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事诉讼法与国家根本法的关联

时间:2022-04-28 02:58:00

导语:浅析民事诉讼法与国家根本法的关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析民事诉讼法与国家根本法的关联

——兼论中国民事诉讼法修订的宪法理念

内容提要:任何人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执时都享有请求独立的、不偏不倚的司法机关公正审判的权利。这一权利就是各国宪法上的裁判请求权。为保障人权,中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应当以裁判请求权的保障为最高理念。在修改中国民事诉讼法的今天,我们应当找出现行的民事诉讼立法在裁判请求权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新的制度设计,来保障公民的裁判请求权得以全面顺利的实现。

关键词:裁判请求权民事诉讼法修订中国宪法

民事诉讼法与宪法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课题,在国际上,有关民事诉讼法和宪法关系的国际性学术讨论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七届国际诉讼法大会将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关系作为中心议题进行研讨,国外学者从宪法对裁判请求权(或曰接受裁判权、正当程序权、公正审理权、诉讼权)保护为切入点对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国法学界关于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关系向来不受重视,长期以来,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没有充分意识到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密切关系,没有将宪法理念特别是裁判请求权的保护作为构建民事诉讼法理论和运作民事诉讼制度的最高指导原理。在我国,对民事诉讼法与宪法关系的研究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明确民事诉讼法的宪法理念,从而为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修订提供指导原理;它有助于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从而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它有助于提升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品位,扩大民事诉讼法的研究领域,推动民事诉讼法学科的深入发展。关于民事诉讼法和宪法关系的研究,可以从宪法对裁判请求权的保障、宪法对司法组织保障等角度展开,本文着重从裁判请求权保护与民事诉讼的关系来探讨这一问题,并由此揭示我国民事诉讼法修订的宪法理念。

一、裁判请求权: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

裁判请求权是指任何人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执时都享有请求独立的、不偏不倚的司法机关公正审判的权利。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宪法都规定了裁判请求权,从而使这一权利成为一国公民的宪法权利或曰基本权利。如日本《宪法》第32条规定:“任何人在法院中接受裁判的权利,均不得剥夺。”意大利《宪法》第24条第1款规定:“任何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合法利益,均享有提起诉讼的权利。”1789年美国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在宪法中增加了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权利法案”,美国宪法并没有直接规定公民的裁判请求权,这一基本权利主要隐含在有关正当程序等宪法条款中。

1789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任何人“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186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14条规定,“各州不得未经正当的法律程序,即行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修正案第14条还规定,“各州不得在其辖境内拒绝任何人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这些正当程序条款中可以推导出任何人有获得正当程序审判的权利。不少全球性的和区域性的国际公约也规定了裁判请求权,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1项规定:“人人在法院或法庭面前,悉属平等;任何人受刑事控告或因其权利义务涉讼须予判定时,有权受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无私的法庭公正、公开审判。”《欧洲人权公约》第6条第1项规定:“在决定某人的民事权利和义务或决定对某人的刑事指控时,任何人都有权在合理的时间内受到依法设立的独立公正的法庭公平与公开的审判。”

裁判请求权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诉诸法院的权利,即任何人在其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执时,有请求独立的合格的司法机关予以司法救济的权利;二是公正审判请求权,即当事人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执时有获得公正程序审判的权利和获得公正结果的审判的权利,即有公正程序请求权和公正结果请求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裁判请求权属于受益权的范畴,并且属于司法上的受益权。受益权是指公民可以请求国家为某种行为,因此而享有一定利益的权利,作为司法上的受益权,裁判请求权实际上是请求国家积极地为一定行为──公正审判行为的权利。日本学者美浓部达洁认为,裁判请求权是受益权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具有要求国家为一定行为的积极内容。在文明社会,国家禁止当事人以武力解决纠纷,既然如此,国家就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这一机构就是法院。国家应当保障人人享有通过法院解决纠纷的权利,为此,国家负有责任设立独立的法院,建立合格的法官队伍,设计公正的程序和制度来保障公民的裁判请求权得以实现,不容许任何人尤其是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侵犯这一权利,法院更不得无故拒绝接受当事人的诉讼。第四,判请求权是程序基本权。根据权利内容的性质不同,权利可以分为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实体权利如果被宪法确认就成为实体基本权利或曰实体基本权,程序权利如果被宪法确认则成为程序基本权利或曰程序基本权。裁判请求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是公民的程序基本权利。日本学者鹈饲信成认为,国民在自己权利受到侵害的所有场合,必须具有在正规的法院接受裁判的权利;没有这一权利,无论基本人权怎样被保障都得落空。为了使国民能充分享有如上各种基本权,必须在其周围设置若干为了保障它的基本权。由此,他认为,裁判请求权是基本权的基本权。

