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涌水突泥段地质探讨
时间:2022-09-01 04:31:54
导语:隧道工程涌水突泥段地质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通过地质调查、钻探结合物探、隧道洞内现场踏勘等勘察手段对桃山隧道DK0+160~DK1+720段进行了勘察,综合分析了隧道涌水突泥段的地质,并采用降水入渗系数法、地下径流模数法和地下水动力学法分别计算了隧道最大涌水量,以减少可能存在的隧道特大涌水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1工程概况
桃山隧道位于福建省境内,为单线隧道,全长5598m,出口里程为DK2+788,最大埋深270m。本次涌水突泥段位于桃山隧道DK1+720处。该处掌子面埋深约146m,围岩级别为Ⅴ级,施工方法为台阶法开挖。补充勘察段落为DK0+160~DK1+720。
2区域特征
2.1地形地貌。测区位于戴云山西侧,属中低山地貌。测区山脉走向总体呈北东—南西向,地面高程在420~720m。区内最高峰为位于线位以西北2km的虎臂崎,高程1197m,最低点在长溪坝一带,海拔高程430m,相对高差100~500m,最大高差达600m。区内山脉属条形中~低山,具构造剥蚀地貌特点。山坡地形坡度15~45°,沟谷见泉水出露,形成水沟。2.2地质特征。测区上覆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角砾土,坡洪积(Q4dl+pl)软土;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下统溪口组(T1x)砂岩及晚白垩世石牌前单元(K2S)花岗岩岩脉。突水涌泥段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下统溪口组(T1x)砂岩,青灰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该层夹有灰岩,局部夹砂质页岩,差异风化严重,区域内有花岗板岩岩脉侵入。全风化带原岩结构清晰可辨,取芯呈硬塑土柱状,局部夹少量风化残块,厚2~15m;强风化带岩石风化剧烈,多见有铁锈,岩石不新鲜,质软,锤击易碎,取芯破碎,以碎块状为主,厚20~80m;弱风化带节理裂隙较发育,多呈闭合状,岩石新鲜,质硬,锤击不易碎,呈短柱、长柱状及碎块状(图1、2所示)。
3地质构造
隧道与里程DK1+490~DK1+540大角度穿越该断层,夹角约60°。该断层属于政和-大埔断裂带,属新华夏系构造,走向S-N,倾向东,倾角60~80°,为一压扭性断裂,岩石破碎,羽状裂隙发育,具构造角砾岩、片理化、脉岩充填,两侧岩层揉皱强烈,断层及影响带宽度20~70m。受该断层影响,隧区内岩体破碎,差异风化较大,断层两盘地层分别为三叠系溪口组砂岩,断层带附近岩层蚀变严重,断层对隧道影响较大。
4水文地质特征
4.1水文地质特征。(1)地表水。测区地表水主要进出口及洞身沟槽内的沟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2)地下水。地下水主要类型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隧道表层的冲沟、地表及隧道出口外围的第四系冲洪积、残坡积层中,仅局部冲沟中心的砂、卵石为强透水层。该类地下主要水分隧道的表层,面积小,富水性一般都较差,水量较贫乏。排泄条件较好,加之土层分布范围小,水量较小。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基岩裂隙水补给。基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测区碎屑岩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溪口组(T1x)砂岩夹泥岩,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渗入式的补给,并赋存于空隙和裂隙网络中,富水性较强,蓄水性好,构造裂隙导水性好,含水岩层发育,地层中砂岩中夹泥页岩层,泥岩岩质较软,裂隙闭合性好,局部泥质充填,透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层,下部砂岩层中的裂隙水由于泥岩隔水层的存在易形成承压水。裂隙水随地形条件由高向低处径流,于地形低洼处汇集和排出地表。构造对地下水的控制。测区内分布有断层,砂岩、泥岩接触带也为强富水区。根据岩性、地貌、构造因素可分为2个富水带。①断层富水带。该区位于隧道与里程DK1+490~DK1+540大角度穿越,主要岩性为砂岩。区内岩体受构造影响节理发育,产状凌乱,岩体破碎,为地下水的富集创造了条件。该区属富水区。②砂岩与泥岩、页岩接触带。测区为三叠系地层,岩性以砂岩为主,夹泥岩、灰岩和页岩,砂岩属透水层,泥岩、页岩相对隔水,砂岩与泥岩、页岩接触带属强富水区。4.2DK1+720处水文地质特征。DK1+720处位于带状或囊状节理密集带。区内岩体受构造和不均匀风化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地表水易沿着节理和裂隙下渗,赋存于裂隙中。