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道路设计标准分析

时间:2022-09-01 04:49:48

导语:风景区道路设计标准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风景区道路设计标准分析

摘要:以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名胜区营造林工程项目道路设计为实际案例,在风景区道路设计没有设计规范作为依据的情况下,从道路和景观的专业视角出发,阐述如何在道路设计中结合风景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家先行风景区、公园、森林公园、城市道路、公路等相关规范,选定道路设计标准,如道路分级、设计车辆、设计速度、设计断面、平面和纵断面设计标准,一级路基设计注意事项,以适应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需要,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提高道路的观赏性和对游客的友好性。

关键词:风景区;道路;设计;标准

关于风景区道路规划设计,《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对风景区道路选线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总体要求,对景观敏感地段提出按直观透视演示法进行检验的要求,在路基填挖方面提出竖向创伤面的高度作出规定等,缺少具体的道路设计要求。《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主要针对车行路之外的游览交通道路与设施进行规划,提出电瓶车路应避开游人驻足观赏的景点景物路段。《公园设计规范》对园路进行分级,分为主路、次路、支路、小路四级,对道路平面走向提出总体要求并对园路最小平曲线提出具体要求,对园路宽度提出具体要求,对道路纵断面最大坡度和主次路最大坡长提出具体要求。《森林公园设计规范》对森林公园道路进行了分级,分为干线、支线、人行道,并对道路宽度进行了规定,对干线和支线的平曲线最小半径、纵断面最大坡度进行了规定。刘鸿雁认为风景区道路是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景区旅游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韩春鹏从道路专业角度提出了风景区道路与景观相互配合所要遵循的原则,提出了道路沿线景观服务水平,与交通服务水平、路况服务水平组合构成了风景区道路综合服务水平评价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舒适度的概念,来指导路网规划方案设计[1]。于秀霞结合清虚山风景区案例对风景区道路设计从功能要求、视觉效果、游览感受、小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的研究论述,并从工程性角度提出了问题探讨[2]。综上,本文通过梳理现行国家及行业相关规范,结合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名胜区营造林工程项目道路设计,对风景名胜区车行道的有关设计标准进行分析论证,并结合景观属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类似项目的工程应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青秀山风景名胜区中的青秀山森林公园内,青秀山总面积约4.07km2,拟建1~9号路,均为车行道(观光电瓶车道),道路总长4.8km,建设内容为道路工程。拟建场地类型属剥蚀垄状低丘陵地貌,坡度一般为10~15°左右,场地相对高差约72.66m。植被发育覆盖率70%以上,场地分布着果园、林地、灌木、草地、水塘、水稻田等,还零散分布着电线杆、简易山路(土石路面)、简易房等。项目所在地处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6~22.7℃,多年平均降雨量1302.6mm。区域地质构造较为稳定,地震危险性较低。场地内自上而下土层分布为:(1)耕表土①、填土①1、淤泥①2;(2)粉质黏土②;(3)粉质黏土②2、粉质黏土②1、粉砂③、黏土④;(4)砂岩⑤。经试验分析,耕表土、填土和淤泥土质松散,承载力低,不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其他土层均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其中粉质黏土②层属弱膨胀土,黏土④1、黏土④层为中等膨胀土。

