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福利立法构想

时间:2022-01-29 09:00:09

导语:动物福利立法构想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动物福利立法构想

摘要:随着动物保护主义的兴起,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动物的福利成为现代国家动物保护的重要模式。西方很多国家已建立了动物福利法律体系,尽管我国也陆续出台了几部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但是与动物福利保护的要求还相差甚远。阐述动物福利立法研究的逻辑起点,分析国外动物福利立法经验,对我国动物福利立法现状进行梳理,提出我国动物福利立法的法律构想

关键词:动物福利;立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状态的改变,我国的社会形态正处在转型时期,在此过程中产生许多的社会问题,其中有关动物的权利问题也较为突出。社会公众对动物保护仍意识淡薄,从而使得虐待动物的现象屡见不鲜,如网络上疯传的虐猫案、不断出现动物园中的老虎被累死、给活猪灌水以增加重量、刘某某硫酸伤熊等类事件不断出现。这些现象表明,我国在动物福利保护方面存在许多缺陷。从人类长远利益发展来看,保护动物福利,禁止虐待动物,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因此,完善动物福利立法已迫在眉睫。

1动物福利立法的逻辑起点

1.1动物福利的界定。动物福利一词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休斯提出。他认为,动物福利是指“农场饲养中的动物与其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由此可知,他将动物福利分成精神上的动物福利和生理上的动物福利两类。1990年台湾学者夏良宙认为,从对待动物的角度,动物福利可以概括为“善待活着的动物,减少死亡的痛苦”[1]。上述学者对动物福利所下的定义与理解,有利于动物福利理论的研究。尽管国内外对动物福利的界定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普遍认为其是指动物的心理和生理要尽可能避免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和恐惧,使动物得到幸福、安全和健康,即在康乐的状态下生活[2]。动物的康乐是指动物“精神愉悦”的感觉状态,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生存与生活,包括无疾病、无异常行为、无精神紧张抑郁等。1.2动物福利的伦理基础。近代西方思想家们关于动物福利的必要性提供了三条理论根据。第一,残酷论。此观点认为粗暴、不择手段地掠夺和杀害动物是极其残忍的。动物虽然不属于人类,但是其具备一定的感知力,具有与人类相同的“理性”,人类应当人道地善待、利用动物。倘若一个人以残忍的手段对待动物为乐趣,那么他同样对同类会变得冷酷、麻木不仁。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洛克和康德。第二,动物感觉论。此观点认为动物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受到痛苦和快乐。凡是能够带来痛苦的行为就是错误和被谴责的行为,凡是能够带来快乐的行为就是正确和提倡的行为。因此在判断一个行为的对与错时,应当首先考虑动物的感受。该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边沁和彼得•辛格,其中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是该观点的哲学基础,辛格的动物理论是动物权利和动物解放运动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第三,动物权利论。此观点认为动物具有感知力和生命,而天赋权利以感知力和生命为基础,因此动物拥有天赋权利,并且这种权利是与生俱来的,动物最基本的权利就是天生不被虐待和杀害。支持该观点的主要有汤姆•睿根、玛丽•沃伦、艾莉森•希尔顿等[3]。

