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管体系研讨

时间:2022-04-29 03:12:00

导语:我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管体系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管体系研讨

摘要: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权对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有其自身存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而,现今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存在的这样或那样问题,成了检察机关民事检察监督权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制约“瓶颈”,笔者认为应加强立法解释、增强理论支持、改革现行司法体制以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司法公正司法解释

所谓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就是指国家确认的检察机关监督民事法律实施和民事审判活动的民事检察权及其行使民事检察权应遵循的各种法律制度的总称。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民事检察监督组织制度;第二、民事检察监督的工作制度,具体包括民事检察监督活动的任务、原则、对象、范围、效果,由此产生的民事检察监督法律关系等;第三、民事检察监督的程序制度;第四、检察机关对民事法律实施所进行的“一般监督”制度,即检察机关对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公职人员和公民执行民事法律情况实施监督的法律制度。依照当前法律的规定,我国现行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仅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制度。

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对于是否应该保留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权,法学界争议很大,有的主张取消或者限制,有的则主张加以强化。就是在社会的其它领域,对这一话题的争论也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可以说,众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意见,可谓是大相径庭。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各项工作绩效的突飞猛进,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法治也随之成为国家在制度构建上的一种目标性选择。因此,关于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权的存废问题,不应该仅从如权力的消涨等较小角度来加以讨论,而将之置于整个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下来进行论断,势必将对各种意见的统一起到推动作用。而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就具体措施、制度的现存缺陷与不足加以完善,想必成效更佳。

一、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设立依据

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判而作出的判决以及裁定具有最终性与强制性,这一权力倘若不能得以善用,必定成为我国司法体制统一正确运行的严重祸害,而仅靠法院系统内部的自我约束与监督又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强化检察院对法院民事审判权的监督成了解决这一问题必由之路。然而,如此一来,无疑从极大程度上强化了检察机关的权力,产生权力腐败又成了为解决这一问题而难以避免的一个新问题。由此,现今社会各界对检察机关民事检察监督权的存废问题展开的激烈讨论,实为自然,也实为必要,检察机关检察监督权存废问题,也成了研究检察监督制度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笔者谨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论述,希望可以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维护法律统一

在我国司法实践的过程中,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的监督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有效良好的运行,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认识差异,导致法院不愿意接受甚至抵触检察机关的监督。有学者指出,检察权与审判权是法定的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两者存在某种冲突是正常的现象:一方面,冲突必然会不断发生;另一方面,冲突又会不断地达成一致走向统一,正是在这种冲突、统一,再冲突、再统一的交互变动中,法律才得以严格而有序的贯彻和执行。[1]笔者认为,冲突是现象,统一是本质,两者的根本目的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维护审判权的良性运行,维护我国司法的统一,法院应当本着一种大度的心态,从国家整个司法体系的高度,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内在性与目的性,与检察机关携手构建好我国的司法体制。而对于检察机关来说,作为监督法律实施的机关,其自身的活动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真正做到唯法律是从,法律既是检查监督的依据,又是检验监督效果的标准,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权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程序性的权力,没有实体上的处分权,这种权力行使的效果最终还要受到裁判机关裁判的检验。作为法律实施的监督者,检察机关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法律,树立法律的信仰、维护法律的权威应当成为检察机关持之以恒的追求;作为监督者,检察机关还应当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以树立监督的权威性,从而也才能使得被监督者更加信服和接受这种监督。

也许有人会问,检察机关监督法院,那么谁来监督检察机关呢?检察权也是一种国家权力,谁又能保证他不滥用权力呢?正如学者所言:在法治的视野中,没有任何人是靠得住的,法官靠不住,检察官也靠不住,所以,需要权力制约,要以权力制约权力,在权力制约的“互联网”中,才有公正和权威。[2]解决监督机关自身的监督问题还得靠监督,在我国解决检察机关自身的监督问题,可以通过完善人大监督或其他监督途径来解决。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因为检察机关民事检察监督权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否认这一权力本身存在的必要性。

