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在民法的应用策略

时间:2022-07-17 04:27:46

导语:人文关怀在民法的应用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文关怀在民法的应用策略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进步,人们已经具备了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法治社会中,需要赋予法律以人文意味。民法的各项内容与人民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在社会所受到的尊重、理解和自由。结合时代精神,需要更新民法的时代内涵,在民法中应用人文关怀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人文关怀在民法中的应用。首先是充分了解民法和人文关怀各自的内涵以及相互联系,其次是讲述在民法中应用人文关怀的策略

关键词:民法;人文关怀;应用;策略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同时,也是法治的主体。治理国家需要借助法律工具,治理国家同样需要人文关怀。民法的设立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民法服务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充分体现了人民的个人价值和个人尊严。在民法中应用人文关怀,既能保证社会的秩序,又能给予人民一定的自由,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一、民法

民法是规范社会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准则”。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过,“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1]民法为人民的基本权利撑开了保护伞。民法首先保障基本人权,使人的人格、人身、财产等的自由和尊严有了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民法更像是一部权利法,是一部从人民的“私权利”角度来出发而设立的法律。

二、何为人文关怀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说,在我国,人文源于词源《易传》“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与天文对举,说的是宇宙人世要合乎一定的规律和秩序,从而延伸出真、善、美。[2]在西方,人文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在中世纪教会黑暗的统治下,人性的觉醒和复苏产生了人文主义,人们呼唤人的各项自由,呼唤权利的保障。

三、在民法中应用人文关怀的策略

(一)把握民法与人文关怀的联系。一方面,民法与人文关怀是相互联系的。民法之所以被设立,是用来保护人们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关怀。民法并不是冷冰冰的制裁武器,在许多法则里面,民法都带有“怜悯”的色彩,对于同一种行为,可能会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而做出不同的判断,这种通融就是一种人文关怀。因此,民法中是存在人文关怀的成分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说在民法中应用人文关怀呢?这是因为,随着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和人民素质的提高,人对于自由、平等的向往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改变,旧时的有限关怀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民的需求。另一方面,从民法的内容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民法从抽象和具体两个角度来促进人文关怀。首先,民法为人们具体的物质需求提供了相应的保障:人的生命健康权、财产权以及发展权都有相应的法条作为保障。在抽象的层面上,人们精神自由、人格平等等需求也在民法中得到了相应的满足。(二)关怀环境,绿色生态。民法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仅局限于关怀人民,还需要关怀、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民法总则第9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一规定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依旧是为了人类的福祉来考虑的。在民法中写入这一条,看似毫无意义,实则是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健康环保的理念,这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长远发展是具有极大地积极意义的。人类的生存与环境的状态息息相关,可以说,人类与环境的命运是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现在,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许多商家和企业不惜与自然为敌,不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这种“短视”的现象是要不得的。这也是为什么要出台许多的法案来制止这种行为。在民法中规定保护环境,是将环境与人民放在同一高度,体现了对环境的尊重与热爱。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讲求的“天人合一”,也即我们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与自然共同发展。(三)尊重人格尊严。民法总则第2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该条将原来民法通则第2条所规定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修改为现在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看似简单地把“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对调,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层次的民法基本理念的强调,那就是现代民法更为注重与关心人格尊严与人身关系的保护,因为财产关系的保护在终极意义上也是人的尊严价值。[3]人的自由和尊严是人之所以能成为人的一大因素,体现了人是社会的主体,因此,法律理应保障人的尊严和自由。世界各国都在宣扬保障人权,这是大势所趋,在民法上的改动不仅仅是两个词的位置的微调,也表示了我国民法作为以日常生活为来源的法律更加明白自身的责任,更加关注人权以及与人权相关的一些法律事务。(四)关注弱势群体。虽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社会的贫富差距仍然存在,社会中依旧存在一部分弱势群体,包括“法律救助弱势群体”。当他们想要寻求法律的帮助时,往往会受限于经济条件或者是知识水平。因此,除了给他们送去物质上的温暖和关怀,我们所不能忽视的是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援助体系,来给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也能够有人为他们呼声,保障他们的人权。这就是在民法中应用人文关怀。在立法的初期,考虑的对象是全国大多数普遍群体。在经过阶段性发展之后,就应该考虑一些特殊群体的利益,这才是法律和政治人文性的体现。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民法上面的基本保障有时候他们会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享有。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他们身上是很难实现的。我们的民法要兼顾到这一部分群体,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为他们设立相应的规定和机构,将人文关怀贯彻到底。(五)紧跟时代,着眼网络。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电商平台,网络支付、网上银行。个人的资产开始电子化、虚拟化。人们开始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沟通和交易,生活中许多司空见惯的行为,都会在网络上发生,当然,网络犯罪也时有发生。这就对法律提出了新的要求,哪些行为算是违法犯罪呢,怎样进行管理和处置呢?时代带给了我们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近30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大范围的普及,网络法经过探索、发展已经成型。世界各国当下竞相发展的人工智能,似乎将成为引领未来的新的角力点。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深度学习,离不开广泛意义上的网络互联。而从法律的调整来看,人工智能法能否吸取互联网法发展的有益经验,将成为人类法律能否有效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影响因素。民法总则明确规定了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其第127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是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一规定,说明了我国对于公民的虚拟财产的保护,这种意识是先进的,是符合时代精神的。接下来民法要做的是将这一条规定进行具体化。这个保护是针对公民原有的财产权的补充呢,还是说是一个新的权利?保护的数额是否有明确的规定?不仅仅在网络经济领域,其他领域也是如此。这是大环境催生的民法的人文关怀更多地转向数字化的空间,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四、结语

在当今时代,我们必须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进行人文关怀。我们要让人民认识到,法律并不仅仅是制裁违法犯罪分子的武器,更不是将人们禁锢住的一个枷锁。法律的出现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和自由。要想让人民具备这种意识,需要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应用于民法中,让人民体会到法律的人文性与关怀性,重新认识法律的目的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彭诚信.彰显人文关怀的民法总则新理念[J].人民法治,2017(10):23-25.

[2]叶名怡.民法总则的现在与未来[J].人民法治,2017(10):26-28.

[3]王轶.民法总则的时代精神与中国特色[J].紫光阁,2017(07):89-90.

作者:刘红军 单位:山东华宇通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