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案例教学法研究

时间:2022-02-23 03:27:04

导语:宪法案例教学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宪法案例教学法研究

【摘要】宪法作为母法,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长期以来形成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法学教育模式,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可以替代传统教学模式。宪法教学案例应当是选取具有影响力的真实案件。课堂案例教学流程主要有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和教师总结三个阶段。案例教学模式扩展了教法空间,但其本身所存在的缺陷需要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弥补。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宪法学;案例选取;教学流程

选择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它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则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因教师个人水平的高低和喜好的不同而灵活选择。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法是比较适合高校法学教改的教学方法。本文仅就案例教学法在宪法学中如何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与同仁交流。

一、在宪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其重要性在法学教育中毋庸置疑。宪法作为母法,对其他部门法律的制定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所以,宪法无论是从它的学科地位还是它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来说,学生学好宪法都显得格外重要。宪法是特殊的部门法,有着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同时,宪法也有别于普通法律,宪法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关系紧密,它所调整的是关系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一系列宪法现象。“诸如规范国家本质及它赖以建立的社会经济制度;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运行;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等。”而这些宪法现象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学生在单纯地接触这些宪法理论知识时,就显得很吃力,而且兴趣不大。随着我国对宪法的日益重视,教师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传统的宪法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方法,这样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所学知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掌握。而法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特定情境式教学方法,它可以说是对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的近现展。它借助于“案例”中设定的角色与情节来模拟现实,通过这样的学习环境和语言环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围绕相关法律专业问题加以思考,通过这种还原案件真实的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争议点,尝试性的寻找解决争议所适用的相关宪法知识。在这样一种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既要与同伴一起发现问题,解释、论证自己的判断、观点,又要对照有关法律规定来进行反思,同时还要聆听他人的探索结果。具体到宪法教学中,应以宪法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分析宪法学案例,用案例教学法取代单一的理论讲授模式。宪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具体案例总结出宪法的普遍规律,进而导出宪法学的一般原理。

二、宪法教学案例的选取方法

(一)宪法案例教学的基础———恰当的案例。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环节是要围绕某一案例来展开教学工作。但案例教学也不是随意选取个案既可进行的即兴教学。案例教学需要有案例来源,所选取的案例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引导学生就某一法律理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宪法的案例选取而言,应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宪法案例一般是经典案例。宪法案例应该选择那些对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案例内容丰富,且对宪法制度产生过重要作用的经典案件。例如,教师在讲授违宪审查制度时,会首选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在讲香港特别行政区问题时,又会联想到吴嘉玲案。所以说,许多经典案例,不仅是个案的判决结果会引起社会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它会推进某一宪法制度的改革。其次,宪法案例必须是真实案例。宪法案例必须是真正发生过的且要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相关连的真实案件。例如,可以归类于宪法案例中的齐玉玲案、赵作海案、佘祥林再审案、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等,这些案例均是真实案件。这样的案例对学生是极具说服力的,产生的影响也是直接的。第三,宪法案例最好是能够提供探讨空间的案例。宪法案例的选取范围应该是全球性的,不要仅局限于国内案件,因为我国目前的涉宪案件数量极少。许多著名的宪法案件,在判决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分歧,而这样的分歧恰恰打开了对某一宪法问题的讨论空间。例如,2000年在成都市发生了一起关于宪法平等权利的案件,原告认为被告红光饭店对顾客存在职业歧视,违反了宪法33条关于公民享有平等权的规定。而该案的判决存在很大争议,即“私人能否违宪”的问题。像这种存在争议的案件,对教学而言的好处是,可以丰富教学活动,使得课堂讨论更加激烈,无形中锻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法律专业人才,对争议案件提出自己的思考结论是法律实践中的必备技能。(二)宪法教学案例的构成。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只是案例教学法的第一步,如何组织所选取的案例,使之成为合格的教学标本,则需要对案例进行设计规划。一般来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案例应由案例主旨、案件背景、案例事件解说、对案件的反思四个部分构成。1、案例主旨。任何一个教学案例都要有主旨,主旨最好以标题的形式一言蔽之。例如,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自由迁徙案”、涉及宪法修改权的德州禁止堕胎案都是以案例中的事件作为案例的标题来突出案例主旨;再例如,涉及到人身权利的“胚胎的生命权案”、沉默权与中国刑事正当程序问题、涉及人大职权的“洛阳玉米种子案”则是以另一种形式反映案例主旨,即从案例事件中归纳总结出案例主旨。2、案件背景。交代案件背景主要是为了将学生引入案件情境,一般需要简要介绍案例的发生时间、地点、历史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些介绍对于学生准确理解案件,选择解决的策略,对案件进行评判都非常重要。如在讲述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交待好19世纪初美国的立法情况以及三权分立不平衡的时代背景,对学生理解案件、评判案件是非常必要的。3、案例事件解说。对案例事件的解说是案例构成的主体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对案例事件进行解说时,应该有主有次,用词准确,突出案情重点,有针对性地对整个案件的发生过程进行教学上的加工。如在介绍赵作海案时,对司法人员如何刑讯赵作海的过程就可以粗略介绍,但对于刑讯所造成的后果则要着重强调,这样才能将学生引入正确的讨论轨道。4、对案例的反思。对案例的反思,是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如教师在讲授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都会讲到该案掀起了违宪审查的先河,但对该案进行反思后,教学活动还会继续深入,从该案还可以做以下推理:美国宪法的有限政府原则;宪法是“更高的法”;“法院判决违反宪法的法律无效”;“宪法的司法化”等问题。可以说,案例的反思环节是案例教学的精华部分,反思的过程其实是对宪法基础理论知识深入学习的过程。

