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程观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研究

时间:2022-05-17 08:48:51

导语:大工程观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工程观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当前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面临强烈的BIM开课需求。本文在调研国内外BIM课程的基础上,基于大工程观论证了面向建筑全生命期BIM技术应用的课程目标,讨论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通过课程实践检验了BIM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本文成果为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BIM课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BIM课;程设计;大工程观;建筑全生命期;综合应用

当前,建筑业对BIM技术人才的需求强烈,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迫切需要开设BIM课程。然而,我国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主要将BIM技术融入现有课程中,专门开设BIM课程的高校非常有限。而在BIM技术起源的美国,高校往往都开设了专门的BIM课程,以培养学生全局的BIM知识体系和技术视角。我国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应如何开设BIM课程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调研国内外BIM课程的基础上,基于大工程观开展了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BIM课程设计研究

一、BIM课程开设背景

BIM是英文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缩写,国内一般称之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区别于传统以CAD为基础的建筑设计的新方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信息技术革命,在设计、施工、运维等建筑全生命期内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9号文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1],指出“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为项目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建筑业提质增效。”随着BIM技术的推广,BIM人才需求也日益强烈。然而,全国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普遍缺乏BIM课程。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美华[2]就指出高校在培养BIM人才方面存在“缺位”,并提出高校土木专业增加“BIM技术”课程的提案。因此,亟待开展BIM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当前我国高校土木类本科专业主要将BIM技术融入现有课程中,独立、专门开设BIM课程的高校非常有限。经调研,BIM技术一般被融合在CAD、工程项目管理、房屋建筑学、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等课程中。[3]然而,这种融合的BIM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对BIM技术有系统、全面的学习,不利于培养BIM人才。而在BIM技术起源的美国,高校往往都开设了专门的BIM课程[4],如斯坦福大学的“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南加州大学的“BIMandIntegratedPractices”等。然而,国内在专门的BIM课程方面起步较晚。目前,仅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少量高校开设了专门的BIM课程,而且关于BIM课程建设的研究也非常有限。[5]本文在调研国内外BIM课程的基础上,基于大工程观论证了面向建筑全生命期BIM技术应用的课程目标,讨论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通过课程实践检验了课程设计的效果,为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BIM课程提供重要参考。

