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23 02:56:00
导语:市场经济企业财务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镇海炼油化工股份公司是中国石化总公司控股的特大型炼油化工企业。公司前身是创建于1975年的浙江炼油厂,1983年划归中国石化总公司后改名为中国石化镇海石油化工总厂,1994年改组成为现公司。目前拥有年8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和60万吨尿素生产能力;有包括目前国内最大的26万吨级泊位在内的泊位5座,油品年吞吐能力超过2000万吨。经济效益稳步增长,1979至1996年,利税年平均增幅为32%(其中“八五”期间利润年均增幅达46%),增长速度和盈利总额都在全国燃料化肥型炼油化工企业中名列第一;销售收入在全国工业企业中排名第50位,综合经济效益在全国工业企业中排名第37位。企业国际化经营形成规模,目前每年加工原油中近80%来自国际市场,成品油30%出口,出口创汇居全国工业企业前列。股份制整体改组取得成功,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燃料型炼油化工企业,企业净资产由上市前的15.52亿元增加到1996年底的53亿元。1997年初,该公司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和中国石化公司相继树立为国有企业的先进典型。
镇海炼化公司的成功,是与他们在财务管理领域的锐意进取分不开的。该公司多年来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努力,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
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这中间也伴随着观念的转变。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财务管理,同样首先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在观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镇海炼化公司取得的成绩,体现了他们牢固树立了市场观念、利润观念和以财务管理带动其他管理的观念。
(一)市场观念
积十多年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之经验,该公司深感过好市场关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国企发展的必胜之路。因此,公司经营战略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勇于率先搏击国际市场,敢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化。22年来,镇海炼化遇到过其他企业一样的困难,如原料供应不足、生产吃不饱、缺少资金、技术,新项目上不去,成品油没有销路、压库等。然而,炼化人不等不靠,面向市场找出路,在全国石化企业中较早地主动进入市场,并成功地完成了“四级跳”:第一跳,80年代初期,以率先加工国内高价油为标志,在全国炼油企业中首先突破原料国家供、产品国家销的计划经济模式,主动闯入了国内市场;第二跳,80年代后期,以率先为外商代加工进口原油为标志,走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第三跳,90年代初期,以率先取得部分外贸自主权为标志,开展进料加工产品复出口业务,更直接地参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第四跳,90年代中期,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在境外发行股票和债券。通过这四大步的跳跃,形成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原油市场、两个产品市场和两个资金市场,多种经营方式互为补充、全方位出击的格局。而在这“四级跳”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转变,形成了一整套面向市场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快速对市场的财务预测,衔接市场和生产经营现场的财务计划,使利润时时处处受控的财务控制;模拟市场机制的目标利润责任制和精细的资金管理。
(二)广义成本观念该公司不断强化成本管理,树立了广义成本管理观念,向成本管理要资金、要效益。他们在管好产品生产成本的同时,十分重视筹资成本和投资成本的管理。一是通过企业的股份改造,直接通过资本市场吸取和筹集资金;二是在举债时,通过计算和比较各种负债方式下的资金成本,开拓新的筹资渠道,特别是国际资本市场。在投资成本管理方面,公司从搞好投资可行性研究的源头抓起。因为投资成本最终要形成固定资产原值,并通过折旧直接影响未来的产品成本。所以公司十分重视投资控制,对项目的重要经济指标财务上严格把关,而不是简单地由领导签字了事。