(二)维护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3]在这里,司法主要指法院的审判活动;公正的含义则包括了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等;司法公正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遵循平等和正当的原则,又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精神,前者是对程序公正提出的要求,后者是对实体公正提出的要求。所谓实体公正,是指法院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关系所作出的裁决或处理是公正的,即认定事实准确,适用法律正确,实体处理得当。[4]

长期以来,我国司法体制存在着两大弊端,使得我国司法公正的实现一直难见成效。其一,缺乏良好的司法环境。主要表现为司法不独立:法院在组织、人事、经费等方面均未实现独立,使得法院经常不得不受制于人特别是行政机关;审判委员会、政法委的存在使得办理具体案件的法官不可能做到“只服从法律、良知和理性”。其二,缺乏精英化的法官群体。由于我国法官的选任机制近年来才步入正轨(实行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导致目前大部分法官的素质离精英化法官的素质还相差很远。制度性缺位,精英法官数量的缺乏,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司法不公。

客观地说,在目前我国现行司法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之前,在法官的素质没有得到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寄希望于彻底消除司法不公是不现实的。但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不是束手无策,进一步加强监督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司法不公造成的影响。目前,这种监督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法院内部的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的效果因为法院系统内部原因而大打折扣,外部监督则因检察机关处于超脱的地位而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检察监督这一制度在维护司法公正方面则有着重要的意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检察监督实行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法院进行监督,这样就能够避免检察机关受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保证检察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检察机关所处的这种超脱地位在客观上可以使下级法院因受地方政府干涉而造成的不公裁判得到纠正,从而部分抵消了行政权对审判活动的不当干预,也为法院抵制行政机关的干涉提供了“保护伞”;第二、在裁判不公是由于法官个人原因造成时,通过检查监督使错案得到纠正,按照法院的错案追究制度,法官会因此而遭受惩处,这在客观上会对法官产生一种无形的威慑力,从而促使法官积极钻研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审判技能和职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法官个人枉法裁判的发生。

可是,依然有人存在疑问:检察监督权会不会弱化了审判的独立。其实,所谓的审判独立也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第一、审判独立的确立以法院的理性化和法官的理性化为前提,如果法院理性不足,缺乏合格的法官和公正的程序,审判独立的增强不仅不会促进司法公正,反而会造成法官擅权、专横腐败的灾难性后果;第二、独立审判的合理运行有赖于社会的监督,正如学者所云“审判独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诉讼公正的手段,公正性是比审判独立处于更高层次的价值,对于诉讼而言,如果说公正性是绝对的要求,那么审判独立则并非绝对,因为维护诉讼公正目标的手段不是单一的,各种手段之间有一定的制约与平衡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审判独立与社会监督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关系”[5],审判独立与检察监督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关系亦应属此列,因此不能排斥检察机关对法院审判的监督。此外,认为检察监督误导公正、损害法院权威的一些观点也是毫无道理的。正如学者所言:“在法治国中,法院具有极大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只是来自法律,更重要的是来自法院的公正与廉明”[6]。在我国,法院缺乏权威根源于审判不公,而不是因为有检察监督的存在,事实恰恰相反,检察监督再审程序促使法院纠正了错误裁判,维护了司法公正,从而也体现了法院纠正错误的态度,重塑了法律在公众中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还维护和保障了法院权威。

二、我国现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缺陷

可以说,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有其自身存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权也因此对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现今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存在的这样或那样问题,成了检察机关民事检察监督权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制约“瓶颈”。现将我国民事检察制度存在缺陷与不足述说如下。