二、基于大工程观的教学目标

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在《大工程观与工程集成教育》的学院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大工程观的概念:“大工程观是与研究导向的工程科学观相对立的,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教育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6]大工程要建立全局的、联系的、系统的工程视角和知识体系,不能割裂地看待整个工程项目。BIM技术本身就是与工程整体密切相关的,贯穿了建筑全生命期。因此,学习BIM技术应基于大工程观,而不能孤立地限定在特定的工程应用上。悉地国际设计有限公司CCDI的过俊副总监在借鉴美国bSa(buildingSMARTalliance)[7]对美国建筑工程行业BIM应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了目前中国建筑工程行业BIM在建筑全生命期中的20种典型应用,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BIM技术的很多典型应用并不是固定在某一个建筑生命期阶段,而是跨越多个生命期阶段,甚至贯穿整个生命期。因此,如果在BIM教学上,不能树立面向建筑全生命期BIM技术应用的大工程观,那么将难以很好地适应实际工程的系统性需求。而且,如前所述,很多高校采用将BIM技术融入其他课程的方式开展BIM技术人才培养,但这种分散融入式教学会导致知识零碎、视角局限、BIM知识体系和技术应用不全面等问题,不利于形成BIM技术的大工程观。正如前述国务院2017年19号文中所述“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因此,BIM高级人才应该有建筑全生命期的技术视野,BIM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应该覆盖建筑全生命期。另一方面,BIM技术的大工程观不仅仅体现在贯穿建筑全生命期,也应该体现在面向工程的综合应用技术体系,因此,BIM教学不能局限在特定技术上。当前,学生在无专门BIM课程情况下主要通过购买教材自学或报名商业网课学习。然而,绝大部分BIM教材和网课教的都是BIM建模实用技术。建模技术虽然重要,但过多集中在建模上就会让学生认为BIM等于建模,这就远远降低了BIM的价值。BIM的价值并不是模型,而是模型承载的信息和广阔信息应用。而且,建模等实用技术的深度和创新度很低,这就导致了这些技术随着逐渐普及就会越发廉价。例如,在一些电商平台上,6000万个BIM构件库售价仅2.9人民币,一个构件BIM建模费用远低于1分钱。因此,对于土木工程本科生而言,BIM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该局限在实用技术上,而应构建学生基于BIM的信息化理念,培养综合应用BIM技术解决土木工程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基于大工程观的理念,BIM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为面向建筑全生命期,建立学生基于BIM的信息化理念,通过讲授BIM的知识和实用技术,培养综合应用BIM技术解决土木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首先,根据前述教学目标,BIM课程应该面向建筑全生命期,这就意味着BIM课程应该涉及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等不同阶段的内容。因此,BIM教学内容较多。为了保证系统、深入的教学效果,BIM课程的课时不能过短,本文建议BIM课程至少为32学时。另外,考虑到土木工程相关的BIM技术在规划和勘察阶段的应用较少,而在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阶段较多,因此,如果课时有限,可以面向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三个阶段的BIM知识和实用技术为主。其次,根据教学目标,BIM课程还应该建立学生基于BIM的信息化理念。因此,BIM课程一方面需要包括BIM概念、应用现状与标准、主流平台等基本概念性内容,让学生对BIM有一个全局认识,形成BIM技术大工程观;另一方面也需要包括BIM工程典用案例、创新技术与发展趋势等内容,让学生不仅仅是学习BIM知识,更是要建立信息化理念,进而通过以BIM为主的信息化思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也体现了大工程观中服务工程实际的思想。最后,BIM课程还需要通过讲授BIM的知识和实用技术,培养综合应用BIM技术解决土木工程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BIM课程在内容设置上要兼顾知识与技术实操。具体而言,由于BIM技术大量依赖软件,因此,除了讲授内容,也需要安排上机时间,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习BIM软件及其操作技能,比如BIM建模、施工过程模拟、模型转换等。而且,要培养综合应用BIM技术解决土木工程问题的能力,就需要设置课程设计环节,锻炼学生利用课程所学的多种BIM技术解决课程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设计也应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一个32学时的BIM课程为例,本文建议了对应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情况,如下表1所示: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大工程观中的服务实际工程和整体性理念。一方面,BIM技术本身就是为了提升工程的效率和质量而产生,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重视技术实操。具体而言,应以课堂讲授和上机训练为主的方式开展教学。讲授需要和上机实践相结合,一讲一练有序开展,并引进实际工程案例教学,拓展学生工程视野,引导学生针对工程实际问题有目的地学习BIM技术。另一方面,BIM教学也要培养学生BIM技术的整体应用能力,以充分适合工程灵活多变的实际需求。具体而言,应利用课程设计使同学可以将所学的BIM知识和技术进行整体应用。这有助于提升学生BIM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应该利用课堂机会,对学生课程设计作品进行充分的点评,以让学生了解自身不足和优势,更有针对性地提升BIM整体应用能力,并有助于形成BIM技术应用的大工程观。

四、教学实践效果

依照本文基于大工程观的课程设计,开展了一个学期32学时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BIM课程教学实践。该课程共有61人,全部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大三第二学期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完成了土木工程大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授了面向建筑全生命期的BIM技术知识体系,并且通过上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建筑全生命期不同阶段的主流BIM技术。因此,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前,已经构建了面向建筑全生命期的BIM技术大工程观。在课程设计选题方面,提供了多个类别题目,见表2,让学生根据类别自主选题。考虑到学期末学生课程较重,本课程允许学生分组开展设计,并且可以只选择一个类别。在实际上,学生已经树立了BIM技术应用的大工程观,单一类别的课程设计无法满足大部分学生对BIM技术整体应用能力提升的渴望。结果61名同学共形成了26个小组,其中21个小组都提交了综合类别的课程设计,具体分类情况见图2。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都进行了二、三个类别综合的设计作品,甚至有1个小组提交四个类别综合的作品。这充分显示出学生建立了BIM技术大工程观后拥有了自主开展BIM技术整体应用的内在动力。

五、结论

本文基于大工程观开展了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BIM课程设计,论证了课程目标,给出了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满足当前BIM课程开设的强烈需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内容。另一方面,本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也表明树立BIM技术的大工程观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开展BIM技术整体应用的内在动力,这将有利于BIM技术综合人才的培养,也更符合工程应用的实际需求。在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一些土木工程院校新开设了“智能建造”本科专业,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对土木工程的促进作用。其中,BIM作为土木工程信息化的核心技术,BIM课程也必然会成为“智能建造”的核心课程。因此,本文基于大工程观的BIM课程设计也会为“智能建造”新工科建设提供支持。

作者:许镇 郝新田 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