(三)利润观念该公司明确地认识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主体,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实现利润最大化不仅是国有企业应尽的责任,也是维护境外上市国企形象的内在需要及今后再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保证。利润最大化观念与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加工量最大化观念是截然不同的。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要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把市场压力传递给每一个职工,使全体职工为目标利润的实现多做贡献。
(四)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实行的是原料国家供、产品国家销、价格国家定、资金国家拨的“四包”模式。企业走向市场以后,经营环境复杂了,市场竞争激烈,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企业的目标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过去的以完成生产任务为中心转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佳化,以实现企业获利、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反映事实上,而要在正确核算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监督和决策功能,一方面要控制、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的财务分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可以说,在企业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就成了企业管理的中心内容,是贯穿企业各项工作的“主心骨”。
二、做好财务预测算,为正确决策保驾护航
(一)快速适应市场的财务测算
市场总是捉摸不定的,原油、成品油的市场特别容易变化,在一个月之内价格变化10%并不少见,国际原油和成品油的价差一年内也会在2-5美元/桶之间大幅波动。1996年每一季度,由于原油价格与1995年的平均水平相比,一直在高位运行,一季度的进口原油采购价格突破了公司年度计划的控制值,但由于成品油市场价格也普遍高于计划值,因而表面看来,全季进料加工再出口的产品卖得不错。但事后,公司才发现全季度的利润没有达到预期水平。从这时起,企业感到为了真正做到“眼睛盯看市场,工夫下在现场”,做好动态反映原油、成品油市场价格变动的测算极为重要。
在总会计师的领导下,公司财务处会同综合管理处和经贸处,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经常性地对不同原油、不同价位做好测算工作,通过比较分析事先确定的油价控制范围,为快速决策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对于一般贸易原油,由于国内成品油价格基本固定,影响利润的市场因素仅为进口原油价格,企业设定了三个内部控制价格:一是企业预测的市场价格;二是根据国内产品价格和目标利润要求倒算出的原油价格控制目标,即“保利临界价格”;三是根据国内产品价格倒算出的利润为零时的原油控制价格,即"盈亏临界价格"。如按1996的的国内产品平均售价和1997年计划的加工费用,再考虑到补贴等因素,年初企业确定的“保利临界价格”和“盈亏临界价格”分别为19.2美元/桶和21.5美元/桶。财务部门根据公司利润实现情况和国内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等,还动态地对“保利临界价格”和“盈亏临界价格”进行测算调整。
对于进料加工,则由财务部门根据公司目标利润推算出对进料加工的利润要求,进而倒推出原油和成品油之间的中间差价,确定不同时期的原油采购和产品销售的价格体系,进口原
油采购部门和业务人员也根据这一价格体系,测算出进料加工原油的动态保利临界差价和盈亏临界差价,以更为直观地指导原油采购。中间差价的测算依据是,要求复出口产品的总收入能与进料加工的原油价总额基本持平。有了这些控制价格,主管副总经理和具体业务人员在操作时就能做到心里有底,当国际原油价格低于保利临界的时候,就可以大胆地买进,在保利监界和盈亏临界之间就要谨慎决策,认真分析原油价格的未来走势,走高要力争买进,若走低就应该观望或等之落入保利价格,或捕捉价格最低点,力争最好的效益。这就使利润时时处于受控制状态,不致于产品卖出去后才知道盈亏情况,造成“亡羊补牢”的局面。
此外,企业财务部门还根据各种原油资源的特性和加工路线,认真做好单品种原油的成本和效益测算,优选出利润较高的原油品种,为原油采购决策提供了更为可靠可行的依据。
