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法院单独审判

时间:2022-04-28 03:07:00

导语:谈法院单独审判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谈法院单独审判

摘要:法院独立审判原则是宪法确立的司法原则之一,是实现司法公正、高效和廉洁的根本制度保障,本文从独立审判这一原则在我国的确立发展情况,独立审判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和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独立审判法院行政干预人大监督对策

一、法院独立审判原则在我国的确立发展情况

法院独立行使国家审判权是我国司法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一原则虽然在1954年宪法首次得以表述,但从1957年反右运动以来,一直被当作资产阶级的法治原则而加以批判。1在中,“群众专政”更直接取代了法院的审判职能。其后,1975年和1978年宪法均未明文规定这一原则。在经历了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后,我国1982年宪法在第126条中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原则的重新设立为我国司法制度和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其重要性也愈发凸现出来。2最高人民法院也愈加重视坚持和完善独立审判原则的重要性,2004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表示,人民法院必须严格按照宪法确立的“公开审判”和“独立审判”原则开展审判活动。他表示,这两大司法原则是实现司法公正、高效和廉洁的根本制度保障。人民法院独立审判,是在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下进行的,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从这一概念出发,法官独立还应该包括这样几层函义:一是法官作为审判委员会委员、合议庭成员或独任庭审判员时,应当依法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公正地发表意见或进行审判,不接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指挥和命令;二是法官对自己审判案件发表的意见和作出审判结果,无论正确或错误都要依法独立承担责任;三是法官作为审判组织成员时,应当独立于案件当事人之外,不得“私自会见当事人及其人,接受当事人及其人的请客送礼,”

二、我国的法制化进程显著加快,但在实践中,法院独立审判这一原则的贯彻却存在很多问题,有自身内部的,也有其他外来因素的制约

(一)、法院内部管理和运做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

法官独立审判是审判独立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审判独立原则中的已有之义。独立的审判权的承担者是人民法院,而审判权独立的具体实施者则是法官。正如我国《法官法》第8条规定的,法官享有“依法审判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的权利。因此,从法院内部来讲,独立审判应该定位于法官独立审判。

但我国法院组织法对法院内部机构的设置及我国法院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状况决定了在我国法院内部,法官不能完全实现独立审判:人民法院的正、副院长组成院级行政领导层,主持法院的全面工作,也包括审判工作。其中,正院长主持全面,副院长若干则各自分管一面。法院内部的审判业务层面则分设民庭、经济庭、刑庭、行政庭、执行庭等。每一业务庭又设正、副庭长负责本庭的审判业务。每一业务庭的审判人员作为独任庭或组成合议庭具体负责个案的审判。主管院长和庭长对审判人员承办的案件实行审批制度。同时,法院内部还设置审判委员会作为集体领导审判工作的组织机构。虽然立法仅规定审判委员会对重大、疑难的案件有讨论决定权,实践中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却远不止于此。虽然在91年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删去了原民事诉讼法(试行)中“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必须执行”的规定,事实上,在我国,还没有合议庭可以不执行审判委员会对案件所作出的决定。这样,法院公之于众的判决书上签署的虽是合议庭成员的大名,而判决本身所体现的却是审判委员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意志。院、庭长审批案件和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的双轨制作法,作为法院整体行使审判权而非法官个体行使审判权的一种制度性保障,实际上虚化了具体承办案件的审判组织中法官的作用和权威。而法院内部这种等级性的设计又通过行政官阶设计予以保障。3这种机构设置和管理直接造就了实践中所出现的先定后审、先判后审、审判分离以及司法腐败等违法现象,其危害不仅在于削弱和泯灭了直接承办案件的法官的责任感,更在于规避和危害了其他重要的诉讼制度(如合议、回避、公开审判等)的贯彻实施,也使得独立审判所要实现的保障司法公正等效能失去了意义,非真正的独立审判。