该区属富水区。地下水水位埋深24m,该段节理裂隙发育,洞身段相对富水,主要为静储量,透水性较好,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降雨入渗,受降雨影响较大。隧道内地下水流速12~15m/min,流量70~100m3/h,水温15℃。4.3地下水的动态特征。本段为低山地貌,地势起伏较大,且构造发育、泥岩和页岩隔水等原因导致区域地下水位不稳定。陡坡及山崖地带地下水埋藏较深,山间沟槽地势低洼地带为隧道区域地下水径流排泄出口,地下水埋深浅,局部地段可以平沟心,受降雨及泥页岩隔水的影响比较大,地下水水位变化幅度较大(图3、4所示)。4.4隧道涌水量预测。经对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大气降水、地表水的直接入渗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隧道穿越不同含水岩系,地下水位不一,地下水渗透性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次根据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隧道涌水量预算。隧道涌水量采取降水入渗系数法和地下径流模数法分别进行计算。(1)降雨入渗系数法[1]。采用基于水均衡原理的降雨入渗系数法来预测计算隧道的涌水量。依据《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B10049—2014)中式E.1.2计算正常涌水量Qs,计算公式如下:Qs=2.74α•W•A(其中A=B•L)式中:Qs为隧道正常涌水量(m3/d);α为降水入渗系数,依据隧道进出口段的地形地貌特征、植被的发育状况,砂岩取值为0.18;W为年降水量(mm),(据当地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取值为1550mm);A为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集水面积(km2),取值6.3km2;L为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长度(km);B为隧道涌水地段L长度内对两侧的影响宽度(km)。DK0+160~DK2+720段计算结果:Qs=4820m3/d。Q最大=9640m3/d(最大涌水量主要考虑丰水期,在非可熔岩地区,最大涌水量取正常涌水量2倍)。(2)地下径流模数法。计算公式如下:Q=86.4•M•A(其中M=Q‘/F)式中:Q为流量(m3/d);M为地下径流模数(L/(s•km2)),取值9;A为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集水面积(km2),取值6.3km2;Q‘为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或下降泉的流量(m3/d),宜采用枯水期流量计算;F为相应于Q‘的地表流域面积(km2)。DK0+160~DK2+720段计算结果:Qs=4900m3/d。Q最大=9800m3/d(最大涌水量主要考虑丰水期,在非可熔岩地区,最大涌水量取正常涌水量2倍)。(3)地下水动力学法[2]。即按不同地段水文地质特征,选取不同的水文地质经验参数,将隧道各段视为无隔水底板,选用相关公式进行分段涌水量计算。影响半径采用库萨金公式:R=2S姨KH涌水量采用柯斯嘉科夫公式(按双侧进水考虑):Q=2aKBHlnR-lnr(其中a=π2+HR)式中:K为渗透系数(m/d)(结合水文试验,经综合分析选取合理的K值,取值0.025m/d);B为隧道通过含水层的长度(m)(里程段DK0+160~DK2+720,长度为1560m);H为静止水位至隧道底的深度(m)(根据现场水位实测,H取值为90m);R为隧道排水影响半径(m);r为隧道宽度的一半(m)(r=4m);S为隧道水位降低35(m)。结合水文试验,经综合分析选取合理的K值,式中参数R和a计算如下:R=2S姨KH=2×35×姨0.025×90=105ma=π2+HR=π2+90105=2.43经综合比较计算,推荐DK0+160~DK2+720段隧道涌水量:Qs=5200m3/d,Q最大=10400m3/d(最大涌水量主要考虑丰水期,在非可熔岩地区,最大涌水量取正常涌水量2倍)。隧道穿越区地下水分布受构造、岩性控制,水文地质边界条件较为复杂,实际涌水量可能与预测值有一定偏差。
5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DK0+160~DK1+720(图5、6)段属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局部较陡,相对高差较大,为100~500m,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下统溪口组(T1x)砂岩,偶夹泥岩、页岩。本段受断层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全、强风化层厚90~160m。地下水受降水入渗补给,2019年6月中旬至8月底降雨充沛,降雨时间较长,降雨量较大,地下水水位较高。经本次DK1+634.5m(图7、8所示)左11m处(距离涌水突泥处85.5m处)补充钻孔揭示隧道洞身为弱风化砂岩,围岩较涌水突泥段变好。