三、宪法案例的具体教学步骤

(一)案例。案例的可以是在课堂上顺势进行,也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此两种做法各有优点,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宪法章节。例如,在讲授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时,可以在讲授过程中直接穿插案例供学生讨论,因此章内容最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案例也往往是发生在身边的案件,学生不会有太多陌生感,会很快进入讨论阶段。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与学生的相互配合中完成授课。但在讲授像宪法基本原理这种比较抽象的章节时,则需要对一些案例做提前布置工作,这样有利于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展开。(二)提出问题。案例之后,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展开案例讨论。在案例讨论过程中,一般应围绕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作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如何进行整体评价?(三)学生讨论。首先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小组讨论比个人独立分析,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可以整合多方面的意见,比个人思考问题更加全面;与教学班的讨论相比,又有人数少、机动灵活等优点。在小组讨论时,每位成员都有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同时,为使讨论更加充分,允许存在不同的意见、见解,讨论的目的不是非要达成共识不可。各小组的最终讨论结果,可由组长或代表发言阐明。(四)教师总结。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教师做最后总结,总结的内容包括学生表现的点评,讨论的程度,案例争议点是什么,从案例中可以得出哪些宪法结论,等等。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给予及时的信息反馈,既可以告知案例的正确答案,也可以给出教师自己具有倾向性的处理意见。同时,教师还应再次重申与该案例相关的宪法理论知识,该案需要反思之处等相关问题。

四、结论

以上是以教学为例,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宪法教学中的优点。案例教学法可随着选取案例的不同,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清,案例教学法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它可能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连贯,还可能学生过于重视对所持观点的辩解,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真正掌握。此外,案例教学法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在我国目前的法学院校,学生人数众多,课堂规模比较大,案例教学法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保持沉默,参与意识薄弱,即便是小班授课,案例教学法有时也很难成功进行。面对案例教学法的不足,教师必须要拓展思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目前较为流行的诊所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来弥补案例教学法上的不足。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单一呆板的授课方式。

【参考文献】

[1]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王玉杰.刑事法案例教学课程的设置与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9(27)

[3]姚怀生.法学案例教学理论研究及其教学试点经验总结[J].中国高等教育,2002(7)

[4]刘邦奇.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1999(2)

作者:夏婷婷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