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建议

时间:2022-05-13 11:28:05

导语:浅议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议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建议

摘要: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新闻舆论对司法活动公平公正得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当的新闻舆论监督也给司法公正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冲击了司法独立、司法权威,也践踏了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本文结合一些热门案例,通过分析新闻舆论对司法公正造成的冲击及原因,进而提出一些促进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协调发展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司法公正;冲突;协调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新闻媒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体对各领域的监督作用越来越重要,司法与媒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可以说,新闻舆论对法治社会建设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和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的普及,新闻媒体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形式,自媒体时代悄然来临,新闻舆论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存在形式等各种因素,新闻媒体在行使其监督职能的同时,很多时候也出现干扰司法独立、左右案件审判的现象,这对我国的法治进程是有害而无益的。

一、相关概念简述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概念。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依托其职业特点,有效的发挥监督力量,对社会公共事件进行舆论监督。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监督主体方面,其执行者必须是新闻媒体;第二,在监督对象方面,其监督的范围包括了一切公共领域的事件、人物和机构;第三,在监督立场方面,新闻媒体必须保持中立并发表客观评价,这也是新闻行业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二)司法公正的概念。所谓司法公正,指的是司法机关从公立角度出发,坚持依照公平公正原则履行其执法、审判等一切司法职能,对司法事实做出合理处置。这就要求,其一,相关司法工作人员要始终秉承公平公正的理念,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其二,社会要保障司法行为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和外力的干扰,从而保证其独立性、客观性,这也是实现司法公正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三)司法公正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都包涵着宪法理念,因此,并不能说二者谁更重要,或者谁对谁错。只要行使国家公权力就要受到监督,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国家公权力的一部分,司法权也必然要受到各领域、各层次得监督,这其中,新闻舆论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虽然媒体报道影响司法裁判的事情也有发生,二者之间的冲入矛盾也确实存在。但是,新闻舆论监督对司法机关来说无疑是一个“紧箍咒”,在满足广大群众知情权的同时,在无形中增加了司法工作的透明度,时时提醒司法机关和从业人员依法履职、公正执法,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司法腐败现象。可以说,其二者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统一的。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得看待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在矛盾与和谐中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二、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冲突

不可否认,舆论监督确实可以促使实现司法公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舆论过度得干预司法,反而更容易引发司法不公正的情况。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药家鑫案”,单纯从法理角度看该案确实存在从宽处理的情节,但当时新闻媒体对此案十分关注,进行了大力报道,在“民情汹汹”的情况下,药家鑫无疑是罪无可赦的。在自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该案已不再是个例。(一)不当监督对司法独立造成冲击。新闻媒体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公共话语权,其对个案的过度报道,甚至是失事报道和不当评论,都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造成所谓的“民意”。司法机关在裁判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到社会舆论的要求和群众的意愿,原本“以事实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审判原则也不得不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对公正司法的冲击。以2016年河南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刑的案件为例,河南新乡的大学生多次捕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多大12只并从中非法获利,按法律规定应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等两罪判处刑罚。但由于新闻媒体的不当引导,过度渲染其农村大学身份而忽略其事实上的违法行为,导致社会舆论普遍同情该大学生,甚至一些缺乏理性的网民一度一些不当言论,给本案的审判机关造成巨大压力。(二)不当监督使司法权威受到影响。新闻媒体的正面评价可以起到推进法治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舆论监督的评价多是负面的,尤其是不当的舆论监督,会严重影响司法的权威性,反而会破坏社会法治进程。其一,法院本身就是各类社会矛盾的集中的地方,冲突双方的当事人很难对判决都满意。此时,一些不良的新闻媒体容易以舆论监督为借口,影响裁判结果。其二,舆论监督应该是有界限、有范围的,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媒体认为舆论监督是没有边界限制的。同时,根据司法职业准则和队伍纪律规定,其对新闻媒体的公开时间、公开内容都有要求,这就形成了媒体与司法从业者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被掌握更多话语权的媒体扩大化后,使得司法人员的中立性不断受到社会质疑。其三,很多新闻媒体片面得将其监督职能定义为揭露、讽刺、批判。在新闻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出于谋取利益、提高阅读量、增加关注度等多种目的,媒体更是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负面舆论报道上,而忽略了所谓“监督”应该是在报道中进行中肯、客观的评论。(三)不当监督践踏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却极易出现“媒体审判”的现象,使被追诉人变成“千古罪人”,完全无视被追诉人应该享有的法律权益,甚至违背我国法律规定了无罪推定、平等审判,慎用死刑等基本原则。法官在审判中的正常判断也容易受到舆论导向的干扰,进而影响了审判的公正性,甚至出现被追诉人是“死在媒体笔下”的情况。