二、裁判请求权与诉权、诉讼权利、审判权的关系

研究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关系首先应当研究宪法上的裁判请求权与民事诉讼中相关的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首先,宪法上的裁判请求权与民事诉讼中的诉权和诉讼权利是密切相关的。第一,裁判请求权是诉权、诉讼权利的宪法基础或曰宪法渊源。诉权、诉讼权利是民事程序法上的权利,应当找到其宪法上的根基,裁判请求权在宪法上的确立正是诉权、诉讼权利宪法化的表现。宪法具有抽象性,它不可能一一列举具体的民事诉讼权利,具体的民事诉讼权利由民事诉讼法依据宪法(实际上是依据宪法上的裁判请求权)予以规定和确认。如裁判请求权中诉诸法院的权利派生出起诉权、应诉权等诉讼权利,裁判请求权中的公正审判请求权可以派生出证明权、质证权、回避请求权、上诉权、申请再审权等具体的民事诉讼权利。第二,诉权、诉讼权利使得裁判请求权实在化,裁判请求权需要通过当事人行使诉权、诉讼权利得以实现。诉权是跨入法院“门槛”的权利或者说是“进入”法院的权利,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权利,裁判请求权是“高高在上”的抽象的权利,公民基于裁判请求权请求司法救济获得司法保护的前提就在于其发动诉权和行使诉权。只有通过当事人行使诉权,利用民事诉讼制度,才能实现宪法所确认的裁判请求权。没有当事人的诉权及其行使行为,裁判请求权是无法实现的。换句话说,诉权是公民的裁判请求权与公民使用诉讼制度具体享有民事诉讼权利的中介,诉权是一种“中介性”权利。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诉权是宪法与民事诉讼法的“桥梁”,是诉权将宪法与民事诉讼法联系了起来。在具体的民事诉讼过程中,民事诉讼权利的行使实际上是裁判请求权中的公正审判请求权的实现条件。民事诉讼法对诉权行使条件的规定、对民事诉讼权利的规定不得妨碍裁判请求权的实现并应能够有效地实现裁判请求权。如果民事诉讼法对诉权、诉讼权利及其行使条件的设定有碍于裁判请求权的实现或者诉权、诉讼权利的行使不能有效地实现公民的裁判请求权,那么,这种民事诉讼立法是不符合宪法要求的甚至是违宪的。

其次,裁判请求权与审判权也是紧密相联的。两者的关系为:第一,裁判请求权是审判权的存在根基和目的。在现代社会,人民的权利具有本源性的地位,政府的权力是为保障人民的权利而存在的,离开了人民的权利,政府的权力就没有存在的根基。公民享有裁判请求权,为保障这一基本权利的实现,国家必须设立独立的、合格的、公正的法院,在当事人发生纠纷时,由法院行使审判权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如果公民没有裁判请求权,那么,国家就没有必要设立独立的法院、建立职业化的法官队伍,法院根本用不着行使审判权,更用不着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法院的审判权也就失去了根基。实际上,审判权是以保障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为直接目的和价值取向的,司法独立、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等都是由裁判请求权派生出来的,都是以保障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为价值取向的。法院的审判工作必须服务于、服从于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审判权的存在与行使应当以保障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的实现为根本宗旨。第二,审判权受制于裁判请求权。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公民的权利是国家权力配置和运作的目的和界限,权力要受到权利的制约,权利对权力具有最终的取舍力量。裁判请求权与审判权也不例外。例如,法院的审判权所及的范围即主管范围要同与裁判请求权密切相关的纠纷可诉性的范围保持一致;审判权的启动取决于当事人基于裁判请求权行使诉权,当事人有裁判请求权,但如果当事人在纠纷发生时,不行使这一基本权利,不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这就不会启动诉讼程序,法院更不会行使审判权;当事人基于裁判请求权行使诉权提起诉讼且符合条件时,法院必须受理并行使审判权,而不能拒绝受理或拒绝审判,法院的审判权不得侵犯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法院无故不受理当事人的起诉,是对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的侵犯,是一种违宪行为;法院的审判权必须公正行使,以保障当事人的公正审判请求权为己任,如果审判权的行使出现不公正现象,当事人基于裁判请求权中的公正审判请求权,可以对法院的行为提出异议和声明不服,如对于法官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的,当事人可以提出回避申请,对不公正的审判,当事人可以提起上诉、申请再审等。第三,裁判请求权的实现有赖于审判权。即使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裁判请求权,但如果国家不设立独立公正的法院,裁判请求权也只能成为空谈。即使国家设立了独立的法院,但是,当当事人基于裁判请求权而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法院拒绝审判,那么,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也是不能实现的;或者,即使法院进行了审判,但是,由于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是不独立的,法官没有依据法律独立审判,或者法官的审判是不公正的,那么,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还是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裁判请求权的实现,不仅要有法院行使审判权的行为,而且要有法院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的行为。也就是说,法院独立、公正的审判是裁判请求权的基本保障。

