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督察对司法公正影响思索
时间:2022-06-03 10:39:00
导语:舆论督察对司法公正影响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新闻舆论之外,互联网这种新式的媒体平台以它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简单易操作等优势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监督司法公正。这就使得新闻舆论监督以它强大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让人民群众通过它来实现言论自由权利和知情权,从而监督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但由于缺乏对新闻舆论的有效监督和规范的管理,使舆论“绑架”司法公正的现象屡见不鲜。
1舆论监督的概念和特点
1.1舆论监督的概念
舆论监督是特定社会公众群体通过新闻、网络等媒体对当下现实生活中广泛的、一致的观点。
1.2舆论监督的特点
随着媒体多样性的快速发展,舆论监督作为人民群众行使言论自由权和知情权的重要手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广泛性。舆论监督是社会公众行使法律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的广泛传播,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大量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从而引起相关部门和人们的普遍关注,借助舆论强大而广泛的压力,会迫使上述有害社会公平,阻碍社会进步的不法行为得以及时有效纠正的,进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如云南×××故意杀人、强奸案,2009年5月16日,×××将同村19岁的少女王家红强奸后将此女与其3岁的弟弟王家飞一同杀害。2010年7月15日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和强奸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而2011年3月4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将×××改为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此判决一出,在受害者家属间和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新闻媒体和网络进行了广泛的报道。迫于舆论的巨大压力之下,2011年8月22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了再审,并最终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正是舆论的广泛报道,才使得罪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进而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互动性。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网络舆论监督在众多的传统媒体报道监督中脱颖而出,网络舆论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二者虽然在形式上和方向上有所不同,但在司法监督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传统媒体的报道激发了网络舆论的迅速传播,而网络舆论凭借它的巨大影响力又会促进传统媒体的后续报道。如2010年10月发生在河北大学的“我爸是××”交通肇事一案发生后,肇事者×××在撞人之后的“我爸是××”这句活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暂且不论×××说这句话是否有意说出还是随便脱口而出,但正是这句话,使网络舆论的主旋律贯穿于整个案件发展的始终,致使整个案件的处理结果倍受人们的关注。由于网络舆论的广泛宣传,同时推动了传统媒体对该案的相关报道。
(3)炒作性。一些媒体为了打开市场,增加“卖点”,吸引“眼球”,尤其网络媒体,盲目追求点击率,缺乏必要的监管,从而导致了一些网络媒体夸大案件的情节,甚至子虚乌有地报道一些案件。而且由于网络媒体的随意性比较大,有时也会被当事人或者利益相关者所利用,虽然民众是出于善意的传播或炒作,而正是这种炒作性常使得司法人员先入为主,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无法做到司法独立。
(4)制约性。由于缺乏对媒体和网络的监管,而且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缺失,常常超出了舆论监督应有的职能,使言论过分“自由”,进而过分干扰司法人员手中的权利,影响司法独立权的行使。如果不能做到司法公正,就会导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比如,2009年发生在湖北的×××一案,当司法机关公布不利于×××或与网友意愿相悖的情况时就会引起网友的强烈质疑。一旦舆论监督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有效的控制,就会使得舆论监督超出了它应有的职能,进而制约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目标的实现。
(5)倾向性。在媒体新闻舆论对相关案件进行报道时,都会带有报道人的个人倾向性和个人的观点看法,尤其是当某些案件发生在一些弱势群体身上的时候,由于人的恻隐之心,在报道的时候就会更加倾向于这些弱势群体,把所有的舆论压力都推给对方,迫使司法机关在做出裁决时,不得不考虑舆论的感受。
2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2.1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积极、正面的作用
2.1.1第一,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开的实现