三、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冲突的原因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底线,以法律为准则开展的司法活动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随着新闻媒体对整个司法流程监督的不断深入,其与司法公正的矛盾也在不断升级。尤其是近几年,更可谓是冲突不断。纵观造成上述冲突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足。纵观当前的新闻报道,尤其是法制新闻,夸大事实、片面报道、一味迁就读者胃口的情况时有出现,这也从侧面反应出当前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严重的问题。此外,有些媒体记着急于抢占新闻头条,对事件缺乏全面合理的调查,无视司法工作本身的特点,以失事的报道对案件进行越权审判。更有甚者,与相关当事人有利益牵连,利用职业便利,给法院施压来左右案件审判,这就上升到了职业道德缺失的层面。凡此种种,都严重干扰的正常的司法审判活动。(二)新闻舆论监督法律规制欠缺。法律具有滞后性的特点,目前,我国还没有法律法规对新闻舆论监督进行规制和监督,相关制度建设也严重落后于现实需求。虽然《宪法》明确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也对公民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给予了保障,但并没有就新闻舆论监督的相关定义、范围、职能规范等进行规制。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制,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这些极易造成新闻媒体对监督权利的滥用,同时,也给新闻行业管理部门对媒体行为进行监管造成了阻碍。近几年来,新闻侵权、造谣诽谤、网络欺凌事件频发,就是监督机制缺乏的最好例证。(三)法院的抗干扰能力较差。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事实上,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各级法院的抗干扰能力还是比较差的。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法官素养有所欠缺。法官独立是司法独立的核心,也是保障司法独立的落脚点。但在现实中,每个人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千差万别。特别是在面对滔滔舆情,面对新闻媒体和社会大众的舆论抨击时,虽然大部分法官都能够秉承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条文审理案件、裁判案件,但也不排除有少部分法官被舆论左右,以群众的期待代替法律的理性,偏离原有的理法轨道,对个案做出有失偏颇的裁判。另一方面,是受体制限制,难以避免来自于行政机关和系统内部的干扰。虽然法院独立于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但作为国家的重要部门,其与地方各行政机关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新闻舆论呈负面发展态势时,地方行政机关多出于社会稳定、经济稳定角度考虑,向法院施压左右案件审判。

四、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更应该呈现彼此引导、相互促进的状态。唯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的协调发展。(一)贯彻公开审判制度。根据规定,法院在审理之前要进行开庭公告。但现实操作中,一般公告的范围都比较小,公告也不够及时。因此,笔者建议法院可以增加公示的范围,通过网站、微博等向更广泛的范围公布开庭公告。同时,也要简化公正旁听审判的条件和程序,主动接受监督。(二)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新闻制度,指的是在某个时间段内以新闻会、约见记者等形式,重大事件或政策,阐述者的立场态度并回答记者提问的活动。目前,许多地区的司法机构已在尝试建立这一制度,但多是流于表面和形式,其效果并不显著。笔者认为,针对当前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冲突愈来愈严重的情况,堵塞不如疏导,司法机关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引入新闻发言人制度。根据案件进展的同阶段,确定可以公开、应该公开、必须公开的内容,定期向社会公布,尤其是关注度较高的案件,要及时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这样即可以保障公民和媒体的之情权,又可以避免因沟通不畅产生的不必要的猜测,进而指导媒体正确报道案件,达到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三)规范新闻舆论监督行为。要平衡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新闻监督行为进行法律上的规制——制定《新闻法》《新闻从业者职业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建立不同位阶的法律法规,完善法律规制架构,从新闻报道的程序规则、监督渠道、不当报道的处罚机制以及报道的客观性、准确性、公正性进行统一规制,搭建媒体与法院之间合理的法律桥梁。(四)加强对外宣传力度。随着法制理念的普及,民众对法律认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距能够依法准确判断事实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司法机关要进一步加强普法教育和对外宣传力度。一是,通过在司法机关设立诸如宣传处等专门的宣传部门,选拔专业的宣传人才,来强化司法机构对外宣传的能力。二是,建立自己的宣传阵地,除电视、报纸等传统形式外,各级法院可以联合建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矩阵,将本单位的司法、行政等活动定期对外。在新闻舆情发生时,也可以通过自有阵地及时向社会发声。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群众法律素养、满足新闻媒体报道需求、实现普法和宣传司法协同发展,更可以加强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理解和信任。虽然时有冲突,但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的本质目的都是捍卫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尤其是在新闻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司法机关更应该积极履职、依法履职,与新闻媒体相互配合,更好得完成实现司法公正的法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2013年版.

[2]王雄.新闻舆论研究.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

[3]陈力丹.我国舆论监督的理论与建构.中华传媒网.

作者:张筱萌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