2道路设计标准选定

2.1道路分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和《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对于风景区道路等级、宽度、设计速度缺乏任何规定。参考《公园设计规范》规定,按公园面积和园路等级确定园路宽度,大于50hm2主路设计宽度为5~7m,次路宽度为3~4m,支路宽度为2~3m[3],根据道路宽度规定,车行道园路只能是主路和次路等级。考虑本项目地处山地,参考《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规定,内部干线路基宽度应按7~10.m设计,其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30m;支线路基宽度应按5~7m设计,其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综合考虑以上规定,结合拟建场地条件,道路等级拟采用《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及《青秀山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拟建道路分为干线路和支线路,均为车行道(观光电瓶车道)。2.2设计年限。各规范均未规定设计年限,关于道路设计年限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从使用车型方面考虑,本项目为电瓶车专用道,考虑到青秀山风景区地处城市中心区,游客以市民为主,设计年限参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支路标准较为合理,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15年,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10年,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15年。2.3设计车辆。根据《非公路用旅游观光车通用技术条件》,旅游观光车分为观光车和观光列车,青秀山风景区目前两种车型均有运营,其中观光车为14座电瓶车,外形尺寸为5000mm×1500mm×2100mm,最大运行速度为25km/h。观光列车为4节列车,每节列车两轴,其中火车车头一节,车厢三节(84座),总体外观尺寸为33000mm×1600mm×2700mm,最大运行速度为7.2km/h,紧急制动距离小于8m。据了解,青秀山风景区运营的观光车在全国各景区非常具有代表性,设计时干线路设计车辆为先行的观光火车,支线路设计车辆为先行观光车。2.4设计速度。考虑设计车辆参数指标,依据《非公路用旅游观光车通用技术条件》表3观光车的最高车速限值,参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设计速度拟按城市支路标准选取,采用20km/h。2.5设计荷载。设计荷载与设计车辆有关,目前运营的观光列车一节车厢核载人数为28人,车身自重1.5t,按成年男子平均体重70kg/人,总重量约为3.5t。观光车自重1.2t,按成年男子平均体重70kg/人,总重量约为2.2t。经比较,观光车最大轴重约为1.75t,而目前《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选用的BZZ-100荷载,也就是轴重为10t,考虑拟建道路不可避免地要通行消防车、货车等,采用BZZ-100荷载是适宜的。2.6设计横断面。根据《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拟建道路拟采用人车分离的原则,拟建干线道路应为双向2车道,依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小于60km/h道路一条机动车车道最小宽度为3.25m,考虑到观光火车尺寸偏长,一条机动车道宽度按3.5m选取,车行道宽度为7.0m。根据游客量预测,设计年限末约为1700人/h,依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人行道设计通行能力为1800~2100人/hm2,选用规范中规定的人行道最小宽度要求即2.0m,单侧布置,无人行道一侧参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采用0.5m宽土路肩,兼做设施带,综上,干线路路基宽度为9.50m。拟建支线路按观光车进行设计,为双向两车道,人车混行,道路路面宽度为(3.25×2)m,参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两侧路肩各宽0.25m,支线路总宽度为7.0m。2.7平面和纵断面。《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规定,内部干线路其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30m;支线路其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就平面指标而言,平曲线最小半径分别符合《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要求,干线路平曲线最小半径取《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的20km/h设计速度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支线路取极限值且对应的最大超高值为6%。考虑拟建道路行人较多,超高过大影响步行舒适度,本项目道路设计拟采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标准。虽然《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规定了干线路和支线路的最大坡度要求,主要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林区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要求,但考虑风景区道路的交通功能和交通行为人的出行特征,处于安全起见,道路纵断面设计建议采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按设计速度,最大坡度不超过8%,最小坡长不小于60m,最大坡长不受限制。2.8路基路面设计。传统的路基路面设计,主要依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进行,即可满足道路的使用功能,在此不再赘述。《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第4.5.4条指出,应避免深挖高填,因道路通过而形成的竖向创伤面的高度或竖向砌筑面的高度,均不得大于道路宽度,并应对创伤面提出恢复性补救措施[1]。为符合这一规定,道路设计时挖方高度干线路不大于9.5m,支线路不大于7m,并结合国家和广西膨胀土路基设计有关规范,路基设计时提出,道路土质边坡坡率比《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规定值放缓一级,一是有利于边坡稳定,二是便于种植乔木等进行复绿。对于石质边坡,设计拟采用植生带和挂网植生混凝土边坡处理,以保持坡面的绿化效果。路基路面排水方面,主要通过边沟和排水沟解决,边沟采用蝶形植草边沟和透水砖砌筑的透水边沟结合处理,最终通过暗沟排入场地附近水体,设计时要求雨水排出口必须低于水体常水位以下0.5m,以保持景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

3结语

本文根据风景区属性、交通行为人的特征和国家现行规划设计规范(标准),以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为例,阐述了如何在风景区道路设计中确定道路等级、设计年限和设计车辆,并根据设计车辆的特性确定设计荷载、道路标准横断面、道路平面和纵断面等,最后结合《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从道路景观视角对路基填挖和边坡防护制定具体设计标准,同时就生态性和友好性方面对路基路面排水提出了相应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鸿雁.道路设计——旅游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J].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97(1):23-26

[2]韩春鹏.关于风景区道路网规划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作者:李儒涛 单位: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