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宪法精神培育论文
时间:2022-05-13 02:57:39
导语:大学生宪法精神培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宪法精神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分析大学生宪法精神培育的困境并找出问题,可以从建立健全法治教育体系、创新法治教学方法、塑造培育宪法精神的环境、加强大学生宪法精神实践等路径培育大学生的宪法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宪法精神;核心价值观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宪法精神的培育,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育大学生宪法精神的作用
(一)有助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对大学生宪法精神的培育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但要求其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还应具备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而大学生要培养法治观念就必须首先树立宪法至上的精神,把遵守宪法精神作为自己行为的首要准则。因此,培育大学生的宪法精神对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建设法治国家根本在于公民法治观念的养成和法治行为的遵守,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都应该高度重视对法治思维和方式的运用,并且要把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发挥法治对社会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只有依宪治国的观念与意识成为一种社会信仰,并支配着社会主体的行为时,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才能实现。青年大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社会整体的影响力,他们作为社会公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有助于更好地建设法治中国。在校大学生的宪法精神的培育与践行,在一定范围上代表着当代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可见,青年大学生宪法精神的提升是我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三)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宪法精神的宣传与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党的二中全会上大把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的“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宪法的修改重要思想指引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这一重大修改,是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宪法精神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认识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是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化与实践外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四)高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指通过运用科学的理论对大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宪法精神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指人们关于宪法的性质、地位、作用等方面的观念与看法,这毫无疑问也是高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范围。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宪法相关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法治思维、形成正确法治信仰,把宪法精神灌输进每一位学生的头脑,是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处于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形成的至关重要时期,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思想观念培育的重要基地,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的宪法精神,其实施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标具有重要影响。
二、大学生宪法精神的培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一)高校法治教育不足。由于我国高校缺乏对宪法精神教育的关注,所以高校教育有以下不足之处:一是我国高校的教育对于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及道德方面,相对缺乏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宪法精神方面的培养,缺乏基于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系统化,科学化方案,制约了大学生法治精神的有效培养。二是高校法律相关课程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大多采取大班教学模式和理论灌输的方法教学,内容宽泛,形式比较单一,授课课时相对有限,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也缺乏系统化,很难保证法治精神进行培育的有效性。三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偏离,我国高校主要依靠课堂教学为主,基本上没有开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四是缺乏社会实际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偏离学生的现实需要,缺乏实战技能与法律思维的训练,从而难以满足学生对法律问题的深层探索需要。(二)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社会公民存在欠缺法律意识以及法律水平的现象,距离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比较远。一是我国现存的法律体系有很大健全空间,存在着法律滞后、法律空白、法律漏洞、未充分反映人民意愿等不好的现象,法治氛围也不够浓厚。二是在社会仍然存在官本位、权力本位思想,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轻视、漠视法律的现象。而且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法治与现实相脱节的问题,阻碍着法治社会的发展。(三)大学生对宪法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宪法精神的培育与大学生对宪法精神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关系。一是当前高校学生宪法精神的培育主要渠道在于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课程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了解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发展进程,但是这些课程是高校的公共基础课。大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当成一门必修课程,而不会去深入探究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体系。加之教师讲课缺乏生动性,只是一味进行灌输,实践性不足,理论空洞,所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二是大学生较少地接触社会,他们的社会阅历有限,因而对宪法精神的深入理解也相对匮乏。而且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法律公信力的弱化和法治不良的现象,也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对宪法精神的接受与认同。大学生缺乏宪法精神,重视道德而轻视法律,也阻碍了宪法精神的的培育。
三、大学生宪法精神培育的提升路径
(一)建立健全法治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宪法精神的培育首先就要加强高校课程建设,把宪法精神融入课程、教材、教学等诸多方面,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宪法有关内容的基本范畴和规范。其课程形式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作出相应的修改与调整,将法治的核心内容分融于其中,以实现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其次是提高高校教育队伍的素质。必须以加强加强教师队伍的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修养,只有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才能充分提高其培育学生的能力,拥有过硬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以及管理服务能力,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健全法治教育体系。针对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应以强化科研能力为动力,包括强化调查研究能力,强化教师的实践与理论创新能力,以推动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发展。(二)创新法治教学方法。一是转变教育理念,将宪法精神切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目标也应从最基础的普及法律知识逐步转到提升法律素养、培育法律思维,塑造宪法至上的精神等方面。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因此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切实增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宪法精神的培育效果。二是创新教育内容。大学生宪法精神的教育,应当满足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其课程形式应当在遵循公共基础教育的主体下,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作出相应的修改与调整。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在授课过程中要重视法治事件、关注法治需求,将宪法精神融于其中。三是创新教育形式。在宪法精神的培育途径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继承优秀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促使其契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高校法治精神的教育需求。此外高校应当重视对新型教育手段和新载体的运用,借助新媒体渠道的优势,构建网络思政课教学平台,为大学生宪法精神的培养提供一个新的形式。(三)塑造培育宪法精神的环境。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培养宪法精神的制度规范、道德规范以及校风校纪等,将高校学生宪法精神的培育融入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之中并且与依法治校等有机结合起来,要营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氛围,让校园的法治文化建设更有新时代特色和浓厚氛围。其次,我国高校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同样也应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宪法精神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能自觉接受法律条文和校园规章制度的约束,养成按法律规章制度办事的主动意识,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宪法精神的觉醒。注重大学生宪法精神培育的网络环境。高校应从意识形态上引导大学生向法治方向前进。因此一是要加强高校门户网站硬件建设和高校门户网站管理人员的法治教育与培训,建立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网络管理人员。二是利用各种网络渠道,用法治思维引导大学生从正面去解读事件,分辨各种错误思想,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并强化大学生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以新媒体为媒介,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话语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推陈出新,向大学生长期推送宪法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逐步由接受灌输法治文化到大学生主动地理性思考,乐于接受并传播宪法精神。(四)加强大学生宪法精神实践。高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精神和校园实践活动的一体化塑造,将所学法治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并逐步外化为实际行动。在法治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可以组织相关活动,引发大学生对宪法精神问题的思考,自觉建立宪法至上的责任意识,还可以参与校内外的法律实习、实践过程中培养宪法精神。创办法学兴趣小组、举办宪法学习讲座等实践活动为渠道等参与社会法治活动中。校园法治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宪法精神融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的血液中、头脑中,对大学生宪法精神的培育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高校应努力促进法治实践教育和课堂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法治宣传教育与践行的实效。在实践中巩固宪法相关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培养宪法信仰。
作者:王博颜 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企业财产保险作用及应用策略
- 下一篇:档案馆专门立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