说,既有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用户,也有观众、听众、读者、网民等等。

4.反馈

传播活动的最后结果就是受众接收到信息,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论是好是坏。但是,如果受众不把取得效果的信息回传给传播者,传播者就不知道自己的传播最终有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样的传播过程是不完整的,因此,一个完整的传播模式必须建立一个反馈信息机制。笔者在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也把信息反馈作为其中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反馈是档案信息传播后所产生的信息回流,是检验传播活动效果的重要环节。由于传播渠道与受众的多元性,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活动同样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除了反馈到传播者——档案馆,还会反馈到传播渠道中的大众传播组织——报纸、杂志、电台等。相对来说,向大众传播组织的反馈一般是迟滞性的,而向档案馆反馈则是直接性的,一般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信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告诉档案信息传播者应该继续传播,也可以是要求档案信息传播者改变或者纠正原有传播内容或传播方式,然后再进行传播,或者是要求停止传播。档案馆根据相应的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进或提高原有的传播内容或方式,定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四、结束语

构建档案信息传播模式,是使档案信息传播研究适应传播现实变化的一种尝试,在帮助了解档案信息传播过程的同时,揭示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中获得对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宏观地把握和全面抽象。尽管本文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比较简单,但已抓住了问题的主要方面,突出了档案信息源、档案馆、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反馈等档案信息传播的基本问题。通过这个模式我们能够简明又清楚地了解档案信息传播的结构和过程,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庆山《文献传播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

2.田野,张长海《传播学视野下的档案观念和档案工作》档案管理,2001(1)。

3.田野《档案信息传播的形态:利用,编研、宣传、公布》档案学通讯,2002(2)。

4.田野《论档案利用与档案传播的整合》档案与建设,2000(7)。

5.何振《论档案信息传播的媒介与受众构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