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转型发展及对高校启示
时间:2022-10-29 03:38:32
导语:建筑企业转型发展及对高校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PPP模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这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建筑企业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问题,企业的转型发展首先就要解决人才问题,需要调整企业内部人才结构,引进培养复合型人才,借力外部专业人才。高等院校需要及时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转变,通过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员工提供进修学习机会、科研服务企业等方式,实现PPP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PPP模式;企业转型;人才需求;高等院校
1PPP推动建筑企业转型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和政府地方债务高企背景下,我国大力推行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私营合作)模式。从不同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统计数据来看,建筑企业占据了成交额的70.33%,是PPP项目的主要参与方。但PPP模式对建筑企业来说[1],一方面,意味着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转型发展的挑战。1.1PPP之于建筑企业的机遇。1.1.1PPP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传统的政府直接投资模式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过重,也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资金风险。因此,国家对地方政府举债进行了严格的限制。PPP模式成为了当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式,作为社会资本方参与PPP项目,也成为了建筑企业从国家基础设施投入中分得蛋糕的重要途径。建筑企业如不参与PPP项目建设,将会失去市场,影响企业生存,制约企业的发展[2]。1.1.2建筑企业通过PPP可获得更多利润增长点在当前建筑企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传统的建筑施工的利润率不断被压缩,甲方拖欠工程款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而采用PPP模式建造、运营的项目,经过前期“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其质量、效益将远好于传统项目,而且建筑企业作为社会资本方参与PPP项目,所能获得的不仅仅是施工利润,还能获得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收益,增加了收益来源渠道。1.1.3为建筑企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提供机遇建筑企业的传统核心业务是建筑施工。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国内建筑市场趋于饱和,行业竞争加剧,建筑业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PPP模式的推广为建筑企业从传统主营业务向上下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建筑企业将由原来单一的施工承包商向投资商、施工承包商、运维服务商等角色转变。经营结构将由原来单一的施工业务收入,向上有投资收益、中间有施工利润、下有运行维护服务收入的多重收益结构转变[3]。1.1.4转变融资方式及实现企业快速扩张发展在传统的施工总承包模式下,建筑企业作为建筑施工合同中的乙方往往需要垫付资金进行施工,不仅工程款回收较慢,而且为了筹措足够的建设资金,建筑企业还需要以自有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增加了企业的负债率。资金紧张成为制约建筑企业快速扩张的瓶颈。而PPP模式下,建筑企业无需直接向银行贷款,而是由项目公司(SPV)作为融资主体,主要根据项目的预期收益、资产以及政府扶持措施的力度而不是项目投资人或发起人的资信来安排融资,以项目融资方式获得资金,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使建筑企业在不增加自身负债率的前提下可投资更多项目,也带来了更多的业务量,使企业的快速扩张发展成为可能。1.2PPP之于建筑企业的挑战。1.2.1法律和政策变动风险较大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自此,PPP项目发展迅速,全面开花。在此期间,政府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文件,力图规范化PPP项目的运行,但至今也没有出台正式的法律。加上PPP推广由财政部和发改委两个部门分别负责公共服务和传统基础设施两个领域,各部门之间关于PPP的制度性文件也存在差异甚至冲突,导致国家层面对PPP的法律政策也处于不断调整过程中。而PPP项目通常周期往往较长,项目运行面临着法律和政策变动的风险。1.2.2运营管理能力不足PPP项目的周期较长,一般为10年至30年,不仅包含项目建设,还包含项目运营管理。而且从近期的政策文件来看,PPP项目将越来越重视项目运营,项目绩效考核必须同运营挂钩。2017年11月出台的财政部《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财办金〔2017〕92号)中明确指出,仅涉及工程建设,无运营内容的项目今后不再入PPP项目库。进入2018年以来,各地根据92号文的要求,清退了大量不合规的PPP项目。其中,大部分都属于只有融资、建设而缺少运营内容的项目。