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简易过程的变动与优化
时间:2022-04-29 03:06:00
导语:民事简易过程的变动与优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简易程序是基层人民法院和它的派出法庭审理简单民事案件时适用的一种独立的诉讼程序,它以诉讼成本较低、审理周期较短、适用范围较广等特点在当前民事审判实践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9月10日出台了《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并于同年12月1日起施行。这一司法解释比较详细地规定了基层人民法院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时应遵循的规定,极大地丰富了《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有些内容甚至突破了《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在实践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审判人员对简易程序认识的偏差、对简易程序的独立性认识不够、简易程序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因应该从明确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提高简易程序的适用比例、严格规范简易程序向普通程序的转化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简易程序;缺陷;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诉讼数量和新诉讼类型的与日俱增,原有的诉讼制度已无法有效满足新的社会需求,面对堆积如山的未结案件和高昂的诉讼成本,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对策来解决这一矛盾。其中,加强简易程序的作用成了各国共同关注的一项改革内容和当今世界民事诉讼制度改革、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各国的简易程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长足的发展,并对消除各国普遍存在的诉讼迟延和诉讼成本昂贵的弊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实现司法大众化的目标和国家的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我国也在不断地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许多法院都在进行简易程序方面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毋庸讳言,由于我国简易程序理论研究上的薄弱,我国简易程序的改革实践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在理论上还有许多误区。尤其是我国,处在法制社会向法治社会过度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诉讼越来越多,但由于我国法律体制还不够完善,不可能每个案子法院都能用最大的精力参与,只能用最简捷最直接的方法来解决,这样不仅能节约大量的能力资源,也能节约时间帮助诉讼人尽早解决问题!??
?
一、对简易程序的价值及功能
一项诉讼制度提出改革和完善的建议,首先必须认清其在诉讼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理清其本身具有的价值和功能。具体来说,民事简易程序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贯彻“两便”原则
两便原则包括便利人民群众参加诉讼和便利人民法院办案两个方面。世界人权宣言明确规定:任何人都有利用诉讼制度,请求法院审判的基本权利。因此,在对诉讼制度进行创建和改革之前,首先必须考虑到,是否有利于真正实现司法救济的权利。而简易程序的改革,正是基于这一前提,使得司法救济途径从繁杂、冗长的诉讼程序走出来,让更多的公民可以接近司法资源,获取国家司法资源的帮助,从而保障公民参加诉讼的权利,保障法院充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有利于贯彻诉讼经济原则
诉讼经济原则是每一项诉讼机制必须包含的原则和价值。以诉讼经济的原则要求,在保证诉讼公正的前提下,要充分地体现诉讼周期的缩短,诉讼程序的简化,审级层次的减少,以及相应诉讼费用和成本的降低。???简易程序正是通过上述途径,使得原本稀缺的诉讼资源能够发挥出最大潜能,最大程度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诉讼经济的目的。
(三)有利于提高人民法院的威信
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一方面可以使大量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的轻微民事案件,以快捷高效的程序消化掉,提高办案速度,实现“简出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人民法院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审理比较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保证案件审判质量,达到“繁出精品”。不仅如此,还也可以抓住典型,以案释法,公开宣判,进一步扩大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因此,简易程序的改革,必将有助于法院办案效率、办案质量进一步提升,办案社会效果进一步凸显,有利于树立法院威信,增强公民对司法的信心。
(四)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正原则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二十一世纪的工作主题。公正是在效率前提下的公正,正所谓“迟来的公正就是不公正”“正义被耽搁,就是正义被剥夺”;效率又是在公正前提下的效率,倘若无公正,效率即失去意义。一般而言,司法的理念是“公正优先,兼顾效率”,但对于民事诉讼,则采取优势证明标准,突出的是效率。尤其是针对简易案件,更没有必要适用复杂的诉讼程序来解决,而应代之以简便化的诉讼程序。那种因程序的繁杂,导致诉讼迟延,不仅令当事人无法忍受,也让法院和全社会无法忍受。因此,在强调公正与效率两者不可偏废的同时,还应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正”之原则
二、我国简易程序的检讨
(一)简易程序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及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弊病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三章设5个条文对简易程序作了规定,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又以8个条文对简易程序作了进一步的规定,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了《经济纠纷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若干规定》,该规定共有25个条文,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的若干规定》中亦有一条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迄今为止,。我国民诉法对简易程序虽作了专章规定,从起诉方式,受理程序,传唤方式,审判组织、审限均作了比普通程序简化的规定,这些简便、灵活、快捷的要求,在过滤大量无争议或争议不大民事案件,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人民法院办案均起到积极作用。但整章中只有5个条文,简易程序本身的特征不明显,在配套制度上与普通程序没有严格、明确的界限。如诉讼费收取标准,归档卷宗材料要求,审级救济机制,裁判文书制作方面完全相同,使得简易程序的优势没有凸显,不被重视和看好,最终导致设立简易程序的目的未能充分实现。。因而有必要对我国民事简易程序制度进行检讨,分析其不合理之处。???
