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未成年人刑事审判过程特点
时间:2022-04-11 11:40:00
导语:漫谈未成年人刑事审判过程特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是一种刑事特别程序,专门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鉴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上所具有的显着不同于成年人的特征,而且未成年人的矫正经成年人更为容易,因此各国大多数国家都建立少年法院,通过专门的诉讼程序来处理未成年刑事案件。在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尚等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已被列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其中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将成为修改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未成年人;诉讼程序;审判模式;
一、未成年人诉讼程序的国外模式
少年司法程序最早起源于美国,其标志是1899年7月1日伊利诺伊州通过的《少年法院法》和在芝加哥市库克郡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少年法院。之后,少年法院在各州逐渐建立。美国少年司法制度对各国少年司法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前期的少年法院运动并不仅仅是少年法院在美国各州的推广,同时也是少年法院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随着少年法院的建立,大多数国家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少年犯罪诉讼程序。例如,日本制定了专门的《少年法》、《少年法院法》等,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另外在《刑事诉讼法》和最高法院《刑事诉讼规则》中也有对该程序的专门规定。在日本,对少年刑事案件,适用上述规定的原则是:首先根据少年法给予特别处理,只有少年法没有规定时,才根据刑事诉讼法及判例办理。而在德国,少年犯罪的诉讼程序依据颁行于1923年其后迭经修改的《少年法院法》进行。]另外,《俄罗斯刑事诉讼法典》专门规定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属于其刑事诉讼特别程序之一。
其中美国少年刑事司法理论及其发展对各国少年刑事司法理论及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国际公约关于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原则的形成均有重要影响,考察其理论的嬗变,可为我国构建未成年人诉讼程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配置专门的少年司法程序已然成为国际通例,少年司法适用特殊的程序模式也成为共识,因此,有必要针对少年司法模式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付诸于司法实践。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判程序的完善
1.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依据
我国现有立法及司法解释关于未成年犯罪的法律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国刑事诉讼法》第14,34,15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的规定》
2.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启动特殊的刑事诉讼程序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是指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案件的处理程序。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使其与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处理的程序应当不同。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往往简单,犯罪行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犯罪的个性心理尚未定型,教育改造有有利因素比成年人多,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我国现有的刑事案件启动程序显然,对于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一方面,立案的标准很低;一方面,一旦符合立案的标准就必须立案。这必然导致涉嫌已罪的未成年人,无论其是否是偶犯还是再犯,也无论是重罪或轻罪,或无论是犯罪动机如何,只要符合立案的条件,就均被立案而进入到刑事诉讼程序,而后要被送到法院接受审判定罪。这种与涉嫌犯罪的成年人无异的规定和做法显然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不严肃的。不符合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教育为主、刑罚为辅的原则。最好的做法是尽量使用羁押替代性措施应“仅作为万不得已的手段使用”“密切监视,加强看管或安置在一个家庭或一个教育机构或环境内”;而国外的司法实践也是如此。保释、家庭监管与社区矫正等作为替代羁押的措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3.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判程序所应有的特点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及立法原则中也是强调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审判程序区别于成年人犯罪的审判程序。分案处理及不公开审理原则。但是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未成年刑事法院。只是有不少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少年法庭。在2005年美国若普案(ROPERV.SIMMONS)中,最高法院划定了一条明确的底线—禁止对少年犯适用死刑,并进而创建了一项程序规则,基于社会,精神和心理等原因导致自主能力减弱并致暴力犯罪的,不得适用最严厉的刑罚。美国的许多评论家认为该判例不仅仅是禁止了对少年犯实行死刑,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促使人们重新关注设立少年司法程序的初衷—矫治,而非惩罚,从而避免少年司法程序对于关注惩罚,进而演变为与刑事法院一样的成人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陈光中表示,原刑事诉讼法中,只有几条涉及未成年人,对于逮捕、审查、起诉、污点不公开等多个方面均未作规定。他表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率总体趋势有所上升,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欠缺、滞后。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中,他建议对未成年人应按照国际规则,采取“少捕、少起诉”原则,提高逮捕未成年人的“门槛”,完善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等替代措施,允许撤销未成年人档案犯罪记录。
许多国家主张审理未成年被告人刑事案件的程序具有非正式性。努力淡化对抗色彩。其理论基础就是国家的准家长制。《北京规则》14.2明确要求”诉讼程序应按照最有利于少年的方式和在谅解的气氛下进行,应允许少年参加与诉讼程序,并且自由进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当然首先要保证未成年享有正当法律程序,要在“正当法律程序”下进行审判这是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而且在判决前应当进行全面的社会调查,以便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原因、社会背景做出合理的解释。处罚不是目地关健在于教育,以强调威摄的作用。尽可能判处缓刑,把对未成年的人身自由的限制控制在最底的限度。对“少年犯任何犯罪行不得判处死刑”并且在审判过程中有家长、老师及律师等社会力量提前介入。
4.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判程序的改革与发展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通常由专门的未成年人法庭进行审理,关于未成年法庭的设置、受案范围、审判人员资质等问题,刑事诉讼法未作规定,但最高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等司法解释中作了明确的界定。比如,未成年人法庭的设置、审判人员资质、受案范围。具体到在法庭审过程中的细节如庭前的准备、审理的程序刑罚的适用等。不公开审理,辩护等。但是这些还不足以正确审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所以,综观国外的司法实践也可以对完善我国的少年犯罪的审理程序有所帮助与启迪。
国外少年犯罪审理机构通常有少年法庭和少年法院两种形式,其中少年法院是独立建制,与普通的刑事法院构成刑事二元司法体系,典型的代表是美国。我国是少年法庭来专门审理少年犯罪。大陆第一个少年法庭是1984年11月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创建的。这标志着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建设的开始。以后逐步实现了少年审判与成人审判程序的分离。但是由于我国没有构建专门的未成年人审理程序,未成年人犯罪通常适用的是成年人程序,过于强调惩罚和对抗,并没有照顾到未成年人的特殊情况。不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因此,国外及我国也有开始适用圆桌审判方式,这并非是我国的首创,但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于1992年在大陆少年犯罪案件中率先采用圆桌审判的新形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也没有必要特别大其的益处,关健在于使法庭的审理从根本上解决少年犯与成年犯的不同所在,采取的措施要从少年犯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出发,既要营造便于展开对有罪少年进行教育的氛围,也要保证遵循最低限度的公正标准。“把少年投入监禁机关始终应是万不得已的处理方法,其期限应是尽可能最短的必要时间”这是对于缓刑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的法律根据。因此,对于少年犯不宜采取监禁刑,是为了防止成年犯与少年犯的交叉影响,而且监禁不利于未成年人行为得到有效矫治,不利于重返社会。据调查被监禁的未成年人自杀率也很高。实际上国外少年犯缓刑适用率是较高的。如美国少年法庭在82%以上的案件中都对少年犯适用缓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审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定要注意结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心特点,尽量不采用激烈
- 上一篇:小议刑事手段维护矿产资源的意义与价值
- 下一篇:浅析财政风险的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