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衔接家事诉讼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2-05 08:58:08

导语:公证衔接家事诉讼探索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证衔接家事诉讼探索与实践

一、公证与家事诉讼衔接的现实必要性

(一)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的现实需求。“案多人少”矛盾一直是我国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过程中的顽疾,而家事案件是法院受理案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1年期间,婚姻家庭诉讼占民事诉讼的42.9%,年平均增长7.3%,占24年间民事诉讼率增长的30.99%,仅排在合同纠纷之后,位居第二。①笔者也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搜集了全国近五年的民事审判数据,2013年至2017年的近五年间: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收案量逐渐递增,占民事一审收案量的18%。可以看出,家事纠纷案件数量长期居高不下且呈逐渐递增的趋势,大大加剧了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从我国公证制度发展的历程看,公证分别经历了“附属于法院——独立于法院——与法院合作”三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虽然公证与法院各自承担了不同的职能,但两者本是同根同源。公证在诸如婚姻、遗嘱、继承、收养等家事领域与法院有众多的契合点,两者存在合作的基础和可能。“公证与家事诉讼对接是在现有法律制度下还原法院和公证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强化审判的核心职能,拓展公证替代部分诉讼程序和司法辅助事务的可能性。”②因而,充分发挥公证在家事案件中的职能将有效分流一部分家事纠纷案件,从而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二)公证行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几代公证人的努力,公证业务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实践中,公证行业仍存在服务理念与时展脱节、服务范围固化、服务模式单一、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证的形象与公信力。长期以来,公证职业虽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成员,但话语权低下,对老百姓的影响远低于公、检、法和律师行业。加之法定公证事项减少、传统公证业务流失,公证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风尖浪口。而家事纠纷涉及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老年人权益保护、私人财产保护、家庭财富传承等众多利益,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加强公证与家事诉讼衔接,一方面能够提高公证对老百姓的影响力,树立公证的良好形象和公信力;另一方面以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解决为切入点,加快公证与诉讼对接机制的建立,使公证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获得一席之地,促进公证改革创新发展。(三)家事案件特质与公证职能的契合性。从家事案件本身的属性来看,家事案件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具体表现为:“家事案件既有诉讼案件,又有非讼案件;既有身份关系案件,又有财产关系案件;既有单纯涉及成年人的案件,又有涉及未成年人等家庭弱势群体的案件;既有当事人可以自主处分的自治案件,又有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不得自主处分的涉公益案件。”③从家事纠纷解决的方式来看,家事案件具有可调解性、可和解性。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公布的数据看,2013年至2017年的近五年间,婚姻、家庭继承纠纷一审案件中,通过调解和撤诉结案的约占总收案的65%,判决结案的约占总收案的33%,法院诉讼中调解和撤诉结案已成为家事纠纷处理的主要方式。理论上,“公证的本质是非讼程序,故公证本质也是行使非讼裁判权”④,公证处理家事事件中的非讼事件具有制度上的优势。公证参与家事纠纷调解也已有制度上的依据,公证调解公信力高、成本低、效力强,是其他调解方式无法比拟的。实践中,家事案件本是公证业务范围的传统公证事项,公证人员对家事案件的处理得心应手。公证处理家事纠纷的非讼性、调解性、专业性都与家事案件的特质相契合,顺应了社会对于家事纠纷处理的现实需求。

二、公证与家事诉讼衔接的域外发展及我国实践

(一)域外发展。从比较法的视角看,我国的法律制度与大陆法系法律制度更为接近,公证制度也不例外。而近年来,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公证与家事诉讼衔接的广度与深度均大为扩展,并呈现以下趋势:第一,从实体和程序上将家事案件处理独立化、法典化。自1896年以来,德国《民法典》第四编“家事法”经过多次修改,这期间也颁布和修订了多部单行家事实体法,家事案件处理在实体法上得到不断完善。2009年9月1日,德国《家事及非讼事件程序法》生效,从此家事案件处理程序独立于民事诉讼法,与非讼事件合并为新的法律。日本、我国台湾等也都相继颁布家事事件法、家事事件程序法。第二,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家事案件中部分非讼管辖权移交公证机构。德国于2013年颁布了《部分非讼管辖权移交公证人法》。该法主要内容是改革遗产制度,将遗产法院关于遗产分割的相应职权转移给公证人,改革后,公证人承担了从遗嘱继承开始到监督遗嘱执行人包括遗产保全在内的所有阶段的相关职责。⑤无独有偶,法国于2016年颁布了《21世纪的司法现代化法》,该部法律侧重对家事法律领域的司法程序进行改革,如选择协议离婚的案件可不必交由法官审理,离婚双方达成的协议经各律师联署签名后递交公证人审查存档即可完成离婚手续。⑥这不仅缓解了法院的审判压力,也充分发挥了公证机构的职能。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将家事案件的处理与其他一般民事案件的处理区别开来,并有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作支撑。同时,公证在家事案件的处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承担重要职能,并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和规范。通过对比,公证与家事诉讼衔接有比较法的基础,也符合世界公证发展的潮流。(二)我国实践。我国并未颁布独立的家事事件实体法和程序法,但经过理论界与实务界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已逐渐认识到家事案件处理具有众多特殊性。目前,人民法院正在开展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从程序上寻求家事案件处理的专业化。从公证与家事诉讼衔接方面看,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和《通知》支持公证与诉讼对接,支持公证参与家事纠纷的解决。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公证与家事诉讼衔接新模式。一是“附属”模式,指在法院附设“公证与诉讼对接工作室”或者在法院和公证处互设“工作室”。如2016年普陀公证处与普陀法院签署《公证与诉讼对接合作协议》,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公证与诉讼对接工作室”。又如南京公证处与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的合作,公证处在法院设立“公证工作室”,法院则在公证处设立“法官工作室”。在这种模式中,公证处与法院对接的不仅仅是家事案件,还有其他民商事案件,家事案件附属于一般民商事案件。二是“独立”模式,指在法院设立“家事纠纷案件诉讼与公证对接服务点”,典型代表如昆明市官渡区法院与东骏公证处的合作。2016年官渡法院“家事纠纷案件诉讼与公证对接服务点”揭牌,官渡法院充分发挥公证在家事案件处理中的职能优势,探索家事案件处理公证程序前置,专门针对家事案件帮助当事人分析诉讼、公证解决方案的利弊、风险,提供多种纠纷解决方案。在这种模式中,将家事案件处理与其他一般民事案件区分,家事案件处理具有独立性。我国家事案件处理在实体和程序上均缺乏专业化、规范化,目前仍在探索中,公证在家事案件处理中的重要性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公证与家事诉讼对接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确定性。