“舆论不仅对社会、对群众起着特殊的监督作用,它对于党、对于政府、对于一切领导机关和领导者也起着监督作用……经过这样经常的舆论监督,这类行为将会大大减少。”[1]司法公开是司法公正的前提。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件,公共权力的行使,更主要是对司法权的监督。而要想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首要的是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时必须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的监督。新闻舆论对社会公共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这就迫使司法机关在舆论监督的压力下,在一些应当公开审判的案件中,由于新闻舆论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的提前介入,保证了案件的公开审理。而且有些案件在公开审理时有新闻媒体的跟踪报道,使案件能够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解决,从而化解了社会矛盾,很好的解决了社会纠纷。由于社会舆论对审判程序的公开报道,有利于帮助当事人正确的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重大的、性质恶劣的刑事案件的公开审判,不仅可以对司法机关起到监督作用,同样可以对人民公众起到教育警示作用。如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的《庭审现场》节目,曾经对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扔到人迹罕见的地方,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死亡的审判现场进行直播,使本案由交通肇事罪转换为故意杀人罪,最后被告人被判处死刑。新闻舆论对这些公开审判案件的报道,既可以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又可以对人民大众的起到很好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2.1.2第二,舆论监督可以有效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利时会对当事人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轻则被剥夺财产和自由,重则甚至被剥夺生命,因此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案,禁止司法人员非法地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011年1月,河南368万“天价过路费案”,河南禹州市农民×××因在8个月内套用假军车牌照免费通行高速公路2361次,偷逃过路费368万余元,被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正是在2011年1月11日,有媒体以《河南一位农民8个月偷逃公路费368万被判处无期》为题率先披露了此案,舆论一片哗然,法律界人士纷纷质疑该案一审的各种疑点,包括×××是否构成诈骗罪、诈骗368万的数额是如何计算的、对×××的量刑是否准确。当人们还对这些问题疑虑重重的时候,随着被告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报出其是代替弟弟×××顶罪等真相之后,1月14日凌晨,平顶山中院就以出现“新的证据”为由,对该案启动了再审程序,正是由于舆论对该案的及时报道,才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了司法不公的现象。
2.1.3第三,舆论监督可以促进司法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公民行使舆论监督权源于我国的宪法规定的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可以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而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公众舆论的这种监督,并最终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新闻舆论对一些案件的报道,迫使司法人员努力加强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司法人员的办案水平。2009年的在“躲猫猫”事件中被处理的民警,就值得整个司法系统人员学习,同时给司法以及在上述“天价过路费”中被处理的法官敲醒了警钟。既然国家、党和人民赋予了司法人员如此重大的权利,就要求执法人必须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据笔者了解,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的现象还是屡禁不止。2.1.4第四,舆论监督,有利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实现司法腐败是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大“短板”。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发表了《人权宣言》。第一条指出:“在权利面前,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这是首次提出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人们倾向于安全,有序,可预见的世界,不希望出于混乱,难以控制的境地……在法律适应中,由于权势,金钱的影响,导致一方受到偏袒,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无序的状态。”[2]有了舆论的监督,使司法人员在法律适用中,排除了权势的、金钱的外部影响,保证了司法公正,进而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得以实现。“仅有公正的法律规范,没有法律的公正适用,即司法的公正,还是无法保障公正的实现。我们甚至可以说,法律的肆意适用比法律内容失当后果更为严重。”
2.2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消极、负面的作用
2.2.1第一,舆论监督扰乱司法程序
由于上述阐述的舆论监督的特点决定,舆论监督在促进司法公正的同时,也同样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法分子或者利益相关者为了逃避自身的责任,滥用新闻舆论的报道、媒体舆论的善意炒作以及公众同情弱示群体的心态,扰乱了正常的司法人员办案,比如当事人利用新闻媒体的炒作,冲击正在审判的法庭等。
2.2.2第二,舆论监督会影响司法的独立性
大量的新闻舆论报道,常常会给办案人员带来巨大的压力,使司法人员为了平衡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二者的矛盾,甚至有些媒体在利益驱动下,以舆论监督司法的名义对案件进行炒作,而且由于对舆论监督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往往会影响司法人员对案件真实的判断,导致案件审理的结果往往不利于被舆论指责的一方,从而影响了司法公正。现在,我国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都处于不完善阶段,如何做到既保证公众正确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和知情权,又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这就需要很好地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好舆论监督的度,从而发挥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 上一篇:全镇基层团组织专题调研汇报
- 下一篇:全镇青年组织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