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者竞业限制的立法目的

时间:2022-04-02 10:44:56

导语:论劳动者竞业限制的立法目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劳动者竞业限制的立法目的

典型判例

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在审判劳动者竞业限制的案例中多以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为立法目的。他们认为,竞业限制是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前置手段,用意在于截断劳动者泄漏商业秘密的途径。在奥润德体育(北京)有限公司诉张坤、北京金地名士体育有限公司一案中,法院认定奥润德体育有限公司与张坤在保密协议中关于竞业限制条款的约定为合法有效。①对于奥润德公司主张张坤离职后泄漏其商业秘密于北京金地名士体育有限公司的诉求,法院未予支持。但法院认为,张坤在奥润德公司就职期间参与成立了金地名士公司,经营相同业务内容,其行为已构成违约,判定其承担赔偿责任。截文如下“:奥润德公司关于张坤侵犯其商业秘密的主张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但是,张坤在奥润德公司就职期间即参与成立了金地名士公司,且经营相同业务内容,其行为构成违约。”在3M公司诉郎某与上海某公司一案中,法院认为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与其行为是否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并不必然具有因果关系,郎某离职后就业的上海某公司因与3M公司均从事化工类均是从事化工类的产品。②郎X的行为已违反了保密协议中竞业限制的义务。然而也不乏一些法院以防止企业恶性竞争、保护竞争优势作为其立法目的的判例存在,并渐多。在上海斯瑞聚合体科技有限公司诉游志红案一案中,法院在认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保密协议中竞业限制条款合法有效后,审核了劳动者次月进入与斯瑞公司生产销售同类产品的科普达公司处工作的事实,直接认定劳动者违反了上述保密协议中有关竞业限制的约定,侵害了该约定所保护的企业商业秘密和竞争优势。③截文如下“:约定竞业限制也是一种保守商业秘密的方式。用人单位与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所要保护的既可能是商业秘密,也可能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北京环亚经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诉牛银龙一案中,法院认为,竞业限制条款存在于保密协议中,作为合约的一部分,只发挥该条款规定的禁止劳动者从事同业竞争的作用,至于商业秘密的保护是通过保密协议的效力来实现的。④由此得出竞业限制条款只用于保护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结论。截文如下“:对于单纯违反竞业限制条款而不涉及侵犯商业秘密问题的争议,应当确定为劳动合同纠纷。而对于既违反竞业限制义务,又导致侵犯商业秘密,性质上属于侵犯商业秘密纠纷,权利人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在甲公司诉乙某((2011)沪一中民三(民)终字第2198号)一案中,劳动者乙某的竞业限制的义务还包括乙不聘用甲公司的任何其他职员工为自己工作,也不唆使甲公司的任何其他职员接受外界聘用。⑤此竞业限制条款约定的义务已不局限于防止劳动者泄漏企业的商业秘密,同时防止企业恶性竞争、挖墙角,以保护企业的竞争优势。

理论解说

尽管《劳动合同法》将维护企业的商业秘密作为劳动者竞业限制的立法目的,中国各地的法院却对竞业限制立法目的的唯一性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异议。但此异议也是与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并行不悖的。那么将防止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保护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立法本意也纳入劳动者竞业禁止制度中是否符合法理,是需要以理论论证的:第一,通过防止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所维护的是企业的何种利益;第二,对该利益的保护所依据的理论(一)企业对知识理论和认知能力的占有利益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与同行业企业的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一种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也是产业理论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源理论经历了由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到企业外生论的演进。新近出现的企业知识理论从实质上解释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源。它在合理解释企业的核心刚性所存在的依据同时,认为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的创新性知识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学习。因为企业的员工是不可能发挥他没有的能力。基于此,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要发挥其占有的独一无二的知识资源[7]。签订竞业限制协议一方面防止劳动者泄漏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用人单位在一定的期限内禁止劳动者向其他竞争企业转移原企业具有的创新性知识和驾驭该知识的能力,从而保存本企业特定时间段内的竞争能力,为企业追求竞争优势保存原动力。因此,无论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运用竞业限制来遏制何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事实上均是限制企业知识存量和认知能力的外流,以推动企业竞争能力的发展。(二)理论依据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系统规范,本身具有解决冲突矛盾的工具性质,也具法律存在的伦理正当性依据,即法律的价值追求。其中,法的秩序价值是法律产生的初始动机和直接目的,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在事实和逻辑上的前提和基础[8]。本文试论述将防止企业的恶性竞争、维护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为劳动者竞业限制的立法目的,是旨在追求社会秩序中市场经济的竞争秩序价值。竞争是市场经济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之一,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原动力。它作为一种优胜劣汰机制,鼓励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努力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经营状态,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市场主体之间竞争不足或过度都是对社会竞争利益的一种危害,因而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要坚守市场的竞争秩序。竞争秩序要求竞争主体要信守自由竞争的精神,既包括对自由竞争的保障,也包括对自由竞争的约束。追求竞争自由是市场竞争主体的本性,劳动者竞业限制也应该确认和保障竞争自由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但绝对不受约束的自由竞争机制反而限制竞争的自由[9]。法律限定企业间的竞争范围是基于企业入市的不同起点,运用现有的企业资本,不断地超越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以争取更大空间的资源和竞争优势。企业的恶性竞争逾越了作为市场主体的自由竞争的空间,以损害其他企业对知识理论和能力的占有利益为目的而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对其进行限制也是必要的。公平竞争的精神也是市场竞争秩序的要件之一。公平竞争的精神要求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时,在平等的竞争条件下,运用公正的竞争方式进行经济活动。具体包括形式上的公平竞争和实质的公平竞争。前者指的是经济竞争主体在参与经济活动的起跑状态能够同等地享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寻求平等的发展机会。实质意义上的公平竞争则要求竞争主体公平地分配法律责任,在其不正当地行使法律权利和不履行或不恰当履行其法律义务后承担所带来的法律后果。在当代社会,知识经济和高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科技的竞争且竞争势头越来越激烈。竞争主体为赢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不惜重金网罗人才,进而把资源配置到能够使其资源效益最大化的专业人才手里,以谋求丰厚利益。企业能力的竞争最终演变为人才占有的竞争。企业挖人才的竞争行为本质是以非法的手段参与竞争,该行为不仅窃取了企业的商业秘密,更重要的是消弱了其他企业继续创新的能力,最终限制其他竞争企业积极行使企业公平竞争的权利。劳动者竞业限制的协议通过约定劳动者在约定的期限内禁止竞业,就保证了该期限内原企业的竞争能力不被削弱,各市场主体在同等的竞争条件下进行经济活动。因此,合理的竞争作为市场经济良性循环的动力,必须要遵循市场竞争体制的秩序,即自由的竞争秩序、公平的竞争秩序。据以本文的论述,笔者认为,法学理论研究和司法判例的渐变都表明了劳动者竞业限制的立法目的都应将防止企业间恶性竞争维护企业竞争优势涵盖其内。此种观点虽在现有的司法判例中得以承认,但其发展成熟还有待继续研究。如笔者该理论能够成立,希望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些许合。

本文作者:王小晓孙雯工作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