2我国动物福利立法现状的理性反思

2.1我国动物福利立法的缺陷。动物福利对于我国国民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这与我国几千年来的“以人为本”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大多数民众认为动物只是为人所利用的工具,并无任何权利可言。目前我国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多,主要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渔业法》《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以及地方性法规等。但细究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可知,我国动物福利立法有如下缺陷:第一,相关法律较少,立法体系不完善。我国目前只有数部相关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而且这些法律法规并不全面,不能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导致有法不可依的现象出现。对比这些法律法规不难发现,其主要的立法目的是维护人类自身利益,并未能真正有效保障动物权利[4]。如《渔业法》第一条就说明了其立法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从事有关行业者的合法利益,促进社会发展,满足人类日常生活需求而制定的。第二,对动物的保护范围较窄。目前我国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将动物分为六类:农场动物、实验动物、工作动物、伴侣动物、娱乐动物和野生动物。这六类动物都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缺少了对任何一类动物的保护,表明动物福利体系的不完备。我国仅仅对野生动物和实验动物进行了保护,而且对这两类动物的保护也非常有限[5]。第三,现行法律规定的法律责任力度不足。我国《刑法》规定,只有对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动物的行为才构成犯罪。法律对杀害一般动物的行为处罚甚轻,可以说几乎没有,即使进行处罚无非就是罚款。这并不能体现法律的威慑力,也不能减少人们杀害动物的行为。第四,法律条文欠缺可操作性。现有的相关法律条文大多是以指导性、原则性为主,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困难。对此,我国通常的做法是另外制定有关动物福利法的实施条例或细则,但该做法的缺点是会使前后两部规范性文件内容不一致,而且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前部法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四十二条中大多数是框架性条款,实际操作条款不足,导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有关部门又颁布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加以弥补。第五,执法机构的权力分配不合理。法律实施的关键是执法机关的严格执法。我国动物福利立法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合理分配执法机关的权力。就我国目前的动物保护执法体系来看,多头管理现象非常突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主要执法机构是国家林业部门,而动物园属国家建设部,马戏团的管理权属文化部,城市宠物的管理权主要归属公安机关,农场动物的管理权属农业部,实验动物的管理权属于科学技术部[6]。多个部门管理,不仅执法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现扯皮推诿现象,不利于政府形象的维护。2.2我国动物福利统一立法的必要性。2.2.1动物福利立法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动物产品贸易问题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我国进行贸易的各国中,大部分国家的动物福利保护体系是比较健全的,他们早已利用动物福利条款来进行国际贸易,所以我国经常遭遇有关动物福利保护的壁垒,出口到国外的动物产品被退回或销毁的情况屡次出现。比如2002年,瑞典的电视台播放了有关我国东北虐待动物、活剥狗皮的生产画面,在瑞典产生了不好的社会舆论,甚至有瑞典的议会议员提议政府不应与中国的相关产业进行贸易[7]。因此,应该了解发达国家的动物福利保护法律的相关内容,加快我国动物福利法的立法进程,出台统一的动物福利保护法。只有这样,我国的动物产品才能在世界贸易中立稳脚跟。2.2.2动物福利立法有利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众所周知,病从口入。人们想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必须从食物中汲取自身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而这些基本营养元素主要存在于肉类食品中,因此首先就要保证肉类食品的安全。但在现实生活中,动物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尤其那些供人类食用的鸡、猪等农场动物,其饲养方式大都是集约化,运输、屠宰过程也都简单粗暴,其肉质状况堪忧。近年来发生的“非典”、禽流感、猪蓝耳朵病以及三鹿奶粉等事件无不提醒着人们必须尽快建立、完善有关动物福利保护的法律。2.2.3动物福利立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然包括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动物不但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并且在人类社会中也承担着重要角色。人类社会想要快速发展,就必须做到尊重动物,切实保障动物的权利。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进行动物福利保护立法是一条必由之路。尽管法律可能存在漏洞,但通过立法追究残害动物者的法律责任,能够最大程度地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完善动物福利立法的对策