(二)行政机关对法院独立审判权的制约严重

一直以来,司法部门都隶属于同级地方党政机关,直接受制于党政机关。我们经常在报纸或其他报道中了解到,某某省长或其他行政官员听取了某某法院院长的工作汇报,并提出某某工作要求等等。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领导对有些案件“多次批示、多次过问”的情况常有发生,有的出于对政府形象的考虑从司法上加以所谓保护,有的则是出于某领导的私利而以其行政职位对案件加以干涉……此时,行政者的一个条子一个电话,胜过司法者所本应遵照的千万条法律法规,还何什么“独立审判”?如果“批示或电话指示”对了,还好;如果“批示或电话指示”错误,甚至“批示”本身就是腐败的产物,那么法院独立审判所要实现的“司法公正”也就不存在了,许多“司法腐败”的发生与此不无关系。事实是,有些按照正常程序本应早结的案件久拖不决,有些依法应当释放的犯罪嫌疑人被“超期羁押”,也往往与某种情况下的“长官意志”或“领导批示”是分不开的。笔者曾经办过一个刑事案件,就连主审法官事后都无奈地说:“没办法,行政干涉太严重,院长也没有办法”。作为律师在为当事人解答法律问题,分析案件情况是时,也得强调本意见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作出,因为现在影响法院审判和判决结果的因素中,除了法律以外,还有很多。……

以上所说的行政干预司法、干预法院独立审判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建立一个独立的、高度职业化的法官群体,审判权长期与行政权混为一体,也可以说是行政干预司法干预法院独立审判的一个不难理解的历史原因,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我国法制化建设的一个方面。

行政机关对法院独立审判权的制约主要是间接的、通过对法院系统的人员编制、经费、设备等方面具有的控制权实施的,而不是对法院的审判内容和方式的直接制约。但是这种间接的制约也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法院的独立审判权:

国家审判机关是与行政机关地位相同的国家机构,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并对其负责的机构。但是,审判机关的经费却要由行政机构中的财政部门来控制,法院的办公条件和装备的好坏、办案经费的多寡、法院工作人员工资及福利的高低等等往往均取决于地方政府所给予的经费的多少;人事方面,法院中领导干部的行政职务由地方各级权力机关选举、委任和罢免,而且审判人员本身也由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任免。地方党委的组织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人事部门拥有对法院主要领导干部的推荐权和指派权。可见,地方各级党委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地方各级法院拥有人事方面的控制权,人员编制要由编制委员会来决定;其设备和后勤保障则要由行政机构中的其他部门承担或配合。在这种财政、人事两大重要权力均隶属和依附于地方权力的现状下,要求法院依法独立审判而不受其他外来权力的干涉实在是勉为其难。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以现行的财政、人事制度要求法院依法独立审判只能置法院于两难境地:或者违法,或者依法但却有可能得罪地方政府和党委。其结果只能是阻滞、破坏独立审判。这种设置显然无法真正保证审判机构的地位,也必然影响其原本应当毫无顾忌地依法行使的独立审判权。一些行政机关试图通过这些控制权,对法院的独立审判权进行干预,达到干预具体案件审理的目的。这种干预显然违反了宪法第126条的规定,构成了对法院独立审判权的非法干预。但如何区分行政机关的合法制约和非法干预,谁作为主体来区分呢,区分出来又怎么样呢?

(三)、人大和人大代表在行使对法院的监督权时,特别是在听取汇报、视察、约见负责人、提出批评、进行质询和提出议案时,常常要涉及对法院审理的个案的审查,这种对个案的审查往往会带来人大的监督与法院独立审判权的冲突,人大对法院审判的个案监督及其他不正当行使监督权的行为会影响法院的独立审判

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我国法院的独立审判权并非绝对。宪法第126条就没有将国家权力机关排除在外,而只是排除了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法院独立审判权的干涉,意味着国家权力机关可以对法院进行具有法律根据的制约。法院的独立审判权是一种在人大这一统一的国家权力之下的相对独立权限。这里的相对是指它源于人大权力,并受人大的领导和监督。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种相对性并不否认它在运作中的独立性。相对性是指它的来源和地位而言;而独立性则是指其运行原则和方式而言。它所能做的仅仅是根据宪法的规定,行使其对法院的法律制约,即通过制定国家法律和政策,通过监督法院的工作来保证法院独立审判权的正确行使。但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人大不正当行使监督权的情形。

