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侵权领域的作用

时间:2022-03-23 10:00:49

导语: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侵权领域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侵权领域的作用

摘要:惩罚性赔偿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在实践适用的过程中却饱受争议。尽管如此,倾向法律实用主义的英美法系国家广泛适用该制度,而大陆法系国家始终遵循损害与赔偿相适应原则。而惩罚性赔偿金制度首次在我国199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出现,文章从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在产品侵权领域进行分析,包括适用范围以及适用标准,并针对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往往出现裁判不一的现象,提出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适用条件;惩罚性赔偿金数额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概述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界定。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指为达到惩罚不法行为人、赔偿受害人所受损失以及遏制类似不法行为再次发生的目的,由法院根据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受害人损失程度、加害人恶意主观程度等诸多因素后,最终作出判决不法行为人支付超出被害人实际损失的一种赔偿制度。(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基本内涵。1.目的具有独特性惩罚性赔偿金数额是依附于补偿性赔偿金数额但又高于其赔偿数额。其不同于传统的补偿性赔偿制度,仅为了补偿受害人实际损失,惩罚性赔偿更注重惩罚不法加害人和威慑到社会中潜在的行为人,以达到预防再发生类似的行为的作用。其判决超出实际损失的金额是一种针对其危害性更严厉的否定性评价。2.惩罚性赔偿金数额考量因素具有多样性惩罚性赔偿数额计算考量因素具有多样性,不单单只考虑受害人实际遭受损失这一种情形,其须从多个角度考量。计算惩罚性赔偿金数额时实际损害通常是不确定的,只有将各种因素都考虑在内之后,得出的赔偿金数额才能更有效地保障司法的公平和公平性。3.适用范围具有法定性英美法系国家允许双方订立合同时,事先通过意思自治约定违约行为人支付一定的惩罚性赔偿金。而在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的特殊情况下才适用。

二、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司法裁判之立场

(一)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司法裁判现状。总体上,我国民事赔偿遵循传统的补偿性损害赔偿原则。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采取传统的补偿性赔偿制度处理具体案件已经无法充分体现公平和公正性。在面对社会中存在许多恶性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受害人在衡量诉讼成本、风险收益、举证责任难度等诸多因素之后,往往会选择放弃法律救济手段。此时即使行政机关介入到案件中,对侵权人作出一定的行政处罚,但其处罚的力度相较于经营者从中获得的高风险的收益相比,也只是微乎其微,治标不治本,大都数经营者会因违法成本过低,选择铤而走险继续实施该类似行为,从而不能高效的抑制诸如此类的违法行为。在侵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主要集中在产品侵权。2009年《食品安全法》第96条规定,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有权要求赔偿实际损失外,还有权向法院诉请生产者或者主观明知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销售者向其支付商品价款十倍的赔偿金。从规定中可以看出,首先,针对生产者的主观要件法条未作明确的规定,换言之,无论其是故意、重大过失、一般过失,只要其存在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行为,消费者均有权要求其赔偿价款十倍的赔偿金。其次,作出价款十倍的惩罚性赔偿的处罚,但在赔偿倍数上虽增至到价款十倍,但相较于消费者因其不符合食品标准所遭受的损失,存在显失公平性。举例来说,食品本身价格通常为几元到几百元不等,假使该食品为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赔偿十倍的价款也仅是几十元到几千元。生产者或销售者在权衡赔偿的数额与巨额利润下,往往会选择继续实施不法行为。随之,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第147条规定了赔偿金额不足缴纳民事赔偿、罚款以及刑事罚金时,民事赔偿优先原则;第148条第1款增加首负责制,只要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遭受损害的,均有权无先后顺序选择消费者或生产者赔偿,这二者不得推诿,先赔偿,后按照谁责任谁负责,即无责任一方向有责任的一方追责;第148条第2款增加除价款十倍以外的损失三倍的计算赔偿金数额的方式,受害人可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计算方式,保障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此外,2009年《侵权责任法》第47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生产、销售,造成人身伤亡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支付相应的惩罚性赔偿。”适用该制度在主观要件上,侵权人必须是“明知”;在损害结果方面,必须达到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结果。该法条适用构成要件过于严苛,仅能适用于解决极个别案件中,其不适用于一般的案件中。另外,针对惩罚性赔偿金额仅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未按照以往的倍数标准、设置最低基础保障额,其给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易导致司法专横,严重损害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二)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之不足。1.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过窄。当前,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主要适用于少部分的合同领域以及侵权领域,由此可见适用范围极其狭窄。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于我国侵权领域主要还是集中适用于产品侵权,且是恶意的产品侵权案件。但事实上侵权领域的范围极广,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的恶意侵权案件,如环境污染、医疗侵权、网络侵权等,其侵害了社会广大人民利益。制度的制定是为了更好遏制违法行为,在侵权领域适用该制度具有较大局限性。因此,扩大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侵权领域是有必要的。2.惩罚性补偿金数额计算标准不尽合理。目前世界上适用惩罚性赔偿金制度计算模式主要有三大类型:固定金额模式、弹性金额模式、无数额限制金额模式。我国该制度适用的计算标准是:其一,采用固定倍数标准,其为固定金额模式;其二,采用“相应的”标准,其为无数额限制金额模式;其三,最低赔偿标准,最低赔偿标准是一种兜底条款,例如: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500元最低保障金额。而遵循固定“倍数”标准适用于具体案件中,法官在作出判决时,会过于单纯机械根据商品价款或服务费用来确定惩罚性赔偿金额,而不能具体案件具体对待,这样作出的判决往往是不适当的。举例而言,例如,二人同时同地购买同一家过期的食品,二者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其中一人仅出现呕吐等轻微症状,另一个则出现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巨大损失。若最后这两种损害结果都按照同一标准赔偿的金额,显然对于后者的损失是不公正的。