(二)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规定过于笼统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范围为“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但由于此规定作为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标准过于笼统和原则,使得“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成了一个界限模糊的问题,不同的法院、不同的法官可能对该标准产生各种不同的理解,从而导致简易程序适用的无序性和随意性。虽然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第168条对上述标准作出了相应的司法解释,即“事实清楚”是指当事人双方对争议事实的陈述基本一致,并能提供可靠的证据,无须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即可判明事实,分清是非;“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是指谁是责任的承担者,谁是权利的享行者,关系明确;“争议不大”是指当事人对案件的是非、责任以及诉讼标的的争执无原则分歧。但在司法实践中,这些标准几乎无法采用。因为这些实质性问题在法院立案之时是无法确定的,需要法院召集双方当事人陈述后才能够得出结论。例如许多地方法院在受理案件时,由于无法判断案件是否简易而一律安排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在审理过程中又发现案情复杂转而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这种做法显然不现实,它要求法院在决定是否适用简易程序市理案件之前,先开一次庭来审查判断案情是否符合适用该程序的标准,简易程序因此反而不简易,显然违背了该程序设立的价值初衷。
(三)简易程序的适用标准不统一
我国的级别管辖立法采取概括式的规定,划分级别管辖的标准是根据案件的性质、案件影响程度的大小所确定,而不是根据诉讼标的额。为了弥补这种根据的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又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以诉讼标的额为标准,规定了各地省、市、区县法院受理第一审民事、经济案件的界限。这样一来,不同地区的基层法院所受理的第一审民事、经济案件的诉讼标的额就有了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县法院所受理的第一审案件的诉讼标的额高者会达到400万元,经济落后地区的区县法院所受理的第一审案件的诉讼标的额高者才50万元。由于适用简易程序的法院是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因此不同地区的基层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的争议金额大小就产生了比较大的差距,造成简易程序适用标准不统一的局面。
(四)现行立法将独任审判与简易程序等同起来的做法似乎欠妥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采用独任制,这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在于,我国将简易程序与独任制武断地联系起来了,从而认为在普通程序中没有采用独任制的余地,使得独任制与合议制的差别成为我国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一个主要差别。独任制属于审判组织的一种形式,而简易程序本质上是一种诉讼程序,审判组织和诉讼程序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国立法所确定的简易程序实际上是作为大陆法系国家通例的普通程序的简化形态。然而,将独任制与普通程序截然分开的做法,在我国算是特例。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基层法院普遍适用独任制,但只有其中的小额钱债诉讼才适用简易程序,其余案件适用独任制普洒程序。????德国在90年代改革之后,中级法院的部分案件也可适用独任制普通程序。有学者指出,我国立法将独任制与简易程序相互对应,普通程序不能适用独任制,增加了司法资源与诉讼保障之间的紧张关系:一方面,当司法实践无法调集足够的法官组成合议庭时,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就成为惟一的出路;另一方面,程序保障的需求又在不断挑战着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因为如果独任法官的权利不受八他法官的监督,又没行来自普通程序规范和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严格限制,那么大量案件的程序正当性就会处于一种空前的危境。
(五)在简易程序立法中忽视了当事人的诉权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简易程序的规定,更多地考虑了法院审理案件的便利,而忽视了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是以往长期指导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和审判实践的“两便”原则发挥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程序主体性原则作为程序选择权的法学基础这一理论得到学术界广泛的认同,即程序正义的重要意义在于使那些受法庭裁判结果直接影响的人拥有独立的诉讼主体地位,能够积极参与到审判过程,并对裁判结果形成有效的影响和作用。为了保证这种参加权利的实现,一方面要求事实和证据应当在意思自治的原则下使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攻击和防御,以更加有效地发现真实。另一方面当事人自己有权决定诉讼进程的最关键之点。简易程序的选择权实际上来源于当事人有权选择按正当的普通程序审理的程序、基于程序主体性原则,当事人有权要求适用普通程序,在法庭上行使质证、辩论权以促使法庭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裁判。这种选择是一项权利面非义务,法官亦应尊重当事人的这种权利。?6?