但建筑企业基于传统思维惯性,参与PPP项目注重的往往是基于对施工建设利润的追求,而对于后期运营则缺乏重视。运营能力不足也是建筑企业普遍存在的业务短板。如何确定健全的项目运营管理模式,在漫长的运营期内有效控制风险,无疑也是摆在建筑企业战略升级路上的一大难题。1.2.3融资困难PPP项目融资是新生事物。建筑企业在投资PPP项目时,往往抱着揽活心态,未能重视并统筹策划融资之事。PPP项目融资又决定着项目的成败。如上文所述,PPP项目往往是以项目公司为融资主体。但由于项目公司自身固定资产有限,实践中部分项目的“物有所值评价”流于形式,导致金融机构对项目前景和预期收益缺乏信心,项目融资较为困难。在PPP项目合同中,通常约定融资责任由社会资本负责。一旦不能解决项目融资问题,自身又不具备全部投资能力,那中标的建筑企业将面临重大法律风险和社会风险。1.3建筑企业亟待转型升级。总之,PPP模式的推广对于建筑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建筑企业唯一正确的应对之道,就是抓住这一战略发展机遇,主动转型升级。1.3.1转变角色从施工承包方转变为投资方、施工方、运营方多位一体。在传统的商业模式当中,建筑企业是作为建设施工合同的乙方参与市场活动,所需要考虑的也只是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程款回收等问题,角色较为单一。但在PPP模式下,如果建筑企业作为社会资本方成功中标,其角色定位首先是PPP项目投资商,基于PPP项目合同与政府或其他投资方共同组建PPP项目公司。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同项目公司签订建筑施工合同,又具有施工方的角色。此外,由于建筑企业作为项目公司的股东往往对项目公司有实际控制和经营权,项目公司又承担着项目融资、项目管理、项目运营等职能,实际上还具有融资方、建设施工合同业主方、项目运营方等多重角色。如何理清这些复杂的法律关系,实现角色转换,是对建筑企业的一个重大考验。1.3.2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拓宽产业范围。在当前国内建筑施工市场趋于饱和、施工利润不断压缩的背景下,建筑建筑企业需要居安思危,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拓宽产业范围。根据财政部统计数据,目前已实施的PPP项目涵盖包括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片区开发、教育、水利建设、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如图)。PPP模式为建筑企业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企业通过中标作为社会资本方投资PPP项目,不仅仅可获得施工利润,还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渗入其他过去并不熟悉的行业,实现产业升级。1.3.3增强企业管理运营能力PPP项目的识别需要通过“物有所值评价”。但真正的“PPP物有所值是靠管出来的,不是靠算出来的”。归根到底,PPP模式不是单纯地融资搞建设,更要考虑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服务质量。实际上[4],PPP项目往往具有公益属性。政府方对社会资本方所能获得的利润率是严格控制的,那就决定了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运营能力。首先,要提高企业施工管理水平,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施工成本,实现预期的利润率。其次,需要加强融资运作能力,拓宽融资渠道,以尽可能低的融资成本保障项目资金及时到位。再次,提高项目运营能力,PPP项目的利润来源除了建设施工利润以外,项目运营利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而且PPP项目周期动辄10~30年,运营周期长,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无处不在,对于普遍存在运营能力短板的建筑企业来说,提高运营能力以及防范运营风险成为了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2建筑企业转型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转变
如前所述,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PPP模式的背景下,建筑企业不能被动等待变革,而应顺应趋势,主动谋求转型发展。但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转型发展成败的关键在于人才。PPP模式的运作是采用项目特许经营权方式来进行项目融资,它需要复杂的法律、财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成熟管理者的欠缺才是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最大“风险”,加大人才建设力度依然是企业在竞争中胜出的不二法门[3,5]。2.1调整企业内部人才结构和岗位结构。首先,增加建筑企业内管理型人才的比重。建筑企业的传统业务在于建筑施工领域,这就决定了其内部人才结构也主要是以建筑施工类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专业也主要集中于土木、建筑、水利等相关专业。经济、法律、管理、财务等专业的管理型人才在员工比重中偏低。但随着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增多,管理类人才需求也不断加大,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PPP项目的成败。因此,建筑企业需及早布局,调整企业内部人才结构,增加管理类人才在企业员工构成中的比重。其次,岗位设置适当向项目公司倾斜。PPP项目的主要实施机构是项目公司。而项目公司的员工往往由社会资本方委派。项目公司的管理是PPP项目管理的核心。因此在公司整体岗位结构上,应当为项目公司设置更多的岗位,保证项目公司人员的充足。