三、完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的建议

惩罚性赔偿制度是通过采用超出实际损失的经济赔偿手段,惩罚不法行为人,弥补受害人损失和威慑不法行为人,从而减少将来类似行为的发生。针对上述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现状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完善制度尤为重要。(一)扩大侵权责任领域的适用范围。目前我国适用范围过于狭隘,从侵权领域适用现状看,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主要在产品侵权方面,但大规模的侵权案件、非医疗产品责任以外的医疗侵权以及除商标侵权以外的知识产权侵权都未曾涉及,这对于遏制其他侵权行为是明显不利的。可以将以下侵权行为纳入适用范围。1.医疗侵权。我国现行法律明确规定,除医疗产品侵权外的医疗侵权案件均以实际损失为限,其达不到真正意义的救济,结合当前我国的医患关系严峻,存在医疗损害责任举证难、鉴定难、责任认定难等现象,不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障,而且对侵权人的威慑力也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因此,应将医疗中的侵权行为全方位纳入到该制度中,可以弥补被侵害人的医疗损害;遏制和预防不良的医疗活动的发生;警示医疗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医疗规范。2.大规模侵权。大规模侵权在现代社会并不少见,其包括石油泄露、网络侵权、环境污染等侵权案件,此类案件的特点是: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损害造成的损失大、受侵害的主体为社会中不特定的多数人等。大规模侵权案件一旦发生,其损害结果不可小觑,特别针对恶意或重大过失的经营者,如仅适用补偿性赔偿制度,无法达到惩罚与遏制的功能。将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于大规模侵权案件中,其有利于加大对这类侵权案件的处罚力度,更好地减少和避免这类大规模侵权案件的发生,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彰显社会公平、公正性以及缓解大规模侵权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二)细化惩罚性赔偿金数额的计算标准。我国主要采用的标准是固定“倍数”标准以及“相应的”标准,我国该标准还有待完善。1.惩罚性赔偿金数额计算宜采用弹性金额模式。我国民事赔偿大多采用补偿性赔偿制度,但其与惩罚性赔偿原则并非完全独立关系,被侵权人有权向侵权人提起惩罚性赔偿诉请的前提条件是提起补偿性赔偿诉讼,无论是计算违约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金数额,还是计算侵权责任中国的赔偿数额,法院判决制度的惩罚性赔偿金额过低或过高,都无法达到相应目的。弹性金额模式是指对惩罚性赔偿金设定最低数额而不规定最高数额,换言之,即以受害人因加害人不法行为遭受的实际损失为基数,但不得超过作为补偿性赔偿金的若干倍。设置最高额一定程度上削弱该制度本身威慑的价值目标,使得该制度具有可预期性,但不利于区分拥有不同财富状况的人,也就不能在实践过程中针对不同情况做出恰当的判决。若设置了最高额,当不法行为人明知其将会被惩罚,仍然着手实施该非法行为时,此时行为人会权衡巨大利益与损失之间的比例关系后,作出是否实施不法行为的决定。若未设置最高额,其不知道其要支付惩罚性赔偿金数额的限制,惩罚性赔偿金的威慑作用就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应该在倍数标准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违约类型设定一个倍数区间而非严苛遵循单一的倍数标准。法官须根据具体案件情况和被侵权人请求,并结合考虑其他因素,在幅度内选择更是适宜的倍数加以处罚,达到不法行为与处罚结果相适应的法律效果,从而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2.明确惩罚性赔偿金数额计算考量因素。我国《侵权责任法》第47条只规定对于侵权人适用于惩罚性赔偿,而未明确规定计算数额时应该考量的因素。如果受害人损失少,而侵权人利益巨大且惩罚性赔偿数额较低,侵权人有很大可能继续实施此类侵权行为。因此,笔者认为在计算惩罚性赔偿金过程应结合我国当前司法实践的现状,将以下因素考虑在内:行为人自身的财富状况;当地的经济水平;行为人的悔过表现;加害人实施行为的主观动机;诉讼的费用等。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的功能在于惩罚、赔偿、遏制以及预防,其制定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从司法实践的案例中不难发现,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适用率低、胜诉率低的现象,在我国也鲜有“天价”的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典型案例。其制定不是仅仅停留于法条中,而是为了更好的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它。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完善,结合我国法制建设具体情况,从而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战军,等.损害赔偿范围确定中的法律政策和途径选择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5.

[2]江必新,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裁判规则理解与适用•侵权赔偿卷2[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

[3]张晓梅.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反思与重构[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4]杨立新.侵权责任法[M].法律出版社,2012.[5]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0(04).

[6]黄婷,陈乃新.惩罚性赔偿金适用标准及完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5).

[7]郑吕华.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惩罚性赔偿规定的理解和适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09).

[8]金福海.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8.[9]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15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0]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陆容容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