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未成年保护法理分析
时间:2022-11-27 03:40:42
导语:民法总则未成年保护法理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通过分析未成年保护现状以及《民法总则》中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条的内容,探寻其法理意义。现代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需加强,一例例令人心痛的案件事实警醒我们完善未成年保护制度迫在眉睫。通过文章论述以探求未成年保护的可行之路以及民法可以、应当为未成年提供何种保护。
关键词:《民法总则》;未成年保护;人权
《民法总则》作为我国民法体系的开篇之作,为我国民法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民法典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奉为人权保障的根本宣言,经过《民法总则》的修订与完善,在公民权利和人权保障方面进行了补充、发展。尤其是在未成年保护方面,《民法总则》给予了更多重视,同时具有着举足轻重的法理意义。
1《民法总则》较于《民法通则》的改动
(1)在基本规定方面。在《民法通则》基础上,《民法总则》愈加明确了法律应当给予民事主体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基本合法权益应有的保障,并细致规定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原则,同时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新增绿色原则为基本原则。(2)在民事主体方面。《民法通则》主要涉及自然人、法人两类民事主体的法律关系,《民法总则》在这两类民事主体之上又增加了非法人组织。民事主体的完善也具体体现在:补充了有关胎儿利益保护的规定、下调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龄即从十周岁降为八周岁、完善了监护制度。除此以外,法人的分类也修改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三种。(3)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一是《民法通则》的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当事人权利,延长至三年;二是有关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后诉讼时效特殊起算点的规定也作了完善,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能够让无行为能力的受害者在具有行为能力后主张权利保护。
2未成年人保护相关阐述
2.1未成年保护相关法律现状。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包含了对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规定。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在未成年人的成长、未成年人应受的权利保护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使用该法律对未成年人案件进行受理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着对未成年利益的考量。未成年应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司法方面的救助和保护。除此之外,在《刑法》《婚姻法》等主要法律中也对未成年人的权利制定了相关内容。我国已有未成年保护相应的法律体系,但并不能说已经完全形成,从《民法总则》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法规不难看出对未成年保护的愈加重视的趋势。2.2未成年保护的法理意义。通过立法来保护未成年人,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五位一体的综合作用,以实现法的价值,最重要的价值即“人权价值”,人权是根本性、本源性、应有的权利,人权表明了法律对待法律意义上的主体———人的肯定和尊重,因此,对未成年这一代表人类初级阶段和希望的群体给予健全的法律保护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应有之义。通过构建完善的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从而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权利,并对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防范。
3《民法总则》中未成年保护相关内容的法理学意义
《民法总则》相较于《民法通则》所做的修改大部分都体现出对未成年人的关注与关怀,这不仅是未成年保护制度的一大进步,在法理学的意义上更加展现着对人权以及正义价值的重视和彰显。3.1《民法总则》中相关内容的评价。3.1.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年龄调整。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加快,未成年人的生理及智力发育程度自然相对加快,其辨认、控制能力较之以往时代的同龄人成长、成熟更快,未成年普遍呈现了“偏早熟”的趋势。因此,降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标准,使其能够在能力范围内进行民事活动,使得符合标准的“小大人”表现其自主意识,让适龄孩子们适度参与社会活动,同时,也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以保障社会公平和法治正义。3.1.2未成年遭受性侵成年后仍可诉讼。《民法总则》中增加了一条全新的规定: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算。这条规定为未成年性侵案件的受害者提供了诉讼时效的保障,这不禁令人回忆起一件件令人发指的痛心案件。2016年1月某日,聂李强在某一小区外等人时,看到两名女孩结伴回家,于是临时起意,有了性侵的歹念,为了实施暴行,他用钝器猛击两女孩头部,并对其中一名女孩实施了猥亵行为,之后便从现场逃离。令人更加痛惜的是,姐姐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妹妹则重伤。可见,未成年在面临性侵害时是最无力的,这更加显示出“秋后算账”的重要性。在中国,大部分人长期以来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出于名声、名誉的保护,未成年人遭受了性侵害后,其本人及家长、监护人一般都会选择忍气吞声、隐而不发。因此,受害人成年之后想要通过自身力量寻求司法救济,往往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间。3.1.3胎儿权利保护。《民法总则》第16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这一新规定相较于之前的《民法通则》扩大了权利主体的保护范围。胎儿是弱者之中的弱者,无法用言语表达自身的需求与喜怒哀乐,更需要法律来给予坚实强硬的保护。这表示,权利保护不仅从生至死,甚至包括母体时期,这体现了我国法律修改进步过程中对生命的尊重。3.1.4监护制度的完善。近几年来,虐童的事件屡见不鲜、令人痛心。例如,2014年4月12日,广东惠州一名5岁女童入院时遍体鳞伤,惨不忍睹,更加骇人的是,实施暴行的竟是孩子亲生父母!女孩遭父母虐待殴打至生命垂危,口腔流血,头部、面部、背部等全身多处擦伤、血肿,呈昏迷状态,送至医院时已不省人事,一条鲜活的生命此时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各界的关注与呼声,《民法总则》也对此类现象做出了应对。《民法总则》第36条要求人民法院应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不合格监护人的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父母本应呵护子女,负责地行使监护人的权利,但当其泯灭了人性、漠视了血缘后实施残忍的暴行,那就应当将其本源的权利收回,以保护弱小的孩子。3.2《民法总则》中的未成年保护内容的法理意义。《民法总则》的出台开启了我国法治新时代,为法制体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对未成年的保护是民法中最基本的、重要的一部分,关注少年儿童的权益,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发展、社会进步,对少儿群体的保护,更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良善”“人性”的重要体现。总而言之,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民法总则》多项条款都有所突破。这一系列的新规定体现着“良法”的精髓,体现着民法对人权的终极关怀和极致细微的重视,法律的进步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法治文明发展的程度,而民法更加具体展现着以人为本的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文关怀和人性之光。
4相关改进建议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效,这值得我们欣慰。但需要社会各界予以警惕的是,当前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失,法治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仍应得到深化和发展。正视新时代之下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所面临的众多的矛盾和疑难,就需要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形势的同时,大力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的专门探索研究,通过法治创新、法律漏洞弥补来破解难题、寻找正确出路。想要在法治轨道上加快推进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重点发挥法治的推动和引领作用。现状是未成年人保护立法尚未达到全覆盖的程度,我们应当在抓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契机时,抓紧未成年人的立法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立新.民法总则给予未成年人诉讼时效特别保护[N].检察日报,2017.4.5(3).
[2]张珵.现行监护制度对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作用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7(6).
[3]陈颖婷.《民法总则》有助改变未成年人保护现状[N].上海法治报,2017.3.14(A05).
[4]王慧婧.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研究[J].法治与社会,2017.12(中).
作者:黄千琛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学院
- 上一篇:移动支付法律问题分析
- 下一篇:市场中介组织经济法属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