3.1构建我国动物福利体系应关注的问题。3.1.1解决动物的法律地位问题。我国法律并没有对动物下一个确切的定义,这就使得动物的法律地位变得模糊不清,所以动物的法律问题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传统法律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中心,一切法律应当以维护人类利益为最终目的,动物只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这种观点显然是狭隘的,在实践中对动物造成不应有的伤害。《德国民法典》中将动物与一般的物区分开,把动物当作特殊的物,我国动物福利立法应当借鉴德国的这种做法。人在法律关系中依然是主体,动物也还是作为客体,但是动物应区别于一般客体,作为特殊客体存在。3.1.2加强立法前的相关社会宣传。虽然社会公众已经开始关注动物福利,但并未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人们只是大概了解动物的一些状况,对于动物福利的内容、具体做法并不清楚,只有少数普通民众,以及专业人员和相关学者能够深入了解动物福利的相关问题。关于动物福利,并非要求每一个人深入研究,我们提倡的是在社会中进行广泛宣传,使得动物福利理念可以孺妇皆知,从而推动动物福利法律工作的开展。如果人们并不清楚动物福利这一概念,动物福利立法进程就会缓慢前行甚至停滞不前,即使制定了法律,其实施也不易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政府部门应在立法前进行相应的社会宣传。3.2动物福利立法的建议。3.2.1健全动物福利法律体系。从国外的动物福利立法进程可以发现,动物福利法律体系也是从单一到完备逐步健全起来的。通过对国外动物福利立法发展历史的研究,不难发现,法律在制定和修改时都尽量全面和详尽,这样才能使法律不被频繁修改从而保证法律的权威。构建动物福利法律体系,应首先将动物福利写入宪法,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将一项制度写入宪法之中,表示着国家对其高度重视。虽然修改宪法的程序繁杂、严格,宪法的条文也不可随便删除、添加,但就目前世界潮流来说,保护动物已是大势所趋,大多数国家都有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所以,将动物福利写入宪法非但不会损害其权威,反而会促进宪法的完善,使宪法更好地发挥其统领作用。3.2.2建立动物福利分类制度。动物福利分类制度在国外建立已久,该制度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饲养习惯、运输方式、屠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将动物分成几大类,并且分别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这有利于尽可能保护每类动物的权利,有利于建立健全动物福利体系,有利于社会有序发展。我国可以借鉴这种制度来改变法律对动物保护范围过窄的局面。根据前述,可将动物分为六类建立对应的保护制度:农场动物福利制度、实验动物福利制度、伴侣动物福利制度、工作动物福利制度、娱乐动物福利制度、野生动物福利制度。3.2.3明确具体的法律责任。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对虐杀动物者追究刑事责任的动物范围只有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与国外法律规定相比,我国的规定的保护范围从刑事责任角度看显然较窄,根本无法保护动物福利,对欲虐待动物者起不到威慑作用。应借鉴国外动物福利立法机制,从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三方面来具体规定虐待动物者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方面,通过警告、罚款、拘留、责令悔过等方式加以处罚,对行为恶劣者应当禁止其从事相关行业,从根本上防范虐待动物行为的发生;刑事责任方面,应当增设具体罪名,扩大追究责任的动物保护范围,起到法律的震慑作用;民事责任方面,应当提高侵害动物福利的赔偿金额,加大虐待动物行为成本。[8]3.2.4立法内容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任何规则必定是根据社会发展、人类需要制定出来的,脱离社会的规则是无用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福利立法更是如此。我国民众现阶段虽已有保护动物的意识,但离深入人心且身体力行相去甚远,各地区也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动物保护程度有所不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出像国外那样完善的动物福利法有一定难度,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应当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在制定动物福利法时,听取民众意见和专家建议,在一些地区进行试行,观察实际效果,再对立法内容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修改。国家应当鼓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这有利于弥补动物福利法的不足,有利于健全我国动物福利法律体系。3.2.5建立权力分配合理的监管体制。我国动物福利法律实施上由于执法权力分配不合理,出现多头管理现象。政府部门的执法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动物福利保障的监管,可以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根据动物福利法的内容进行[9]。另外,扶持民间有关动物保护组织,赋予其一定的社会监督权利,以完善监督机制。总之,建立权力分配合理的管理、监督体制,保证动物福利法的顺利实施,才能真正保障动物福利。

4结语

随着动物科学的发展和公众意识的提高,动物福利立法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关注动物的“康乐”,符合人类善良的本性,也契合人类的精神利益和长远利益。我国应当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和人文环境的特点,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物福利法。

参考文献:

[1]刘国信.世界各国的动物福利立法[J].肉品卫生.2005(3):40-41.

[2]常纪文.动物福利与动物权利之法学辨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法学)版,2007:6-8.

[3]常纪文.动物福利法律地位的界定及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3-14.

[4]战晓程.我国动物福利立法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14.

[5]曹菡艾.动物非物———动物法在西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43.

[6]陈豪俊.动物福利立法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38.

[7]曹明德.生态法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7.

[8]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54.

[9]孙江.动物福利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79.

作者:付廷静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