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犯罪的认定与法律适用
时间:2022-11-12 04:43:19
导语:计算机犯罪的认定与法律适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信息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更多更新形式的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网络犯罪,其特点是智能化、隐藏性和社会危害性。犯罪嫌疑人可以不受限制地使国家、组织或个人蒙受巨大损失,严重的会造成社会动乱。坚持惩罚和预防计算机犯罪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事。
【关键词】计算机犯罪;法律适用;计算机犯罪案例
一、计算机犯罪的定义与界定
欧洲经合组织对计算机犯罪下的定义是:“在自动处理数据过程中,一切非法、违反职业道德、未经授权的行为都可以归纳为计算机犯罪行为”。这不仅把违法行为当成犯罪来解释,而且把违反数据处理这一职业道德问题归纳到法律范畴,显然不合适。中国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司提出的定义是:“计算机犯罪就是指在信息活动的领域里,利用计算机信息知识和信息系统作为手段,或是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个人、团体及国家造成严重危害,依据法律规定,应当给予刑事处罚的行为。”进一步解释补充:“这里所提到的工具不仅是指计算机信息系统,还包括在犯罪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和非技术知识所起的作用的犯罪行为,‘犯罪’一词也含有危害社会和应处以刑罚的意思。”这个定义既避免了片面性、纯技术性,而且还对计算机在犯罪中所处的作用与地位进行了阐述。计算机犯罪既包括针对计算机的犯罪也包括利用计算机的犯罪。刑法中的犯罪其实就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计算机犯罪通常在犯罪认定时都以行为人利用计算机造成的后果来定罪。
二、计算机犯罪的构成要件
(一)犯罪主体。在技术性社会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系统与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工具和手段,这直接导致犯罪主体的社会化,这些犯罪主体的共同特点就是都具有专业的电脑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因此,计算机犯罪的主体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计算机犯罪的主体通常为一般主体,但随着犯罪集团化及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也可能成为犯罪的主体。(二)犯罪主观方面。从犯罪的一般条件来说,所有犯罪一定要存在过失或故意。计算机犯罪中的过失指的是行为人具有自己的专业素质,本应该预料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破坏计算机系统数据的不良后果,但是因为粗心大意而没有预见;另一种是行为人明知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却因为自己的不严谨导致计算机数据文件的破坏。计算机犯罪在主观方面体现为行为人利用计算机设备输入特定的不良内容或指令来突破计算机的安全防卫系统,同时行为人心里明知道自己散播的指令会危害计算机的管理秩序,甚至有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却仍故意为之。计算机犯罪的动机或是因为好奇,或是因为报复,或是因为利益,还可能因为故意破坏。一旦行为人存在故意,就必然把破坏计算机数据安全作为最终目的,这也就是计算机犯罪区别于其他犯罪的重要标志。(三)犯罪客体。我国刑法对犯罪的划分标准是犯罪的手段和对象,并不是用犯罪的同类客体进行划分的,所以计算机犯罪的客体存在多样性的特点。在计算机犯罪中,有的破坏计算机安全保障系统,有的危害计算机管理制度,有的甚至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在计算机犯罪中,只要进行了这种行动,就一定要违背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而破坏计算机管理系统,这正是计算机犯罪在客体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正因如此,这类犯罪被放入我国刑法中扰乱公共秩序罪部分。(四)犯罪客观方面。在计算机犯罪中,行为人为了完成某一任务而导致严重后果发生,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行为人肩负着一定的维修责任,例如计算机管理员、网络安全专员,但并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而导致危害后果的发生。由于一些意外行为人自主设计的程序出现问题,对计算机的安全存在巨大威胁,行为人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最终出现巨大纰漏造成严重损失,这种行为就是造成计算机犯罪的不作为。
三、典型计算机犯罪案例的思考
