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创造与财务理论分析论文

时间:2022-02-01 09:24:00

导语:价值创造与财务理论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价值创造与财务理论分析论文

一、价值创造财务理论中的地位

以郭复初教授的本金理论为基础,罗福凯(2003)提出了“从财务学内在逻辑发展的历史中描绘出科学财务理论所经历的三大逻辑转变过程,即财务学以本金、资本和价值为核心的三大逻辑”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凡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都是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因素。财务理论和实务的具体形态是价值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增长和转变等价值创造过程。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价值管理’或实现经济过程的‘价值均衡’成为财务管理的本质特征。”

另外,从西方财务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这种逻辑脉络也是十分清晰的。1958年,米勒与莫迪格莱尼关于公司资本结构无关论的研究论文的发表,标志着现代财务学的诞生。该理论是在融资与企业价值的命题下研究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的。在这篇论文中,米勒与莫迪格莱尼严格地界定了企业价值的概念,并严谨地定义了企业价值与企业风险、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以模型的方式明确了企业价值与投资决策、融资决策之间的相关性。MM理论出现后,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也证实了财务管理的本质是创造价值这一基本命题。后续出现的权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成本理论、信号模型等资本结构理论尽管在研究方法上各有千秋,但始终贯穿着融资如何影响企业价值及增加企业价值这条基本主线。如,詹森等在研究了公司治理中的股东与经营者、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委托关系后认为,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下企业价值最大。因此,从财务学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创造已经是研究各种财务问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而且所有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包括投资、融资、股利分配理论与方法)所要达到的目标都是企业财务管理本质的体现——创造价值。

二、企业的价值分析

(一)企业价值的来源

既然财务管理的本质是创造价值,那么就有必要分析一下企业价值的源泉。但是不同的理论对企业价值的源泉有不同的观点。如何看待不同的价值理论呢?罗福凯(2003)指出,价值是财务学的核心概念。对于价值学说,历来存在要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等多种学派或阵营的斗争,至今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他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重点研究价值的产生、形成及其客观构成内容,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及本质。另外,不论是要素价值、效用价值,还是劳动价值,都有其各自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运行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短缺经济时代已经结束,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时,企业越来越多地面临着产品价值能否实现的挑战,不仅要把产品生产出来,而且更要把产品出售出去。如何把产品卖一个好价钱成为企业运营的关键所在,这种环境催生了客户价值理论。

从不同的价值来源理论可以看出,至少在现阶段,企业价值的来源并非是单一的。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否定的关系,只不过是顺应不同时代条件的产物。

(二)企业价值表现的层次性

企业不仅有不同的价值来源,而且企业价值的表现还具有层次性。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企业整体价值。它是企业未来收益的资本化,即现值化。企业价值是衡量企业绩效的最全面的标准。科普兰(1998)等认为,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可以精确、可靠地描述公司价值。他们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现金流量折现与企业的市场价值密切相关。关于这一结论,我国学者王建中以1997年12月31日至2002年12月31日之间,沪深股市上的31只样板股票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这一层次的企业价值是一个长期、动态的概念。科普兰指出:“价值之所以最佳,全在于它是要求完整信息的唯一标准。为判断价值创造,必须具备长远观点,能够在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上处理所有的现金流量,并了解如何在风险调整基础上比较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量。没有完整的信息,几乎无法作出妥善的决定,而其他的绩效标准,都不需要完整的信息。”

企业价值的另一个层次是指企业的价值活动,企业的每一项作业都将会产生一定的价值(其数值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如果为正我们就说价值创造,如果为负我们就说价值毁灭)。企业的整体价值是各项作业所创造价值的累积之和。为此,波特(1997)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而詹姆斯·迈天(1999)则用价值流概念来进行说明。这一层次的价值增值是一个静态概念。企业整体的价值增值是通过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来实现的,企业整体的价值增值是由长期的企业价值增值活动所决定的,或者说,是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结果的长期表现。

三、价值创造财务的理论基础

价值创造财务理论是建立在对传统财务理论的批判基础之上的。这一方面是客观环境发生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财务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这并不能割裂价值创造财务理论与传统财务理论的联系,而且,建立和发展价值创造财务理论必须植根于传统财务理论的基础之上。价值创造财务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财务机制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初,郭复初教授首次提出了财务机制的概念,并对财务机制的一般理论以及国家和企业如何运用财务机制调节经济运行的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从而构建了财务机制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所谓财务机制,是由本金的投入与本金的收益活动等相互联结的部分所构成的财务活动体系,是社会再生产运行的自动调控系统之一,是经济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财务是一种经济活动体系,具有对再生产运行的调控功能,具备了作为经济机制的基本条件,是一种经济机制,即财务机制。财务机制由三大部分构成——主体机制、动力机制和制衡机制。整个财务机制是由财务主体机制、动力机制和制衡机制所构成的有机体,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再生产运行发挥着强有力的调控作用。