现实中人大代表左右审判人员的现象时有发生。人大对法院独立审判权的法律制约的主体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为个体的人民代表则不能在法律规定的程序外任意行使这种权力。虽然按照人大代表法的规定:人大代表有权根据本级人大常委会的统一安排或要求本级人大常委会就地安排,对本级或者下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作进行视察,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但法律明确规定:“在视察时,代表不能直接处理问题。”4人大的监督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于个案的审查。虽然宪法和有关的人大组织法确实规定:在人大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并可根据其报告作出相应的决定。但这种专门调查委员会的工作不应包括或针对对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的调查,因为如果人大具有这种权力的话,法院的独立审判权就会形同虚设,出现另外一个由权力机关行使的国家审判权,国家法制和司法权的统一将遭到破坏。李鹏在1998年9月16日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上指出:“……人大监督个案的目的是为了督促,支持审判、检察机关公正司法,而不是代替司法机关办理案件。要在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使人大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5

三、要更好的坚持和完善法院独立审判权,应当从内外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提高法官自身素质。

法官的品行和素养不仅决定着其审判案件的质量而且也决定着我们司法改革的质量,因此必须提高法官的素质。以精英化、专业化为指导思想确立和施行统一、严格的法官任用和考核标准。并且不仅以此标准决定未来进入法院系统的人选,而且以此标准对已在位的法官进行遴选。建立健全与法官选任相配套的法官职业专门培训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尽快培养一批法学理论功底深厚、相关学科知识丰富、司法业务纯熟、司法技能高超的专家型法官。

第二、实施司法预算和编制独立

把法院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决定权,以及法院的经费和法官的待遇由立法机构通过法律专门加以规定,从而减少行政机关(特别是那些受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刺激的行政机关)对于法院独立审判权的干预,革除司法权力地方化所带来的弊端,为审判独立的真正到位创制合适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建立司法系统“垂直领导体系”,免遭“长官意志”的干扰,省却“内部请示”的多余环节,加快促进实质性的“司法独立”,当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舍此,别无他途

第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官独立审判及责任制,将独立审判落实到法官个人,确保合议庭及独任庭这两种审判组织的独立性

各级法院应当确立法官在诉讼中独立的地位、权利和责任,明确责任制,使法院的院长、庭长等行政高中层领导放弃对审判组织承办的案件的审批和干涉,从“案必躬亲”中解脱出来。它们相互之间也不存在任何领导关系或隶属关系,审判委员会只能依法定程序对案件独立作出自己的裁判决定,而不能“指示”或“命令”合议庭或独任庭应当或不应当作出何种裁判决定。

第四、真正实现审级独立

上级法院依法不能干预下级法院的依法独立审判权,不能采用行政式的工作方法对下级法院审判案件行使“指挥权”,不能对下级法院所审理的个案的审判结果直接下结论。下级法院也无须就个案审判结果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但最高法院对某一法律或法律适用问题所作的司法解释,全国各级法院都应当执行;上级法院依法定程序对个案作出的审判结论,下级法院应当服从并执行,上级法院还要监督其服从和执行,这些都是依法定途径进行审判监督的必然要求。

第五、人大监督也必须尊重国家审判权的独立

人大不能直接介入和从事案件的审理工作。尽管人大及其代表可以对个案情况进行了解,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甚至有权要求法院提出报告或说明,对其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批评,但不能对具体案件的处理提出建议或作出决议,。但是不能直接指令法院如何处理案件或直接接手案件的审判。防止人大或代表权力的滥用,即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不得利用其人大代表的身份对该案进行监督等等。

以上是我对我国法院独立审判原则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望指正。我相信随着我过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法院独立审判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资料:

1、熊先觉:《中国司法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89页;

2、王家福:《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载于《中共中央法制讲座汇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104页;

3、我国法院对法官实行的是国家行政干部职务系列等级制,从低至高、自下而上即科员、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副局、正局等。而一般的法官迁升为业务庭正副庭长或法院的正副院长,也即以为着该法官行政级别以及有关待遇的相应升高;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法》,第21条;

5、《人民日报》1998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