(六)对简易程序的配套措施没有到位
一是法律文书制作费时较多。由于没有强制性规定,除裁定书和调解书外,开庭10日内制作出判决书的仅占50%,有的居然超过两个月,甚至超过了审限;二是法律文书打印缓慢,不少法官不会使用电脑,仍然用手工制作文书,然后找书记员打印,由于书记员人少事多,工作压力大,造成延误势所难免。???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简易程序的弊端与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使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作者提出对简易程序进行改革,以完善在现阶段诉讼中的运用。但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有赖于立法上的完善,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更主要的因素在于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庭审程序简化,裁判文书简化,以及宣告视为送达,一审终审等等制度的设立,使得法官具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如何使其更主动、大胆、正确地适用简易程序,扩大简易程序解纷功能?作者认为,在当前磨合阶段,一方面可采取一些鼓励措施,促使法官多适用简易程序;另一方面从机制上加强监控和指导,如提高案件审理透明度,置审判活动于社会监督之下。再如把该适用简易程序而未予适用、未经审批自行转化适用程序、无正当理由超审限等列为错案责任追究范围,以违反审判纪律加以惩处。下面从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方面讲将简易程序。
三、我国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一)在案件文书的送达上要进行改革。
送达难仍然困扰法院审判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诉法规定的送达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事人流动性增强,案件数量不断增多的形势要求。调查的结果表明,当前送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直接送达越来越困难。当前采用直接送达方式能够顺利送达的案件越来越少,从被调查的送达情况来看,能够直接送达的案件只占应当送达案件的一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受送达的单位和个人无法找到,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对法院工作支持配合不够。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这是法院适用留置送达的法律依据。但司法实践中,很多基层组织人员往往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或认为属外来人员,不属其辖区居民,因而不愿前来见证,即使前来,也拒绝在有关回证上签名作证。二是委托送达难上加难。司法实践中,委托送达最大的问题是受托法院既不送达,也不给任何回音,严重影响了法律文书的送达和案件的审理。另外,在邮寄送达、移交送达等方面存在签收人非受送达人又不说明身份等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当赋予法官口头、电话或其他形式通知的效力,只要有两人以上证明法官确已通知到了当事人,就应视该行为合法有效。?
(二)划清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界限
优于立法上对简易程序的适用上规定得不明确不具体,且我国没有设立适用简易程序的专门法院或法庭,且同一法官兼具审理普通和简易程序案件的双重任务,还有一些法官并不能真正做到严格执法,以致在司法实践中经常混用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主要表现在,一是不管案件是否适合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对所有起诉的案件在立案时基本上都适用简易程序,没有严格区分两种程序的区别,只简单的等到案件到了业务庭时发现不适合的才转为普通程序。二是在审理过程中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不分,有的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却按普通程序开庭审理,有的用普通程序进行审理的,却按简易程序开庭审理。造成简易程序不简化,普通程序不规范。三是个别审判人员不负责任,办事拖拉,办案效率低下,对应当三个月内结案的适用简易程序案件久审不决,以致三个月内无法办结,便将其转为普通程序,把普通程序当作争取延长审理期限的有效法宝,这应该是目前存在较为普遍而且又较为严重的问题。四是口头起诉并没有真正落实。对所有起诉的案件都是要求书面起诉,但最终还是适用简易程序独任审理(当然,这也与口头起诉的可操作性不强,在目前经济相对发达,人们的法律意识较强地区存在意义不大有关)。由于两种程序界限不清和随便混用,对此,有的律师评论是:对当事人全是普通程序的要求,对自己则都是简易程序的要求。?8?