1996年新年伊始国际油价就节节攀升,布伦特原油于4月上旬突破了23美元/桶,达到了海湾战争以后的最高点。6月初,国际原油价格短期回落,企业认真研究分析了第三季度的国际油价,感到油价还将继续攀升,而根据财务部门的测算,保利临界点为19.3美元/桶,因此企业决定在19.3美元/桶的价位上购买第三季度所需500万桶原油,与第三季度的现货价相比每桶低了1.75美元,相当于降低了原油成本875万美元。全年国际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上涨20.9%,而该公司原油成本仅上涨11.77%,相当于全年节省原油成本1752万美元。
(二)衔接市场和生产经营的滚动财务计划该公司坚持以获得最佳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来强化企业的计划管理。每年第二季度开始,就组织编制下一年度的综合计划,按照年度综合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对下一年度的市场预测,以实现利润为目标、以生产计划为龙头、以财务部门的利润测算为指针,将生产、销售、采购、技措、基建、大修以及加工投资等各方面工作作统筹安排。财务部门根据公司年度的生产经营目标及市场情况,制定年度财务计划,对公司全年盈利水平作出预测,并根据综合计划预安排做好平衡,最终形成优化的综合计划和财务预算。
为了使财务计划最优化,财务部门针对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原油品种、产品加工结构、产品国内外销售结构和生产装置等),进行多个方案的比较和反复多次的财务测算。为使计划能快速应对市场变化,企业对计划实施“滚动管理”,在年度计划的指导下,计划部门根据生产特点和市场要求,制定更为详细的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使计划成为联系生产现场和市场的纽带,拉近了生产现场与市场的距离。财务管理在企业的“滚动管理”中起了中心作用。财务部门首先将测算好了的年度财务目标分解到季度,认真分析各种增减利因素,并在测算方案中进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努力克服不利条件,从宏观上来把握全局,稳中求胜;然后,再做好月度的利润测算工作,进行微观经济分析。每月结束后,根据该月的利润完成情况,再对次月及年底的生产经营进行滚动测算,时时把握实现全年目标的动脉。另一方面,企业按旬及时通报月度财务计划的完成情况,以进一步分析、优化下一阶段的生产经营方案,确保实现年度利润目标。
在对年度利润目标进行滚动测算的过程中,财务部门开展好每一季度的经济活动分析。每一季度结束以后,财务部门从利润指标着手,先按照会计要素归类,再逐一分解到收入、成本费用及资金运作等,把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进行对比,从每一个影响利润的方面来揭示其对利润的影响程度。通过开展经济活动分析,暴露问题和薄弱环节,以利于各部门积极采取对策。
在计划实行过程中,财务与生产、贸易部门人员每天碰头;包括财务在内的各主要处室每周召开两次调度会;在财务、综管、生产、经贸以及公司领导参加的旬平衡会上,财务部门不仅要提供当旬的利润测算分析报告,而且还要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这对及时解决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事前的财务预测和计划、事中的财务控制和检查、事后的财务分析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利润始终处于完全受控状态,公司主要领导人对利润的进展情况始终心中有数,从而正确决策。例如,根据财务部门的产品国内外销售结构测算,1997年第一季度国际成品油行情较好,效益好于内销,于是公司扩大了进料加工复出口产品的销售,当季产品创汇1.27亿美元,为全年计划的40%;二季度国际成品油市场疲软,公司适时调整了内外销比例,将出口创汇压缩到4336万美元。1997年6月份国际成品油市场价格走低,原油价格也走低,但原油价格下降幅度不如成品油价格下降大,财务部门就对进口加工原油按变动成本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当时的进料加工效益基本保本。公司领导根据这一财务测算和对国际市场原油成品油未来价格的预测,最终作出了为确保全年目标利润的实现,较大幅度减少本年第四季度进料加工业务的决策。
三、模拟市场目标利润责任制
(一)自我加压,咬定目标利润不放松
1996年中国石化总公司给镇海炼化公司下达的全年实现利润指标是6.5亿元,而该公司自我加压,提出了全年实现8.5亿元利润的奋斗目标。为此,公司推行了模拟市场目标利润责任制。具体做法是,根据生产经营和发展的要求,对公司成本构成及利润目标进行反复测算和深入分析,用目标利润倒推各项成本费用,千方百计挖潜增效。各单位对公司提出的技术经济指标都要“跳一跳”、出一身汗才能达到。各二级单位也按公司要求,调整了各项指标。炼油厂深入测算了轻油收率、加工损失率和综合商品率“三本账”,整理出70个节能降耗重点项目,逐一落实措施。如化肥厂将年初62万吨尿素的产量目标调整为63万吨。10家子公司的利润指标也由年初的3500万元调整到5000万元。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调整后,起初各单位都感到工作难度非常大,甚至有人认为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些指标。对此,公司没有后退,始终咬定利润目标不放松,至6月底制止了效益滑坡,上半年实现利润4亿元,比1995年同期增长14.2%。