(一)黄某出售国家机密案。黄某的犯罪行为持续近十年竟然无人发现,可见计算机犯罪行为带来的危害某种程度上是毁灭性的,速度快,简洁又方便,让人防不胜防。依据我国刑法第110条和第113条的规定将黄某定为间谍罪,同时他通过对妻子和亲戚计算机里的重要数据进行拷贝,触犯刑法的第285条和第286条。此案结束的同时,我们也应思考是不是中国保密系统出现了巨大的纰漏?我们必须重视这次事件的重大失误,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为今后的安全保密工作提供保障。针对本案例提出以下几条建议:(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安全保密工作人员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进一步学习关于保密工作的有关文献资料,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教育、保密教育,切实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保密意识。(2)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查找薄弱环节,狠抓法律规章制度的追责问责。(3)强化责任意识,明确第一责任人,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对于犯罪行为严惩不贷,敢抓敢管,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安全系统的管理。(4)对于国家保密工作人员,要建立特殊行踪登记制度,不定期交叉检查,起到互相监督的效果。(二)李某等与“熊猫烧香”。本案中被告人李某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导致计算机系统的不正常运行,并且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根据刑法第286条其行为已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利用木马客观上窃取了他人的虚拟财产并出售获利,触犯刑法第287条的规定。因此,这一行为从法律上来讲,可以定为盗窃罪。同时在本案中还存在几个问题:被告人雷某是否也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告人王某传播“熊猫烧香”病毒的后果是否严重?构成共同犯罪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共同故意,二是有共同的行为,即合伙人相互配合完成一件事。本案中李某先独自制作了“熊猫病毒”,然后在网上传播、出售获利,出现了问题后再向雷某求助,雷某仅提出建议后,李某继续独自修改病毒程序,而雷某并没有关心事情的后续发展,一开始他就没有与李某共同故意去制造“熊猫病毒”。所以从整体来看雷某并不是李某的共犯,也就没有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从另一方面看,雷某在得知警察抓捕李某时,主动给李某通风报信助他逃跑,构成包庇罪,应该受到惩罚。对于王某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熊猫病毒”的制作,但为李某卖“熊猫病毒”、租大型服务器、卖流量并从中获利,直接或间接增大病毒的传播范围,无形之中对计算机系统安全造成了更大的破坏,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后果。然而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犯罪“后果严重”和“后果特别严重”的具体法律解释只有2011年的相关内容,相信会陆续出台更具体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为大众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平台。(三)方某网络传播淫秽视频牟利案。此案中首先要界定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本案中光盘提供的视频信息只是公安机关录制下来的视频文件,并不是原始的存在形式,在信息传播的方式上与相关规定不符合,根据“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不宜认定被告人方某的行为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点对面”式网络所传达出的信息具有淫秽特征,侵害社会道德风俗、将淫秽信息广为扩散,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需要动用刑罚加以惩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为淫秽等不良信息的载体再一次发生巨大变化,从直观变为通过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对社会的危害更大。一些不法分子不仅利用类似方式,而且还在视频聊天室设立主播,广泛组织网上淫秽演出、传播淫秽等不良信息非法牟利,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诱发其他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需要刑法予以规制。另外,合理扩张“淫秽物品”的外延,符合社会发展以及维护社会善良风俗的实际需要,也是刑法解释要求所在,并不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关于“淫秽物品”的鉴定,随着科技的进步、材料的创新,淫秽信息本身和其载体都在不断变化,在此情况下,刑法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对于计算机犯罪的应对策略,应将重心放在尝试扩大解释延伸传统罪名的适用空间,而不是单纯着力于完善刑法罪名体系,通过司法解释的有效补充,应对计算机犯罪的时代挑战。
参考文献:
[1]刘俊,吴林生.论国际社会中计算机犯罪的概念[J].经济研究导刊,2016(27):195-196.
[2]国务院令《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2011年1月8日修正版)》,2011年1月8日.
[3]国务院令《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修正)第六条,2011年1月8日.
作者:王业进 单位:中共岳西县委党校
- 上一篇:正当防卫与故意伤害的边界分析
- 下一篇:患者医疗信息刑法保护完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