正如本金作为财务的本质蕴涵着财务的本质将会转为价值一样,财务机制理论也体现出了价值创造将是财务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同时,财务机制理论中的三大财务机制也为我们构建价值创造财务体系指明了方向。

(二)现代企业理论

企业理论与公司财务理论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特定的企业假定基础之上,企业的不同界定和企业特征的现实变迁都会对公司财务理论构成决定性影响。由此不难看出企业理论对价值创造财务理论的构建所具有的影响。从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来看,企业的本质是一种合同关系。这种合同关系不仅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合同关系,而且也是企业与供应商、顾客、债权人等之间的合同关系。企业实际上是利益相互冲突的个体通过这种合同关系形成的一种均衡状态。因此,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理解的话,这种均衡状态应该以一种最优的路径来实现。但是,在签订合同以后,各利益主体之间就形成了委托—关系,而且不论是委托人还是人都不能确保在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使人完全从委托人的角度出发来作出最优决策。按照詹森的定义,成本包括监督成本、管束成本和剩余损失,为三者之和。按照法玛的观点,控制成本是组织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关于问题的研究将会成为价值创造财务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问题的角度来看,为了创造价值,必须努力降低成本,为此我们至少可以有三个选择。1.构建有效的业绩评价和薪酬激励系统,因此笔者要将业绩评价理论作为构建价值创造财务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2.构建一个有效的决策系统。毋庸置疑,决策对于企业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离开科学的决策,而单纯地依靠简单的本金的投入和产出是很难实现本金的增值与保值的。这也正是财务的本质由本金向价值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来讲,企业的决策过程包括四个步骤:

(1)提出决策方案;(2)批准决策方案;(3)实施决策方案;(4)监督决策实施。一个有效的决策系统就是把不同的决策权力在委托人和人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当前比较热门的公司治理应该归属于该系统。3.构建一个畅通的信息传导系统。由于问题的本质就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通畅的信息传导系统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降低成本。

由此可以看出,为什么EVA价值管理系统受到了普遍重视。这是因为:首先,EVA是一个合理的业绩评价指标;其次,由于在计算EVA时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这一重要因素,使得利用EVA进行投资决策更具有科学性。

(三)业绩评价理论

前面已经提到了业绩评价理论对于价值创造财务理论的重要性。所谓经营业绩评价技术,指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目的而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业绩评价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对企业的经营起着导向性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通常,业绩评价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成本指标业绩评价体系。这种业绩评价体系在初期仅仅是一种很简单的将本求利思想,具体指标也就是每码成本、每磅成本、每公里成本等等。尽管这些指标在现在看来过于简单,由于它们比较适应当时的生产经营环境,因此还是能够较好地起到评价企业经营效果的作用。

2.收益指标业绩评价体系。到了20世纪初,企业组织形态更趋复杂,而且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更加普遍。此时,单纯的成本指标业绩评价体系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于是收益指标业绩评价体系应运而生。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杜邦分析系统。不论是成本指标还是收益指标,它们的计算依据都来源于会计信息系统,因而具有数据获取容易、计算简便等优点。但是它们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其可靠性受到会计数据准确性的直接制约。

3.价值指标业绩评价体系。20世纪90年代,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促使了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市场形势的瞬息万变导致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加剧。此时,基于价值创造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呼之欲出。1986年,阿尔弗雷顿·拉帕波特在《创造股东价值》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衡量公司业绩的新方法。他在考虑了现金流量、价值增长的潜在时期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七项因素的基础上,得出了评价股东价值的公式。1991年,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指标。该指标的最大特点在于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因素以及对依据公认会计准则产生的会计数据所做的调整。另外,反响较大的还有卡普兰和诺顿所提出的平衡计分卡方法。两人对12家在业绩评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后,发表了《平衡计分卡:良好业绩的评价体系》一文。后来,两人又发表了《平衡计分卡的实际应用》一文,专门介绍平衡计分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操作性问题。平衡计分卡提出之后迅速在欧美国家的企业中流行开来。因此,从业绩评价理论的发展历程同样可以看出财务理论向价值创造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前进,财务理论的发展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而构建价值创造财务理论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认真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1]罗福凯.财务理论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创造[J].会计研究,2003,(3).

[2]科普兰.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3]王化成,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研究回顾及科普兰和诺顿的理论贡献[J].财会通讯,2003,(12).

[4]张蕊.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变革[J].会计研究,2001,(12).

[5]郭复初.发展财务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郭复初.王建中.资本市场与国有资本监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张谊浩.公司财务理论的企业基础[J].南开管理评论,2003,(4).

[8]EugeneF.Fana,Michael.C.JensenSeparationofOwnershipandControl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83June.

【摘要】价值创造的思想贯穿了财务理论的发展历程。因此,关于价值创造问题的研究对构建财务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价值创造在财务理论中的地位、价值创造的来源以及价值表现的层次性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价值创造;财务理论;财务机制;业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