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法总则“绿色原则”的功能
时间:2022-11-07 10:14:08
导语:浅析民法总则“绿色原则”的功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将“绿色原则”纳入民法总则当中,曾存在较大的争议,而立法过程也可谓是一波三折。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法总则的三次审议中,尽管一审、二审的草案稿均留有“绿色原则”,但部分常委与学者认为:该原则应属于《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如将其写入民法总则,如何在各项民事制度中贯彻、体现这一原则?也有常委认为:在民事权利章节而非民法基本原则章节对“绿色原则”作出规定,更为合适。鉴于此,三审的草案稿将该原则从基本原则章节删除,并与其他内容合并放入了民事权利章节。③由民法基本原则到民事权利,这一修改使得绿色发展观在民法典中的体现得以削弱,由此,多位人大代表与法学学者发表意见,认为应当恢复“绿色原则”的民法基本原则的地位。最终,在提交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中,“绿色原则”被再次写入了民法基本原则中。
“绿色原则”的功能探讨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尽管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物质文明空前丰富,但环境恶化、资源衰竭、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仍不完善,仅停留在公法层面,民法的缺位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例如,尽管环保法规定,环境侵权应依据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来确定侵权责任,但是,我国现行的侵权责任法仅仅规定了环境污染的侵权责任,而未涉及生态破坏部分,这就可能导致破坏生态致损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法或难以追究侵权责任,而如果能够将“绿色原则”作为基本原则,法官则可依据该原则来进行判决。在此背景下,在司法《民法总则》中确立“绿色原则”,强调民事行为应当以保护环境与生态为前提,建立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物权制度,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约束民事行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整个民事行为都具有强大的指引作用和适用性,对于民事主体的行为将产生巨大影响,使其在进行民事行为之时,应当遵循基本原则,否则将面临不利后果。“绿色原则”的确立,从价值导向上引导着公民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爱护生态环境,也为法官审理环境侵权案件提供了补充的法律依据,对于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完善民法体系,彰显民法典的时代性。民法典体系本身处于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过程。④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是民法的应有之义。对我国当前民法来说,尽管其已经对人身权和财产权有了较为完善的规定,但遗憾的是未能涉及到环境权及环境义务。然而在域外一些国家,环境权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却被写入了民法当中,如《越南民法典》就规定:“所有人均有保护环境之义务”。“绿色原则”确立后,由于民法中的具体的各项制度,都应当遵循和贯彻民法基本原则,“绿色原则”也将通过各项具体制度来贯彻落实,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价值之间的协调与平衡。⑤如此,有助于完善民法的权利体系和义务体系,为环境与生态侵权类民事纠纷的解决提供了基本原则的请求权支持,彰显出民法的时代性。
“绿色原则”入民法,虽然是民法典编撰的创新和突破,但是,作为基本原则,如何发挥其功能,仍需要完善相关的具体制度,并做好与其他法律的衔接工作。一方面,民事立法的各项具体制度,应对该原则予以贯彻,如在物权制度中确立物权行使的环保原则、在合同制度中纳入“资源利用权合同”与“环境服务合同”,在侵权制度中,对环境侵权行为进行类型化的规定,并扩大其救济范围。另一方面,也需要其与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进行衔接,为环境保护法对环境公共利益的保护留足空间,建立起立体化的环境与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将“绿色”真正贯穿到立法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吕忠梅课题组:《“绿色原则”在民法典中的贯彻论纲》,载《中国法学》2018年第1期。
[2]岳红强:《我国民法典编纂中绿色理念的植入与建构》,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3]王利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载《中国报道》2015年第1期。
[4]詹正发:《试论民法的“绿色原则”》,载《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作者:蒲晨西 单位: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助理审判员
- 上一篇:会计学经济法课程改革论文
- 下一篇:探析机电设备预防性试验和日常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