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法益刑法保护
时间:2022-04-20 11:15:00
导语:信息法益刑法保护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世纪下半叶,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日益便捷,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其与物质、能源一起,共同作为人类社会的三大基石。信息是无形的,不能从中获得现实的效益,但信息具有重要的效用,有的信息可以指引人们的行为,作为人们行为所参考的依据和准则;有的信息可以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愉悦人的心灵。在当今社会,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利益所在,对于核心信息的获取和占有成为世界竞争的主要战场,世界资源的核心已经从资本转向信息。信息具有利益属性,是信息受到法律保护的基础。法律对信息的利益属性作出规定,将其纳入保护范围之内,即成为信息法益,信息法益就是基于信息而产生的法所保护的利益。由此,信息是法律保护的对象,是信息法益的载体,信息法益是法律保护的具体内容,是信息的核心效用。从刑法角度来看,信息是犯罪所作用的犯罪对象,而信息法益是犯罪所侵害的具体内容(犯罪客体)。
一、信息的基本范畴
(一)信息的哲学基础和自然概念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其运动性。物质运动,必然会产生时空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必然会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中得以反映,这一反映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可以无限重复的,这就表明在这一系列的反映之中必有一个共同的独立于物质运动本身的研究对象,即事物状态变化的再现方式。对这一再现方式的描述,即为信息。因此哲学意义上的信息,是对物质运动状态的描述,是一定载体上所显示出来的他物的运动和变化的属性。在哲学信息概念的基础上,不少科学家提出了自己关于信息概念的界定。信息论的奠基人、美国数学家申农(C.E.Shannon)认为:“信息是组织程度,能使物质系统有序性增强,减少破坏、混乱和噪音”。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orbertWiener)认为:“信息是有秩序的量度。”
在其后的信息科学上,对信息有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认识。本体论上的信息是指事物自我显示出来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的变化方式;认识论上的信息是指主体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认识以及对此种认识的表达。这些概念都是科学界对于信息的界定,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也不符合法律概念的要求。申农和维纳的观点只是对信息的个别属性的阐明,即减少物质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信息的本质要素,也不符合法律上信息概念的要求。同样,信息科学家们将信息分为本体论上的信息和认识论上的信息,后者并非信息本身,而是人对于信息的认识,与信息有着一定的差别,而前者也没有反映出法律概念清晰明确的要求,而是与哲学意义上的概念混为一谈。
(二)信息的法律概念哲学上信息概念涵盖范围较广,包含了一切符合信息本质要素的内容,但很多信息并不为法律所保护,或根本不为人所认识,法律只对部分信息进行保护,因此,必须在法律上对信息进行界定。笔者认为,界定法律意义上的信息概念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法律意义上的信息必须与人相关联。从法律干涉的角度来看,法律所处理的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果信息不与人类发生关联,则该信息无论如何不能成为法所保护的对象,新康德主义也认为,在人对现实世界产生认识之前,现实世界是一种混沌状态,是没有现实意义的状态,所以信息必须与人相关联才具有法律意义。由此产生的两个问题是:其一,任何信息都是经过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再加以表达于外部而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意义上的信息是建立在信息科学中认识论意义上信息概念的基础之上的,是人通过自身对于事物的理解而表达出来的对事物状态及发展状况的描述。信息有其创设者,但法律意义上的信息并不要求信息与其创设者相关联,信息一旦被创立出来,它就独立于其作者,而成为现实中的存在;其二,法律意义上的信息要能够为一般人所感知,这就要求信息创设和表达都必须遵循固有的规则,有通行的表达方式,能够为社会的一般人所接受,如果不具有这一特点,信息就属于混沌状态之中,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
第二,法律意义上的信息必须能够满足一定人群的需要。法律意义上的信息必须具有一定的效用,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信息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信息。这里的效用并非是纯主观的,并非基于特定主体来进行判断,而是从一般人角度出发来判定该信息是否具有效用。此外,由于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有所差异,因此各自表达出的信息有真有假,只有符合现实状况的才是法律意义上的信息,不符合现实因而不能满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的,不是信息。
第三,法律意义上的信息还必须以哲学和自然意义上的信息概念为基础,不得超越自然的信息概念的范围。从自然和哲学意义上考察信息,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信息并非物质,其不能直接产生现实的效用,只能够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从而对现实发生作用;其二,信息是一种描述和表达,只能够依附于一定的载体之上,而不能脱离载体而单独存在;其三,信息的内容是反映一定的事实,这一事实可以是过去的事实,也可以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还可以是对将来的事实,甚至是拟制的事实。自然意义的信息的要件当然作用于法律意义上的信息概念,法律所保护的信息不得逾越这一限制。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法律意义上的信息,是指能为人所感知的和支配的,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事实的描述。
二、信息法益的界定
