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和司法审判研究

时间:2022-07-18 03:44:13

导语:网络舆论和司法审判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网络舆论和司法审判研究

摘要:新媒体时代消息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生热点事件,网上的帖子阅读量和转发量极大,社会公众往往会跟帖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虽可监督司法审判,但不加规制会成为独立、依法审判的绊脚石。因此,如何规制和引导网络舆论,使其与司法审判形成良性互动是我们应当探索的。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司法审判;良性互动

一、前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交流传播,信息实时更新快、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且社会公众可以互相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网络舆论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新闻时事,行使享有的监督权及时发现不公平的现象,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消息寻求帮助。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且面对法律明确规定的问题社会公众只看结果,他们自认为不公平就一边倒,倒向人情而不考虑法律,此时舆论极易被有心人利用,暗中引领舆论风向,试图给司法审判人员施压,以网络舆论左右审判结果。

二、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作用

网络舆论顺应时代潮流,紧贴生活实事,拓宽了社会公众认知世界的渠道,并且每一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自由,有利于监督司法审判工作,督促司法人员依法审判、公正裁判。俗话说看人要看两面,网络舆论也是如此。网络舆论的主体上到国家领导人,下至上学的孩童,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个人修养、兴趣爱好以及生平经历等都是不一样的;至于客体,网上探讨评论的很多案子都比较复杂,社会公众热切关注时事可以理解,但他们带有感情色彩的、没有专业性而仅凭生活经验作出的评价一波又一波,再加上网络舆论本身的复杂隐匿性,部分网民法律意识淡薄、参与评论情绪化,在网上越炒越热,导致大量舆论偏激或虚假但具有强烈的煽动效果,进而生成舆论风波,给司法审判带来巨大压力,无形中影响了司法审判工作。(一)积极作用。1.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司法是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司法审判是司法活动的核心,除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案件外,都应当公开,确保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实现。我国是法治国家,公众法治意识觉醒,加之互联网科技的运用,使得公众能够在线观看案件审理的全过程,并可以通过各种报道了解案件最新进展,公众还在网络平台上各抒己见。由于审判过程公开透明,任何公民在发现程序错误或其他问题时可以及时反映,以使司法审判做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网络舆论成为公民监督司法审判的重要渠道。换句话说,网络舆论在司法审判的各个环节,都给社会大众创造了及时跟进的条件和平台,当司法案件审判结束后,又能及时对其结果进行言论评议,这是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正面价值,也是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针和理念所支持的。①但是,社会公众并不是可以在网上随意发表任何言论,传递负面消息,而对于煽动性较强、性质较恶劣的言论或帖子,网络平台应加以审核。2.防止权力滥用。司法审判应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但司法审判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可能会对其进行滥用。而权力被滥用的行为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复杂程度也不尽相同,司法内部的监督也可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做到有效监督,此时网络舆论这种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监督形式才能够有效解决司法腐败问题。网络舆论将一个个案件仔细研究,使司法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行为摊开暴露在阳光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权力滥用,使权力在法律规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有助于提高司法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得出产生合法合理的裁判。3.提高司法权威。司法审判是法律规定的具体适用,而司法裁判虽具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也需要义务人的自觉履行,所以司法审判须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才能树立司法权威。社会公众随处可获知司法审判的程序和结果,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个人主观对其评价,甚至可以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监督。司法工作人员的一切行为一旦符合法律规定,并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从而得到社会公众的一致认同,赞美性的评论不绝于耳,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范围也广,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司法机关的信任,有利于司法权威的提高。(二)消极作用。1.影响审判独立。法院独立进行司法审判活动。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意思显而易见,为保证审判工作和结果的公平、公正,审判人员只需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审判活动、履行审判职能,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干涉。而当今社会网络舆论盛行,在案件刚发生时就不乏有些好事之徒对其结果进行预测,而这些“预言家”往往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仅凭个人生活经验和他们自认为的正义就妄下定论,甚至有当事人一方试图通过媒体和网络的力量形成舆论漩涡颠倒黑白,进而干扰审判人员,并利用强大的网络舆论向审判人员施压,使得审判人员不得不考虑怎么判决容易让社会公众接受,最终为了给社会公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出法律上的让步,杭州飙车案就是这样一个有力的证明。2.扰乱审判程序。程序公正有利于实现结果公正,如果程序违法,结果肯定不会合法,因此,想要得到一个公正、合法的判决结果,首先应保证司法审判的程序正当,这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对法律的具体落实。就网络舆论监督而言,其本应是司法公正的有力臂膀,但网民相较于司法工作人员而言,不仅缺乏专业知识的淬炼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他们在网上只看标题不看具体内容而断章取义,且不进行法律知识的研究而只谈自己的看法空口说白话,加上一些网络媒体为增加帖子的关注度和浏览量跟风炒作,极易使网络舆论误入歧途。“复旦投毒案”的审判中,网民竟宣扬事实清楚,无需按照审判程序进行,甚至认为为被告辩护是多余的,呼吁司法机关尽快判决结案。在严格遵守正当程序进行审判活动得到的判决结果与舆情不相符合时,激愤的网络舆论可能会影响审判程序的正常进行。3.破坏司法公信力。网络世界是个虚拟世界,由于各种信息的和证明均是在网上进行,导致真实性无法确定,网络监管缺位,使一部分虚假信息在网上,但网络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社会公众看到该信息后不知认真分辨反而盲目跟风进行转发和评论,导致热点问题一再发酵,虽事后经相关部门查明事实并进行澄清,但依旧会影响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的认知,打破司法在普通公众心目中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破坏司法公信力。另外,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许多司法腐败现象,一经发现就被严肃处理,且各大媒体或网站都会有相关报道,此时网络舆论会疯狂吐槽,并会深挖其罪责,司法公信力不复存在。所以一旦发现蛛丝马迹,无论是否真的存在权钱交易或徇私枉法等行为,普通公众会本能地认为该审判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公正审判,进而将瑕疵无限放大。