(三)简易程序应当将调解作为基本的办案方式之一
调解作为法院处理案件的重要方式,在简易程序中应当进一步的推广。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要求所有的案件都要以开庭审理的形式审理,各方当事人都要“对簿公堂”。这一规定显然是与简易程序的简便精神不符。简易程序很大的是调解,是争议当事人互谅互让,和和气气的解决纠纷。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些当事人会认为到法院“打官司”,在法庭上不是输就是赢,不存在中间途径,在庭审中退让是不可接受的,是失败的。而开庭时他们就会寸步不让寸金必争。而调解则是当事人自己做主,自己说了算,让步是自己大度,得利是自己应得。在好的调解氛围下,有些开庭时不好讲的话也可以讲了,不能让的也可以让了,这就更有利于法官调解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案件的顺利解决。调解作为简易程序审理的重要手段,法律应当给予充分的呵护,给它更好的条件,使它得到最好的发展。???
(四)设立专门审理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人员与机构
设立专门审理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人员与机构。我们现行的简易程序适用过程中,同一法官既审理简易案件,又审理普通案件,一身兼两职,是造成简易与普通程序界线不清的主要原因。同一审判组织既主持调解,又有权作出裁判,是造成调解型审判方式与强制调解的主要原因。同时,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来分析,民事案件繁简混杂,审判人员两头兼顾,难以发挥最佳效益,亦不利于审判人员的专业化分工。因此,从长远来说,我们应当建立适用简易程序的专门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国际上大多数设立四级法院制的国家,基本上都设立一个简易法院。我国虽然也是四级法院制,但只有二审终审,就我国目前基层法院管辖的实际情况来看,将基层法院改为简易审法院不太切合实际情况,也不利于群众诉讼。笔者认为,仍可保留现阶段的设置架构,但可在内部设立专门审理简易程序案件的审判庭,并配备专门的审判人员,专门审理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和流水线式的作业,将更有利于充分发挥简易程序的效能,而且能够避免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之间的不当转换。另外,关于口头起诉问题,鉴于我国一直以来并无真正落实,笔者认为,要么对现有有关口头起诉的规定再作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规定,供法院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参考使用。要么对所有起诉的案件都要求书面起诉,不再受理口头起诉。事实上我国经过多年普法,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凡是意识到要打官司的人,大多都懂得找人写诉状(极边远的山区除外,但那里的官司也是少得可怜),全面推行书面起诉的条件基本具备。???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要认真分析我国简易程序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其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革目标。改革传统的简易程序审判模式,要通过立法之完善,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完善简易程序配套制度,从而实现简易程序再简化、再优化,使简易程序的传神之处----简便,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这不仅是实践公正与效率世纪主题的必然,也是推进审判制度规范化、正规化的必然,更是与国际接轨,顺应市场经济和国际潮流的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
[2]何兵.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末川博.简易诉讼程序[M].日本评论社,1973.
[4]A.W.Simpson.Ahistoryofthecommonlawofcontract:Theriseofactionofassumpsit[M].Oxford:ClarendonPress,1975.
[5]王强义.民事诉讼特别程序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6]张卫平,陈刚.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7]宋冰.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8]刘立宪,谢鹏程.海外司法改革的走向[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9]齐树洁.民事司法改革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10]徐昕.英国民事诉讼改革之进程——兼评英国新〈民事诉讼规则〉的特点[J].清华法
律评论,1997,(3).
[11]李浩.民事诉讼级别管辖纷争的问题及其改进[M].西安:陕西出版社,2002.
- 上一篇:小议我国法院的调解管理v
- 下一篇:探究有形建筑市场的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