(一)信息法益的概念和界定原则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随之而来的侵犯信息类犯罪也日益严重,加强信息法益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时代呼唤刑法的介入。信息法益与现行法律体系(尤其是刑法体系)的良性互动对于遏制信息类犯罪,促进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对于信息法益的研究将为作为保护信息法益最后屏障的刑法体系的有效发挥作用提供坚固的基础。所谓法益,李斯特认为:“法益,就是法所保护的利益。”据此,信息法益即指信息上所附着的法所保护的利益,在界定信息法益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信息法益必须与法有所关联。既然是法益,就不可能离开法的利益,如果利益没有受到法的保护,即使符合主体的需要性,也不能够称之为法益。法益的内容本身是前实定法的概念,但这种内容如果上升到法益必须依靠实定法,因此法益必须依赖于法律的规定。我国法律对于信息的保护目前还是依据信息的不同种类来进行分别保护的,知识产权信息由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国家秘密、军事秘密由相关保密法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由于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未出台,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只能散见于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法律之中,此外还有企业信息、证券信息等则由相关企业、证券法律法规予以保护。但是刑法作为权益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其对于信息的保护具有系统性,信息法益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更多是从刑法角度进行分析,信息法益主要指的就是刑法所保护的信息上所具有的利益。
2.法益体现为一定的利益。所谓利益,就是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特性,当某种状态反应为人们的某种需求时,它就是利益。利益是法益的核心内容,人们可以根据某种对象是否符合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来判断其是否是一种利益。利益虽然具有主观性,但并不意味着利益绝对是由主观决定的,在判断一个对象是不是利益时应当依据刑法上一般人的观念来判断什么是利益。信息的利益性主要是由法律所赋予的,其与物质、能量不同,物质、能量都是实体物,都能在现实中产生直接作用,但信息必须借助于人的认知,通过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才能发挥现实效果,因而物质、能量的利益性是源自本身的,而信息则不必然具有这一点,信息的利益属性更多是基于法律赋予的。法律通过禁止他人传播信息、利用信息来制造信息的一定稀缺性,信息主体通过许可传播、许可使用获得经济利益。
当然有些情况下,信息的利益也并非来自于法律的赋予,例如人们对于特定信息有获取的权利,对于自己的个人信息有防止滥用的权利等,这些利益都并非基于法律的赋予,而是信息自诞生之日起相关主体就自动享有的。一般而言,财产性信息利益依赖于法律的规定,法律规定的程度和限度决定了该利益的范围,而人身性信息利益则与信息本身紧密联系,信息一产生相关主体就自动享有。从刑法角度而言,信息利益更多是关切某一类信息利用的根本性利益,例如知识类信息的财产利益、公民个人信息的使用利益、秘密类信息的专有利益等,侵犯了该类信息的根本性利益会导致该信息主体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因而为刑法所干涉。
3.法益必须存在一定的利益主体。法益表现为法所保护的利益,法是人所制定的,反映了人的需求,利益是能够满足人需求的某种对象,因此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必然是人的利益,任何法益必然还原到人的利益的层面理解。就信息法益而言,具体的信息法益必有特定的利益主体,知识产权有其权利人,国家秘密、军事秘密的利益主体归属于国家,而公民个人信息的利益主体为公民个人。
利益主体是信息利益的所有者,信息类犯罪行为侵害的就是利益主体的利益,利益主体在这里扮演的是被害人的角色。信息利益主体并不必然是信息的创造者,实践中可能会出现信息利益的转让,信息创造者将自己所享有的财产性利益转让给其他人,例如著作权转让,专利权转让等。这时信息利益主体就变成了受让一方。信息利益的主体也可能是多人而非一人,可能会出现多个主体共同享有某一信息利益。信息利益主体的认定对于信息法益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刑法角度分析,判定某一人是信息法益的主体可以肯定的排除该人侵犯该权益的可能,从而将之排除在犯罪圈之外。
综上所述,信息法益是一个实定法的概念,是基于法律规定,信息权利主体对于信息所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各项权益。信息法益的设立目的在于通过法规范的介入,一方面赋予部分信息主体一定程度的特有权利,另一方面保护部分信息主体所享有的自有权利,以此来保障信息流通,鼓励信息创造和利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从刑法角度来看,刑法意义上的信息法益就是基于刑法之规定,受刑法所保护的信息主体所享有的信息权利。对刑法信息法益内容的了解有赖于我国具体的刑法条文规定。
(二)刑法上信息法益的界定依照我国刑法相关条款,我国刑法上所保护的信息法益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信息专有权,所谓信息专有权是指信息专为特定主体所有,他人不得获得或利用该信息。在刑法上,信息专有权主要是指非公开信息的专有权。非公开信息的专有权是指信息为特定人所有,享有该信息的权利人可以不公开该信息,任何试图违背权利人意志获取该信息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应当受到刑法规制。非公开信息的专有权实际上指的是信息的秘密权,即未经许可,他人不得获得该信息的权利。刑法上对于信息秘密权的保护条款较多,例如各种商业秘密信息、国家秘密信息、军事秘密信息等。公民对于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权利也属于信息专有权的范畴,我国刑法修正案七规定了第253条之一———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就是用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受非法使用和非法获取。
2.信息传播权,所谓信息传播权是指权利人有权将信息通过一定方式传播的权利,他人非经许可不得将该信息进行传播。这种信息保护主要指向的是著作权类信息,我国刑法中侵犯著作权罪所打击的行为重点就是著作权信息的复制和传播行为,复制行为是传播行为的基础,传播行为是复制行为的通常结果,信息传播的权利依法应当保护,著作权作品是精神性的信息,他人对于该信息的利用主要通过对于信息的了解和阅读来实现,因此权利人可以通过信息的传播获得巨大的利益,同时也容易遭受重大的侵害,所以刑法对于该类信息的传播权予以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 上一篇:副市长在防汛与农村饮水安排会讲话
- 下一篇:侦查法治原则中罪刑法定规则
精品范文
3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