三、网络舆论和司法审判良性互动的建议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开发应用使信息不受地域限制在全世界满天飞,虽给社会公众带来了许多便利,但真假信息难辨,公众盲目相信并人云亦云,在很多情况下网络舆论容易被误导从而呈现一边倒的状态,给司法审判造成巨大的压力。只有规制和引导网络舆论,促使其与司法审判做到良性互动,才能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引领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司法公正。②(一)规范媒体报道。网络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大且容易形成极端,我国司法审判有时会迫于网络舆论压力而做出一些让步,此时法律形同虚设,不能一味考虑网络舆论而降低法律适用标准,但也不能只讲法律而不讲人情,不听民意。因此,应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但应规范媒体报道,合理引导和规范网络舆论,防止暗中煽动并操纵舆论风向的现象发生。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媒体,但并不是阻止报道,限制太多反而导致信息公开制度不能得以实现,过度监管也会使社会公众不敢发声,网络监督舆论效果大大降低,因此,要在尊重媒体基本职业要求和保障知情权的范畴内进行规制。媒体报道应当客观真实,对案件只能陈述已经证实的案情和案件进展情况,不能对其进行假想推测或评论误导社会公众,不能故意煽动舆论风向影响司法审判。③《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虽对媒体进行案件报道的限制和监管,但未规定媒体报道中的行为规则,应专门立法对其进行规制,使相关媒体依法报道,为网络舆论提供真实的评论对象,而不是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夸大案件情况赚取浏览量。(二)完善网络管理法。时事和评论通过网络平台得以传播,网络平台是筛选、管理信息的第二道门,而我国网民队伍较大,网络平台缺少过滤机制导致任何情绪性、偏向性评论肆意传播。为给网络舆论营造健康的环境,我国于2016年《网络安全法》,该法就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规定,但有待完善对其进行细化规定,或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便于得到贯彻落实,从而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公众懂得慧眼看世界、分辨是非、理性发言,为自己所发表言论的真实性负责。(三)加强审判公开和审判独立。网络舆论的一边倒究其根本是普通公众消息闭塞,所以一旦发生事情他们内心会产生预断,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快,导致大家都以为这个消息是真的。再加上法院与社会公众之间缺乏沟通机制,无法及时澄清事实、还原真相,所以司法机关应第一时间把真实准确的信息公布,并在线解答,保证与普通民众的沟通。我国虽确立了审判公开制度并一直在实施,但并不能保证公开的及时性,且缺乏回应机制。因此,应对公开信息的及时性作出配套规范,设立问责制度,惩戒不能依法及时公开信息的工作人员;可以建立专门的交流平台,④指派专门人员及时接收与反馈民意,使社会公众与司法机关互通有无,民众的疑惑及时得到解答,问题得到解决,他们会更加信任司法,从而不再猜疑预测,遇到事情理性判断。此外,还应加强审判独立。司法审判接受社会监督,但网络舆论并不等于民意,网民们大多盲目跟风、怀揣看热闹的心理疯狂转发形成舆论漩涡,在这种情况下,审判机关不应屈服于网络舆论,而应坚守独立、依法裁决,因为网络舆论施加压力不是目的,公平、公正的结果才是满意的答卷。法官独立,才能审判独立,因此,为保证审判独立,还应提高法官素养,锻炼其心理素质。法官本就具备专业知识,再加上过硬的心理素质,面对网络舆论理性识别,认真判断,自动过滤,最终作出合法、合理的判决。

作者:岳建国 单位:河南舜信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