(一)立法缺陷

现阶段我国各种关于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法律指导,主要就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1991年4月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由于该法相对我国繁杂的民事诉讼工作而言,过于简单抽象,自颁行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为了保证检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制发了一系列的司法解释,而最高人民法院,直接或间接涉及民事检查监督制度的司法解释共计也有十余之多。两高的司法解释不仅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民事诉讼法本身的规定,而且在内容上也突破了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第2条规定: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的规定。两高只能就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作出解释,而不能创设新的实体或程序规范。立法法第42条规定:“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第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第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立法法还规定了法律解释的具体程序,关于检察建议应属立法法第42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而关于人民检察院关于裁定的抗诉范围当属立法法第42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两高的司法解释显然行使了立法解释权。此外,司法解释的膨胀还强化了最高司法机关对下级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上的控制,特别是法院,使得宪法第127条第2款规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监督关系演变成了领导关系。过多的司法解释也大大降低了检察官和法官的工作责任心,因为两高的司法解释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判案心理和判案行为的深深依赖。最高人民法院对民事检察监督抗诉范围的限制,也使得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民事检察监督权在实践中效果大打折扣。

(二)司法缺陷

1、人员素质问题。虽说全国检察系统有了一支专业的民事行政检察官队伍,1万人左右,有博士有硕士。但是这1万名检察官中,受过系统正规法律训练的人员并不多,而且绝大部分是从原来的刑事检察部门调进来的。加上民事检察监督工作对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等专业知识的要求非常高,有着与刑事检察不同的办案思路和方法,因此,这方面的能手和专家并不多见。沿袭刑事检察的思路来审查民事抗诉案件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实际效果的发挥在人民检察院这个环节上受到一定影响。

2、司法的地方保护问题我国的司法机关的设置与行政区划完全吻合。在财政上,司法机关的工作经费、人员工资都要从地方财政支出,在人事上,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和法院的院长名义上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的,但最重要的提名权却是在地方组织。在司法权地方化的背景下,人民检察院不能对涉及地方利益的确有错误的生效民事裁判行使监督权,人民法院在再审此类案件时也不得不考虑地方利益甚至是地方权力机关个别领导的意见。

3、司法管理的行政化问题。这一问题集中表现为案件审查和审理活动的行政化,目前各级人民检察院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检察长、处长“批示”案件的制度,这使得检察长、处长等行政管理者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案件的裁判结论。各级法院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下级法院在裁决还未作出之前,先请示上级领导的意见,无形之中架空的我国审判制度的两审终审制,极大程度上破坏了我国的司法制度。

三、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思考

既然我国检察监督制度存在如此多的缺陷与不足,那么,对之加以完善便成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笔者经过认真推敲与反复研究,提出了如下建议与意见。

(一)加强立法解释

客观来说,我国现今关于民事检察监督的各项立法是处于一种并不理想的状态,这种不理想就集中表现在相关立法的不完备,而这种不完备所带来的问题与困扰,也为难了我国的司法系统,他们不得不制作一系列的司法解释等来应对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问题。按理来说,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不如此司法系统的工作将处于难以动作的困境。可是,就是在这一系列相关规定出台的同时,它从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打乱了国家立法的秩序,也从而使检察系统与法院系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众多难以调和的矛盾与纠纷。两高司法解释的膨胀和检法两家在司法实践中的冲突,就是这一问题所衍发的恶果,它们从根本上制约了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良性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出路,还是得归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解释与修改,不进行相关的立法解释或修改民事诉讼法,检法两家的冲突将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民事检察制度在实践中将逐步萎缩。因此,笔者特此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两高的有关司法解释作全面审查,废除僭越立法权的司法解释,在充分听取两高、学者、有关民众、有关部门等各方面意见后制定专门的司法解释,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检法两家的工作解决后顾之忧,从而使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有法可依,使之逐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增强理论支持