各单位全员发动,以高度的责任感,围绕目标利润,大到原油成本控制,小到企管费、接待费、电话费的压缩,切切实实挖潜增效,把利润一点一点“抠”出来。如检安公司恰逢大修轮空年,年初计划确定利润目标仅为50万元,推行模拟市场目标利润责任制后,该公司的利润目标先后两度调整为250万元和350万元,最终,该公司通过“大活不够小活补,检修活不够制造活补,厂内活不够厂外活补”,全年实现利润371万元。
第四季度,公司进口原油平均价格比同期上涨33%,实现年度利润目标又面临空前的压力。面对不利局面,财务部门提供了“开炼加工难度较大的原油”方案,利用公司装置适应性强的优势,尽量多加工价格较低的重质原油和含硫原油。降低单位成本,增加实际盈利。在公司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消化了7亿元减利因素,保证了利润目标的实现。
(二)正确引导,努力培育新机制在模拟市场目标利润责任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公司首先在各厂、公司、处室、中心同时建立模拟市场目标利润
责任制的工作班子和办事机构,建立了一个有110人的工作联系网络,及时发现问题、反馈情况。财务部门发挥主观能动性,着重抓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协助公司领导进行了广泛宣传,促进方方面面对目标责任制工作的重视。财务部门在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下,把推行模拟市场目标利润责任制的意义广大职工讲透,把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向广大职工交底交透,进一步增加职工关心市场、关心成本利润的自觉性和“我为公司创利”、“我为公司省钱”的自觉性,让“成本在我心中、效益在我手中”在职工头脑中扎根。
2.科学分解指标,突出关键考核指标。首先,财务部门按市场实际价格水平,制定贴近市场价格的公司模拟市场目标利润责任制价格体系,作为公司内各二级单位之间结算依据,每季度调整一次。同时,根据年度目标利润和综合计划要求,按照“跳一跳摘果子”的精神,制定全公司六大类102项考核指标。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倒推并确定各生产厂的模拟市场目标利润、各子公司目标利润、各生产厂成本。对公司处室则主要考核公司进口原油采购成本、管理费用、专业费用,同时又把二级单位的目标利润、成本与处室挂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则十分注重抓住重点,加强管理。特别是对目标利润和目标成本,根据实际情况,给各二级单位制定了计划指标和奋斗目标两档指标,实现奋斗目标的加奖,完不成计划指标则加倍扣奖。对指标的执行情况实行季度考核,随时给超标的单位发“黄牌警告”。各二级单位又根据公司要求进一步分解细化各项指标来促进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如炼油厂将公司考核的三大经济指标分解为以实物量和技术指标关键控制点为主要内容的156项考核指标,基本覆盖了全厂,其中又确定了对完成公司考核指标至关重要的14项指标为重点控制指标,落实到10个主要生产车间和有关科室;化肥厂针对降低成本是完成目标利润的关键因素,将公司下达的尿素成本指标分解为蒸汽单位成本、合成氨单位成本;尿素单位加工费、包装单位加工费等4个单项成本指标,分别与4个主要生产车间挂钩,要求各车间再把成本指标进一步细化、分解,下达到班组;检安公司和维修公司在主要考核工时定额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主材和日常消耗材料的考核,其中维修公司还将利润目标、成本指标直接分解到班组。
3.加大目标利润和成本指标的考核力度。企业实行年度和季度奖金系数与目标利润和成本等指标挂钩,加大了目标利润和成本考核力度,并将此提到“从严要求、自我否决,就是为了不让企业被市场所否决”的高度来认识。如1997年决定对各单位接待费的考核均提高到按超支部分金额的2-4倍扣奖。从1997年的第三季度开始,目标利润指标进一步下达到各生产厂的车间和各子公司的班组,真正做到“硬挂钩、真否决,进车间、到班组”。
(三)紧紧抓住成本这个“牛鼻子”,从推动各项管理中“抠”效益镇海炼化在实践中深切感到,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全公司各部门、各环节一滴一点的“抠”而决不仅仅是财务部门一家的责任。为此,他们提出“紧紧抓住成本这个‘牛鼻子’,从推动各项管理中‘抠’效益”。
1.从强化生产工艺管理“抠”效益。切实抓好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生产,是最大的节约成本的措施。公司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优化轻重原油和优劣原油的搭配;将催化原料延伸到劣质渣油,通过加工劣质渣油来弥补生产原料的不足;组织力量探索多种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油种资源。在财务部门精心测算成本和效益的基础上,认真制订加工方案,并对方案实行动态管理;根据生产需要,改动工艺流程,形成优化的工艺路线。