6涌水突泥工程地质分析
桃山隧道出口段位于虎臂崎分水岭东侧,中低山地貌,西高东低,西侧最高峰虎臂崎高程1197m,东侧三明市均溪高程335m,相对高差较大,为100~500m,中部较为平缓,有利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出口段处于地下水径流区,径流途径较短,水量较大。根据气象资料,2019年6月中旬至8月底降雨充沛,降雨时间较长,降雨量较大,地下水受地表水补给充足,地下水水位较高。隧道出口段地层为三叠系下统溪口组(T1x)砂岩,偶夹灰岩、泥岩和页岩,地层单斜,产状N4°~8°W/20~33°NE。隧道洞身断层,为压扭性断裂,属于政和-大埔断裂带。隧道出口外沟槽里发育水尾断层,为张扭性断裂,都属新华夏系构造。受断层和水尾断层构造的挤压扭曲,在相邻断层间产生微褶曲,岩体在受到压应力和剪应力作用下,产生大量近似于垂直交叉的节理面和裂隙面,形成节理裂隙网络。隧址区地表降水较丰富,地表水下渗进入节理裂隙网络并赋存于其中,粉砂岩和胶结较差的砂岩在水和空气作用下易于软化,风化成散体状、砂土状岩体,成为富水层;钙质和硅质胶结砂岩不易风化,呈碎裂状岩体,由于地层中砂岩的颗粒大小、胶结成分、胶结程度和分布不同,隧址区差异风化较为严重。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渗入式的补给,并赋存于空隙和裂隙网络中,富水性较强,蓄水性好,构造裂隙导水性好,含水岩层发育,地层中砂岩夹泥页岩层,泥页岩岩质较软,裂隙闭合性好,局部泥质充填,透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层,下部砂岩层中的裂隙水由于泥岩隔水层的存在易形成承压水。裂隙水随地形条件由高向低处径流,于地形低洼处汇集和排出地表。在隧址区形成断层富水带、带状或囊状节理密集带富水带和砂岩与泥岩、页岩接触带富水带。由于前期降雨充沛,地下水补给充足,隧道内呈淋雨状和线流状出水,流速12~15m/min,流量70~100m3/h,水温约15℃。桃山隧道DK1+720掌子面处围岩为砂岩夹页岩,由于差异风化,存在全、强风化砂岩,受断层构造影响,围岩整体较破碎,呈碎块状夹散体状。地下水赋存于砂岩裂隙网络和带状或囊状节理密集带中,近期降雨充分补给地下水,地下水水头差较大。开挖后掌子面处初始地下水水量较大,呈淋雨状和线流状出水,围岩岩体在地下水作用下易软化崩解,在隧道开挖后形成临空面时形成坍塌和突水突泥。
7工程措施建议
(1)隧道地表塌陷区及时作好整平,防止降雨积水于塌陷坑内,做好截水天沟等排水工程。(2)由于地下水水量较大,且极易造成岩体软化,建议增加洞内排水措施。(3)洞身为砂岩夹泥页岩,质软,节理发育,开挖过程中,拱部易产生掉块、坍塌等,应加强隧顶超前支护措施,确保工程及施工安全。隧道底部泥岩遇水易软化,特别是反坡地段尤为突出,建议设计加强隧底处理。(4)隧址区内软质岩主要为对隔水层岩组三叠系下统溪口组(T1x)中的泥岩、泥质粉砂岩、页岩,岩体破碎,极易软化,隧道施工时加强超前支护、及时衬砌,防止再次塌方冒顶及影响山坡稳定性。(5)DK1+490~DK1+540为断层破碎带、DK1+540~DK1+720为断层影响带,易发生突水涌泥,施工中应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做好超前地质钻探。(6)隧道施工会对隧道顶部地下水进行疏干,对居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应采取相应堵水措施。8结束语桃山隧道DK0+160~DK1+720发生涌水突泥,主要影响因素是洞身岩石风化差异较大,岩体破碎,地下水水量较大,且极易造成岩体软化,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加强洞内排水,加强超前支护、及时衬砌,确保安全通过涌水突泥段。
参考文献
[1]秦殿明.浅谈宋家山隧道涌水、突泥和溶岩等不良地质段处治技术[J].科技创业家,2011(12):34.
[2]曲绍恒.浅谈隧道工程涌水突泥成因及预防整治措施[J].建筑模拟,2019(6):56.
[3]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B10049—2014[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100-105.
[4]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12[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54-67.
作者:严国铸 单位:核工业华南工程勘察院
- 上一篇:城市污水处理在环境工程的重要性
- 下一篇:达麦隧道机械化集群施工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