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是在理论准备不充分的背景摸索进行的,它不仅涉及检察学,还涉及诉讼法学、宪法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因此我们要全范围多层面地研究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在我国现行的宪政体制下研究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整个检察制度的法理基础。抛开这个基础去谈现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是不现实的。二是是否以及如何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检察制度问题。很多持“取消说”的学者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人民检察院是行政机关,并无对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判提出抗诉或进行监督的权力,以此为理论依据,认为我国现行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存在是不合理更不符合世界潮流的。然而,我们在研究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时候,要着重研究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际条件下,需不需要这个制度,为什么要这个制度,又为什么不需要这个制度,仅仅以西方发达国家没有民事抗诉制度来否定我国民事检察制度的现实合理性是不科学的。第三,要区分民事检察监督工作中出现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本身的问题。目前在司法实践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工作中的失误,有的是整个司法体制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本身并没有必然联系,是不能成为取消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理由的,相反,我们应当找出原因,进行解决,从而完善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第四,要避免部门利益的冲突。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是直接涉及检法两家的一项制度,在这个制度的设置中,检法两家存在一种内在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关系。人民检察院行使民事检察监督权不是为了揭法院的短,而是为了维护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为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检法两家在根本目的和立场上并没有差别。在具体案件的审查和办理过程中存在分歧是十分正常的,不能把工作的不同认识上升为检法两家的冲突,从而形成人为的对立。

(三)改革现行司法体制

1、确保检法两家的外部独立。即无论在司法裁判还是在司法行政管理方面都独立于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之外的机构、组织和个人,不受外部力量或权威的控制和干预。首先要改革检法两家的人财物管理体制,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法院的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预算,检法在检察官和法官的遴选和管理上有独立的权力。其次,要从宪政的层面明确检法两家的地位和功能,正确处理好检法两家与其他机关之间、检法两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防止其他机关和机关的领导人借监督之名,行干涉司法独立之实的做法。

2、赋予检察官、法官职业特权。就我国现有的法律而言,对检察官、法官的赋予的权利是相当有限的,而检察官、法官这一特殊职业,拥有着审查与裁判案件的重要权力,倘若不对他们的职务给予一定的特别授权如免责权、人身安全权,势必难以保障当职者的应有权利,于法是不公的。此外,出于对检察官、法官职业专业性的考虑,赋予他们定期参加专业知识培训的权利,无疑对我国检察官、法官队伍的强化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3、检察官、法官的高度职业化。建议提高检察官和法官的任职资格,要求必须是受过正规法律本科训练的毕业生并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后,经过一定的实习期以后才能担任检察官、法官。例如在英国要当一名法官,法学院毕业以后必须先到四大律师学院去接受实践培训,当律师当得非常出色才有可能被选为法官。英国的律师有两种,一种叫出庭律师,另一种叫事务律师,法官是从出庭律师里面选任的,而出庭律师本身就是律师里面的佼佼者,这就保证了法官的高素质。日本的司法考试是以难度大而著称的,考试过关之后还要接受法务大臣主持的考试,通过以后还要参加法务研修班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还要经过考试才能当法官。我国在2002年首次实施统一的司法考试,这对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业化无疑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在我国要成为一名检察官、法官还是相对容易的,建议将来从优秀的律师中遴选检察官、法官。

四、结束语

民事检察监督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该项制度对于保障司法公正、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具有重要作用。步入21世纪,我国各项经济建设取得了曙目成就,在这基础之上,具备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在原有基础之上踏上了新的台阶,我国的社会主义未来,是一个美好的且令无数华夏子民心旷神怡的理想之地。可就在我国各个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我国的法制建设却没有取得同步发展,这是值得遗憾的,也是值得深思的。笔者以为,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社会各界人士,应该共同奋斗,携手共进,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文明贡献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邹建章.论民事检察监督法律关系[J].中国法学,1996,6,P9.

2、杨亚非.司法改革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主题发言[R].孙谦等,司法改革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P61.

3、何家弘.司法公正论[D],中国法学[J],1999,2,P15.

4、贺卫方.司法:走向清廉之路[D].1998,诉讼法学、司法制度[J],9,P21.

5、陈桂明.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P21.

6、李浩.法官素质与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D],法学家[J],1998,3,P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