2.从强化经营管理“抠”效益。为适应推行模拟市场目标利润责任制的要求,公司各经营管理部门按市场机制要求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加快了工作节奏,转变了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着力加强专业管理。财务处坚持每10天对利润情况进行一次预测,预测的准确率不断提高,且随时掌握收益进度,及时发现、解决公司增加盈利、降低成本中存在的问题。经贸处紧紧盯住国际市场,根据油价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当下半年国际油品价格大幅上扬时,安排柴油和航煤增产的同时,增加出口量,为公司多创造了效益。负责采购进口原油的综合管理处坚持每天24小时严密跟踪国际原油市场,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频频暴涨的严峻形势下,连续捕捉到较低价位的原油,比较好地控制了原油成本。
3.从强化成本管理“抠”效益。模拟市场目标利润责任制的考核指标一下达,各车间就开始对各自承担的指标以及车间“家底”进行分析,主动制订降低成本的各项措施,从“小处”着眼普遍修订了日常消耗材料定额,加强了经济核算,严格了各种消耗材料领用制度,加强了对生产定额、消耗材料定额的考核,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各类成本开支,使各项消耗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如化肥厂材料消耗1996年上半年领料月平均80多万元,而推行模拟市场目标利润责任制后每月仅40多万元。仓储公司充分利用高温季节控制好原油温度,见缝插针安排停炉,使第三季度能耗比1995年同期下降17.6%;并针对原油途耗对原油成本影响巨大的情况,进行24小时全过程控制卸油,全年原油途耗控制在2.92‰。检修安装工程公司在突出工时考核的基础上加大对车间成本指标的考核车间对班组则实行以主材和目常消耗材料为主要内容的施工项目预算考核,大大降低了主材和日常材料消耗。对科室则加大专项费用预算管理考核,变过去各项费用“花了算”为“算着花”,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如检安公司办公室将绿化费、印刷费、招待费、电话费等11项专业费用都确定专人负责分管,执行情况和岗位奖金挂钩。仅取消不必要的外线电话、建立电话和传真机管理制度一项措施,就使全公司电话费支出从原来的每月40万元降至20万元。
4.从强化技术开发管理“抠”效益。各单位积极推行内部优化配置,实施技术革新,推动技术进步,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如炼油厂围绕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确定了70多个挖潜增效、节能降耗技术措施,使“瓦斯平衡”、“重油催化干气带液”、“加氢裂化装置多余气排放”、“Ⅰ套常减压装置同时生产航煤和军柴”等一些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其中仅消灭火炬“长明灯”一项,就相当于全年节省油耗200万元。
推行模拟市场目标利润责任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1996年炼油单位加工费控制在90元/吨,比年初计划下降了4.67元/吨,相当于全年增利2800万元;化肥尿素单位成本剔除原料涨价因素后控制在765元/吨(实际为776.49元/吨),比年初计划下降20元/吨,相当于全年增利1200万元。通过控制各项管理费用开支,全年公司管理费用比年初可控费用计划降低1500万元;财务费用比年初计划降低2400万元;修理费用比年初计划下降3000万元。这几笔加起来,全年增利近1.1亿元。
四、实行精细的资金运作
(一)科学的资金运作管理
1.实施“内部银行”控制。资金是企业运营的“血液”,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针对过去公司各单位银行账户不一、资金管理头绪多的情况,公司成立
了“内部银行”,将所属各二级财务核算单位以及全资子公司的资金集中起来,实行资金管理“五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统一借贷款、统一银行账户,从而确保了公司生产经营及建设所需的资金既无沉淀、又无缺口,有效地降低了占用资金,减少了货款利息支出,大大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近三年中公司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分别为32%、27%、40%。1996年该公司全额流动资金周转次数达到4.42次,并提前归还了银行借款2亿多元,利息支出减少1600多万元,全年财务费用比年初计划降低了20%。1997年初又制定了“资金收支结算管理规定”,进一步强化资金使用的监控手段,明确规定资金使用计划、对外结算方式、对外付款的审批权限,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合理、有序。