三、构建公证与家事诉讼衔接的协同机制

公证与家事诉讼衔接在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有着先进的经验,我国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应该说理论上并不存在障碍,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困境和问题,必须尽快构建公证与家事诉讼衔接的协同机制。(一)加强立法规制。相比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我国缺乏立法规制。一方面,由于我国家事理论研究较晚,目前仍没有独立的家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不能根据家事案件的特殊性更好的处理家事纠纷,影响了公证的介入。另一方面,就公证与家事诉讼衔接而言,目前只有《意见》和《通知》有所规定,但都是系统、原则的规定,缺乏明确、规范的实施细则,而且前述两个文件立法层级较低,对公证与家事诉讼的衔接规范性不强,而《公证法》与《公证程序规则》对此仍然只字未提。纵观国际立法现状,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针对家事纠纷的解决都制定有系统而完备的法律法规。希翼在不久的将来,在学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下,《家事事件法》与《家事事件程序法》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同时在立法过程中充分重视公证的作用,将部分家事非讼事件转移给公证机构处理。同时,应对《公证法》与《公证程序规则》进行相应的修改,将公证参与家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实施程序等加以规范并细化,为公证衔接家事诉讼提供法律保障。(二)提高专业化程度。实践中,审判人员、公证人员处理家事案件的专业性不够。一是源于法院、公证机构尚未完全进行专业化分工。法官除了审理家事案件还需审理其他民事案件,大多公证员也同时办理多种公证案件,都缺乏对家事案件的专业研究。二是法院诉讼程序与公证办理程序相互独立,长期以来缺乏沟通,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导致实践中公证与法院对接存在一定障碍。笔者以为可以从组织架构、人才队伍、设施设备、业务经费等方面提高专业化程度,构建协同机制。一是组织架构专业化。法院设立专门的家事审判庭从试点到全国范围推广,在家事审判庭里设“家事纠纷案件诉讼与公证对接服务点”。因为,笔者认为实践中的“独立”模式能够实现更高程度的专业化,更加有助于家事诉讼纠纷的解决。对公证机构而言,有条件的公证机构设立专门的家事案件科室,由该科室的公证人员负责家事案件公证办理,负责与法院家事诉讼庭衔接。二是人才队伍专业化。公证机构和法院应选取有较高的法律素养、有多年工作经验、善于化解矛盾纠纷的法官、公证人员进行对接、协调。衔接人员必须了解家事案件的特质、了解家事纠纷解决的技巧,了解家事案件诉讼处理程序和公证程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对接双方的优势,以促进家事案件的圆满解决。三是设施设备专业化。法院应积极为对接人员提供独立的办公场所,公证机构应加强专业设施建设、先进设备购进。如设立专门的遗嘱室,与专业的鉴定机构、评估机构合作等。四是业务经费专业化。一方面,公证机构除了在与家事诉讼衔接过程中,直接将案件转接公证处理,可以正常收取公证费用;另一方面,在公证机构参与家事案件调解、咨询、送达等家事案件辅助事务环节,也应给予公证机构相应的经费支持和保障。实践中,已有一些地方采取了司法“购买服务”方式对公证机构的付出予以经费保障。(三)完善奖惩机制。公证与家事诉讼衔接需要公证机构与法院双方积极参与、探索,然而受体制机制、工作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双方的积极性都不高。公证在家事纠纷解决中的作用尚未被许多法院所重视,法院缺乏与公证机构沟通的热情。从公证机构方面来说,许多公证处通过改革已转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公证员的收益是衡量公证员能力的主要标准。而家事案件的复杂性、多样性导致家事案件处理起来效率低、收入低、风险大,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许多公证人员参与法院解决家事纠纷的积极性也不高。为调动双方对接的积极性,建立对接长效机制,完善奖惩机制是一种有效的措施。法院应将家事诉讼与公证对接工作纳入到家事法官的绩效考核。对在这方面工作表现突出的法官,给予奖励、晋升,或在绩效考核上予以体现,以此鼓励法官积极利用公证资源处理家事纠纷。对公证机构而言,也需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对积极参与法院家事诉讼纠纷解决的公证人员给予奖励。同时改革收益分配制度和公证赔偿制度,一方面给予公证人员物质支持,另一方面降低公证人员的办证风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励公证人员参与法院家事诉讼的衔接工作。四、结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即国,无家则无国,家事纠纷是否能够得到圆满解决关乎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乃至国家的发展。加强公证与家事诉讼衔接,无疑是双赢举措,家庭幸福,公证不能缺位,我国应尽快构建公证参与家事诉讼的协同机制。

作者:周桂英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石城公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