三、裁判请求权保护:中国民事诉讼法修订的宪法理念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与运作应当以裁判请求权的保障和实现为最高理念。事实上,从国外的实践情况来看,在裁判请求权成为宪法权利或曰基本权利以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以裁判请求权的保护与实现作为其民事诉讼制度的宪法理念,他们不仅给予裁判请求权宪法保障,而且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司法运作来保障裁判请求权得以实现。首先,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当事人的诉诸司法的权利。这些措施主要有:一是法律规定简便的起诉条件,使当事人较容易地进入法院。如果由于起诉条件的严格而造成的法院“门槛”太高,那将会导致许多当事人无法进入法院,不能获得法院的实体审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的民事诉讼法都规定,只要当事人起诉,就产生诉讼系属的效果,而且,起诉只要具备形式要件即可。如《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3条规定,民事诉讼自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时开始;《法国民事诉讼法》第54条规定,民事诉讼开始的具体方式有当事人以书面方式向法院书记室提出书状、以口头方式提起诉讼、双方当事人自愿到法院要求开始诉讼、当事人提出传唤状、当事人双方向法院提出共同诉状,依照法律规定享有“诉讼权利”的人提起的诉讼,法院都应受理;《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53条和261条的规定,起诉以书面的诉状为之,诉状应当记明当事人、法院、提出的请求的标的与原因,以及一定的申请;诉讼案件于起诉后即发生诉讼系属。《日本民事诉讼法》规定,在地方法院,只要当事人提交的诉状符合条件,就有可能产生诉讼系属的效果。二是实行诉讼救助、诉讼廉价化政策和法律援助制度。为保障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得以实现,不少国家对于经济困难而无力交纳有关诉讼费用的当事人给予诉讼救助,减免其应当向法院交纳的费用。如美国最高法院主张对某些案件的当事人免收起诉手续费和其它有关费用;德国制定了《诉讼费用救助法》规定了诉讼费用的救助制度;日本对于没有财力支付准备及进行诉讼所必要费用的人或者因支付该费用而造成生活上显著困难的人,而且,他们并非无胜诉希望的,法院可以根据申请作出诉讼救助的裁定,缓期交纳有关费用;法国则实行了诉讼廉价化的政策,以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此外,为保障当事人平等地诉诸司法,各国对贫困当事人实行法律援助的司法政策,美国除了民间的法律援助以外,20世纪60年代以后,政府也参与了法律援助,为法律援助提供一定的资金;法国建立了包括司法援助和获得法律帮助在内的法律援助制度;德国的法律援助包含在诉讼费用援助制度之中。三是实施防治诉讼迟延政策。诉讼迟延将会使当事人远离法院,事实上构成了当事人诉诸法院的障碍,为保障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各国采取了有力措施来减缓诉讼迟延。英美国家在其民事司法改革过程中所采取的一项比较有效的减缓诉讼迟延的措施就是加强法院对案件的管理,对当事人进行主义予以限制;法国实行了准备法官制度,发挥准备法官在审前程序中诉讼指挥作用,以加快诉讼进程;为加快和简化诉讼程序,德国在20世纪后半叶先后颁布了《简化与加速诉讼序法》和《司法简便化法》等法律。四是建立小额诉讼程序。对于诉讼争议额非常小的案件,如果国家没有设立与通常的诉讼程序不同的程序,而只适用通常的审判程序,将很有可能使当事人的诉讼入不敷出,当事人很有可能因此而被迫放弃诉讼,从而使裁判请求权得不到实现。为保障小额争议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不少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小额诉讼程序,从而使小额请求也能获得有效的司法救济,当然,这些设立小额诉讼程序的国家也非常重视对当事人的基本的程序保障。其次,采取对策,保障当事人的公正审判请求权得以全面实现。各国为保障当事人的公正审判请求权,采取了许多对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程序上的保障。就第一审民事诉讼程序而言,许多国家贯彻了辩论原则、直接审理原则、言词审理原则、公开审判原则等。

尽管我国宪法并没有明确确认公民的裁判请求权,但这并不排斥我国以裁判请求权保护作为我国修订民事诉讼法的最高理念。现代社会是一个尊重和保障人权、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主体性的社会,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当反映这个时代要求,我国民事诉讼法修订的总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为人民而存在的、温暖而富有人性的、人人都能够容易使用和接近的民事诉讼制度,让权利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执的任何人都能够得到法院公正、及时、妥当、廉价的救济。这就要求我们设计民事诉讼制度的时候,以裁判请求权保护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修订的宪法理念,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得以实现。在我国修改民事诉讼法的今天,我们既要看到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在裁判请求权保障方面取得的成绩,更要深刻剖析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制度在裁判请求权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缺陷,然后,对症下药,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从我国的民事诉讼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裁判请求权所包含的两项内容即诉诸法院的权利和公正审判请求权的保障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对前者保障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法院主管的范围较为狭窄,尚有许多纠纷的当事人不能诉诸法院;即使是民事法律关系争议,法院出于某种考虑包括政治因素的考虑,有时也不受理;纠纷发生后,当事人不能直接诉诸法院,而由其它机关先行处理,甚至由其它机关最终处理;程序的僵硬,不能应对不同性质、类型的纠纷;起诉受理制度存在缺陷,限制了当事人诉诸法院的权利;诉讼费用制度不合理,不利于当事人诉诸司法权利的实现。对后者保障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还没有真正做到平等,当事人的程序参与请求权得不到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程序自治请求权得不到充分的实现,程序公开请求权尚未完全实现。因此,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修订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我们应当从起诉受理制度、管辖制度、审判组织制度、回避制度、证据制度、诉讼费用制度、庭审制度、审级制度、再审制度等多方面着手,进行系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