2.按年、季、月、周和日及时编制生产经营的现金流量表,把握资金的来笼去脉,既满足公司的生产经营建设需要,又充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充分利用各种筹资渠道,降低财务费用。一是在目前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利用外币与人民币的汇率差,在借款方式上尽可能多考虑利率较低的外币借款,节约利息支出;二是拓展短期融资的渠道,开拓了直接从国内外资银行融资的尝试;三是适时抓住有利时机,特别是1996年他们利用国家两次调低对银行货款利率的机会,提前归还了部分利率较高的货款,再根据资金情况借入部分利率较低的货款;四是与银行协调,千方百计以最低购汇成本购买外汇。
4.做好应收账款管理。财务处和经贸处协作,对外加快资金结算、回收,对省石油公司等主要的应收款大户实行合同化管理,采取超额逾期计息的制约措施,加大货款回收力度;对国内一般客户,继续坚持款到发货、限期结算等有效方法;在进出口业务中采取信用证押汇和提前结算贴息的办法。至1996年底,企业收账款总额比总公司下达的总额控制指标低10.25%。
5.结算严格按国际惯例进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建立起了信誉。国际权威资信评估机构认为,该公司的资信级别仅次于中国的商业银行。
(二)做好投资控制,走“消除瓶颈,内涵发展”之路
公司非常重视技术改造,每年几乎都要花数亿元的资金。如何用好这笔资金,他们动了不少脑筋,首先严格把好立项关,“把钱用在刀刃上”,同时不断探索投资控制的有效办法,力争用最少的钱换来最好的效益。1980年9月,大化肥工程建设一开始,企业就把计划统计、合同预算、物资供应、财务拨款和工程管理等部门捏在一起,实行“一条龙”管理,1987年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时,投资比批准概算节约8047万元,占总投资的15.34%,且工程荣获国优工程称号;炼油二期工程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七五”期间三大炼油工程和浙江省“七五”期间五十项重点工程之一,批准概算为10.4亿元。公司组织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合同,控制合同外涨价,严格把住预决算审核关,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经过努力,在当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普遍“三超”的情况下,1994年经国家审计署确认,该项目投资包干节余达1.2亿元,占投资额的11.27%,被誉为“投资少、质量好、见效快的工程建设典范”。
公司还始终坚持少铺新摊子,通过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努力消除“瓶颈”,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深加工能力,提高生产装置的整体技术水平,走以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800万吨/年炼油扩建工程方案的确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按照国家部署,公司在本世纪未建成为千万吨级炼油厂,并成为我国沿海加工进口原油的基地之一。公司为此在1994年制定了一个投资109亿元,依托现有炼油厂的部分公用工程,新建独立的单系列800万吨/年炼油装置的方案。经过进一步的优化论证,投资额又降到了98亿元,这在当时看来已经是一个比较优化的方案,因而得到国家的批准。但公司并不对此满足,通过总结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确定了“以技术改造为主,消除瓶颈,内涵发展”的新思路,将新建改为扩建,原来打算新建12套装置,调整为新建4套、改造7套,实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使增加800万吨/年炼油能力的投资降到了69亿元,节省投资近30%,其中自有资金比例超过50%,从而一方面使炼油加工能力与加工量同步增长,炼油加工量与市场需求同步增长;另一方面减轻了投资强度和投资风险,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和“适时投入、快速产出”,有利于企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同时也优化了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和人员配置,也有利于环境保护。中国石化总公司党组称该项目如果建成,将成为“我国炼油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还指出推广这一经验,全行业不再建炼油一次加工装置就可实现“九五”规划中的原定目标,初步测算可节省投资300亿元。目前,这一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并已全面启动。