再次,针对建筑企业运营能力不足的特点,还应设置专门的运营部门和运营岗位,加强运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应对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2.2引进培养复合型人才。PPP模式是一种全方位的项目管理模式,涉及到金融、法律、建筑施工、项目运营等多个方面。不同的PPP项目所涉及的具体专业知识又各不相同。而且出于成本控制的需要,所设立的PPP项目公司的规模不宜过大,不宜设置过多岗位。但在操作层面,项目公司既要对接政府方进行洽谈合作,也要作为业主方协调PPP项目的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等各方面工作。这就决定了每一个岗位的员工都需要能承担多种工作。因此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所需要的是既熟悉PPP运作模式又掌握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2.3借力外部专业人才。PPP项目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建筑企业要加强修炼内功,引进和培养自己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需要借助外力,加强同PPP项目咨询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审计机构等专门机构的合作,让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来做,做好风险防控,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3企业人才需求的转变对高等院校的启示
建筑企业人才需求的转变对以培养人才为主要功能的高等院校而言,其实也意味着机遇与挑战,高等院校也应当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实施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3.1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首先,对于工程类专业的人才,除了开设工程类专业课程,还应当有针对性地开设工程相关的法律、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使工程类的学生也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财务、管理等知识。其次,对于法律、财务、管理等专业,可设置工程类的专业方向,比如工程法、工程财务、工程管理等,课程体系中除了本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还设置工程类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3.2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建筑企业当前参与的PPP项目不断增加而专业人才短缺的矛盾,建议企业和高等院校可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由高校按照企业业务方向和PPP模式运作需求,为企业量身打造PPP专业管理人才。比如长沙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同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3+1’PPP项目管理人才联合培养班”就属于此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学校面向大三年级(或研二)学生选拔一定数量学员组建成班(不改变专业)。在学生所学专业基础上,增加投融资、资产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技术基础等课程,由高校专家、知名学者和企业导师共同授课,通过集中授课、专家讲座、职场模拟、文体活动等方式,帮助学员提高职业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增强岗位认知,增进对PPP项目发展趋势的了解,实现由大学生向工程项目投资管理复合型人才的转变。3.3为建筑企业员工提供学习进修机会。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整合优质师资资源,同建筑企业合作,通过定期为建筑企业的员工开展PPP相关专业知识的在职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和企业应加强在学历培养方面的合作,制订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员工到高等院校深造攻读学位。3.4通过科研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首先,高等院校可以同企业合作,共同建立PPP专门研究机构,搭建合作平台,举办PPP相关的学术会议或经验交流会议,推动对PPP相关的政策法规、风险防控、投融资等问题的研究。其次,对于一些具有理论研究价值的问题,企业可以通过横向课题的方式,委托高等院校进行专门研究,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岳亚军,郝生跃,任旭.建筑企业投资PPP项目的F+EPC模式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8,32(6):17-22.
[2]戴国华.建筑企业集团参与PPP项目风险管控的思考[J].财物与会计,2016(12):8-12.
[3]邓泽川,宗和.PPP带给建筑企业的机遇与风险[J].建筑,2015(15):8-13.
[4]孙晓霞.PPP模式正进入理性发展期[J].建筑,2019(16):25-27.
[5]周正祥,张秀芳,张平.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5(9):82-95.
作者:申纯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 上一篇: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风险及对策
- 下一篇:试论营改增对建筑行业业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