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卖妇女儿童罪及立法完善研究
时间:2022-08-13 05:02:57
导语:拐卖妇女儿童罪及立法完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就拐卖妇女、儿童而言,在司法立法的过程中,确定犯罪对象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研究拐卖妇女、儿童罪及其立法完善相关内容,探究被拐人的亲属是否能成为本罪的主体,探究已满14周岁,但不满16周岁能否成为本罪主体。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关注此话题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被拐人亲属;未成年人;罪刑法定原则
以罪名和犯罪客体的定义为基础,区分收买和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实行行为,把拐卖妇女和儿童罪的实行行为定义在出卖妇女和儿童的行动上。这些实行行为包括拐骗、绑架、收买、出卖。就外观表现而言,这些行为限制了被拐卖对象的人身自由,使用的手段是隐蔽的,更有可能是暴力的。
一、被拐人的亲属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在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下,父母出卖自己亲生儿女的不良情况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另外也有亲属关系的长辈将自己的小辈出卖。针对这一类的行为,追究行为人的责任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拐卖妇女、儿童的要件问题展开分析,就出卖亲生子女是否构成本罪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这一问题的研究应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犯罪的主体角度,另外一个是犯罪的客体角度。分析过程运用了相同的理由,也运用了相同的结论,得到的相同的结论是拐卖人的亲属应该被看做是本罪的主体。如果做出的犯罪行为与拐卖妇女、儿童的主观特征相符合,就应该把犯罪行为看做是本罪,无论做出犯罪行为的人是否为受害人的监护者。对于这种情况,不仅《刑法》这一法律文件有规定,《收养法》、《关于打击拐卖妇女、儿童有关问题的通知》也有规定[1]。其给出的详细内容是:“公安部门针对出卖亲生子女的行为对行为人处以罚款。”就父母出卖自己的亲生子女这一问题,处理这一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公安部门将其违法所得没收,并对其作出罚款惩罚;根据刑法的规定,论处行为人的相应罪名。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严格按照刑法的相关内容,对犯罪嫌疑人的相关行为做进一步识别,判断违法行为是否构成了拐卖罪行;若判断满足拐卖罪行,则应该以相关罪名追究刑事责任;若不满足罪名构成要件,但是出现了卖出自己儿女等行为,则应该在公安部门的干预下没收非法所得,并根据情节严重做针对性惩处。
二、已满14周岁,但不满16周岁能否成为本罪主体
(一)确定行为人的责任。由于刑法对已满14周岁,但不满16周岁的人有一定保护,分析罪行法定的刑法原则,假如实施拐卖行为者为已满14周岁,但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行为人有可能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刑法的第17条第2款没有规定拐卖妇女和儿童的行为。值的一提的是刑法对拐卖妇女和儿童的两种加重情节有所规定,加重情节一是奸淫被拐卖妇女、儿童,加重情节二是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近亲亲属重伤、死亡或者是其他类型的严重后果。比如在实践中犯罪分子采取的拘禁行为非常严格,导致被害人重伤,甚至导致被害人死亡。此外,也有的被害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对自己被拐卖的现实情况无法接受,在被拐卖的过程中精神失常,甚至自杀。对于这种情况,要如何确定行为人的责任。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刑法第17条第2款在法学界的争议来说。对未成年人负刑事责任范围的规定后修订的刑法规定的更加明确,也更为具体,更便于在实践中操作,与罪行法定则要求更为接近。由于条款的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以“投毒罪”为例,以罪名方式加以表述。再比如“故意伤害致人死亡重伤和死亡”这一罪名是以行为方式进行表述。不同的表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刑法理论,对于该条款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罪名标准说,另外一种是行为标准说。(二)罪刑法定原则。从罪名标准说的角度来看,在拐卖的罪名下,该刑事责任的年龄人对相关条例所明确的罪名承担着刑事责任,而触及其他罪名的罪犯,则不承担刑事责任。这一观念主要源于两方面的考虑:(1)从刑法的相关内容可以发现,在确定罪名与行为之后,最后所确定的内容是“投毒罪”,由此可以判断其落脚短为“罪”。从这一点可以判断,“罪”代表着详细具体的“罪名”,而非单纯的犯罪行为[2]。(2)我国97年刑法之所以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其主要表现在于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确定性,若将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内容归结在犯罪行为内,这种行为的归属是无法确定的,并且随着犯罪形式的多样化,这种犯罪的法定范围可能出现“泛化”的现象,这与罪刑法定中所提出的“确定性原则”是违背的,更是在挑衅罪刑法法定原则。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弥补立法的缺陷时,要保证不能与刑法的原理相违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拐卖妇女、儿童罪是一项社会危害性非常严重的犯罪,但是却没有列入到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内,事实上这违反民主主义。立法完善是对社会文明发展成果的有效保护,更体现了中国法治文化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谢丹琳.论拐卖妇女、儿童罪及其立法完善[D].广东财经大学,2017.
[2]郭文浩.论拐卖人口犯罪的问题与完善[J].法制博览,2016(15):59-60+35.
作者:阮玲燕 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 上一篇:个人破产重整程序立法建议
-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