在从完全新建、一步到位的方案转变为改造为主、分步实施方案的过程中,财务部门是算了资金账的。如果通过贷款一步到位,新建一个完全独立的炼油厂,如此大的投资额争取难度非常大,即使能得到,企业也将背上沉重的还本付息负担,还贷一直要延续到新建装置投入生产后的第十年。背上这么沉重的还贷负担,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目标根本无法实现。新的改扩建方案采取“一次总体规划,分两步实现,实行滚动发展的”策略,为工程建设资金提供了保证。“一次总体规划”就是按照整体投入最少的原则制定了分两步改造的整体方案,避免了因不必要的重复建设而造成的资金浪费;“分两步实施”就是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增长的实际情况,分两步实施改扩建方案;“实行滚动发展”则是指先行建设投产的装置要早抽入早产出,为方案计划后期建设的装置提供所需的部分资金,从而减少投资强度,目前该公司从“九五”发展所需的资金已基本落实。
(三)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做好企业筹资工作
在公司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除了建厂初期的250万吨/年炼油项目和化肥项目主要是依靠国家拨款建设外,其余很大部分是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起来的,在自筹资金方面卓有成效,做到既积极又稳妥。1987年3月总投资为10.64亿元的炼油二期工程开始建设时,正值国家投资方式由拨改贷,又遇国家压缩投资规模,工程所需投资缺口很大。企业依靠改革,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采用部分产品集资和向社会发行债券等办法,筹集了6.3亿元工程建设资金,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资金保证。从1994年12月到1996年12月,公司抓住境外上市的机遇和利用境外上市公司的融资机制,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换债券共筹集30亿元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公司领导和财务部门也始终有清醒的头脑,强调筹资一定要有还贷意识,并积极探索增大自有资金的盘子。
1994年元月,国家批准该公司为第二批境外上市预选企业。公司深感,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进一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和提高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公司在坚持确保股本利润率对海外投资者有吸引力以确保股票成功发行上市和确保职工队伍稳定的原则下,拟定了整体改组股份有限公司的方
案,走出了一条特大型国有企业重组的新路。此后,企业在总会计师的带领下,对确定的上市方案从资本结构到盈利水平进行全面测算,进而预测每股盈利、发行量以及发行价位等,为整体改组作了充分准备。同时认真做好后三年盈利预测,通过大量的数据以及详细的预测方案,表明公司良好的发展前景,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为顺利改组、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上发行时机选择得当,扣除发行成本后,公司上市实际筹得人民币15亿元左右。企业按照招股时向投资者所作的承诺,把筹到的资金全部投入到炼油700万吨改造工程中,提高了生产装置的配套能力,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实力。上市以来,公司严格按照国际上市公司的要求及国际惯例来规范公司运作,确保股东资产保值增值。由于管理规范、财务合规,被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誉为“财务是国企中最清晰的”,1996年又被境外报刊评为“中国最佳管理公司”之一。
为解决800万吨扩建工程外汇资金需求,1996年12月该公司又成功地在全球发行了2亿美元、2003年到期、票面年息为3%、有卖回权的可转换债券,并于当年12月20在伦敦、香港市场同时上市。这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是公司利用境外上市的优势,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公司发展所需部分资金的举措,也进一步拓宽了公司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渠道。
- 上一篇: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论文
- 下一篇:企业财务目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