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分析研究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3 07:17: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立法分析研究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立法分析研究论文

特殊教育立法分析研究论文

一、我国特殊教育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法律相对笼统,可操作性低。现特殊教育立法规定的内容仍停留在宏观层面,法律条款流于形式化,号召宣示性比较强,对特殊群体权利的保障性较弱。很多条款缺乏强制性及具体法律责任和惩罚措施。如《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教育业的领导,统筹规划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逐步增加残疾人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但是对具体的实施没有做出详细规定,这样的法律条款必然给实际的实施和监督带来极大困难。

(二)立法科学性低,立法人员思想观念和专业素质弱。未接受过系统的特殊教育培养,对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的认识不一定到位。他们往往是从“外行人”的角度看待特殊教育和特殊人群,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意义认识不够,使得制定法律、法规与实践脱节,更多的具有理论意义而缺乏实际价值,难以满足特殊人群的真正需要②。

二、针对问题提出的建议

(一)完善特殊教育立法体系,注意立法质量,提升特殊教育法的层次。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处于核心地位的《特殊教育法》,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统一的《特殊教育法》,规范特殊教育活动和指导特殊教育立法实践,进而形成一个以《教育法》为母法,以特殊教育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在这一法律体系中,既有从《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到地方法规纵向的层次结构,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又有与《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相联系的横向结构,同时每部法律法规都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样便成为既自成系统又不脱离其他教育法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

(二)倡议建立相关立法监督机关,保障法律的实施效力。从目前我国的行政制度看,我国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监督立法的专门机关,仅仅是作为公民可以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立法建议,并没有专门的机构研究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法律适应社会的发展。建议建立专门的机关监管法律的建设,例如在证券行业有证监会等,可以在法律行业建立法监会,保证法律的公正公平,这样受益的不仅是特殊教育法还有其他各类法律,也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立。除此之外,特殊人群的权利要得到真正实现,除了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之外,还要有完备的救济制度作为支持,否则这种权利只能是空想,注定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权利。首先要建立家长或监护人对侵犯特殊群体权利行为的申诉和诉讼制度,残疾人的家长或监护人都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的合法权利受到保护,当特殊群体的权利受到侵犯或难以实现时,家长或监护人应当及时行使申诉和诉讼权利,向有关部门申诉,必要时向法院提起诉讼,这对特殊群体权利保护有重大意义;其次,各级立法、行政主管部门及各级残联应切实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依法对侵犯特殊群体权利的各种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干预,必要时进行行政处罚;再次,各级人大应加大对特殊教育立法实施情况的监督力度,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有效监督。

查看全文

国际法研究方法

摘要:国际法学问题研究中最常用的三种研究方法是比较研究、实证研究、文献研究,但在目前的研究运用中都存在一定的误区:比较研究中出现了大量为了拼凑字数而选取重复比较对象的情况;实证研究中,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缺位的情况也值得关注;而这两个问题均与缺乏扎实的文献研究有关。在以上三种方法之外,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值得借鉴、引入国际法学的研究中。

关键词:国际法;比较研究;实证研究;文献研究

翻开任何一份国际法领域的科研项目申报书,在“研究方法”这一栏几乎都能见到这样的方法罗列:比较研究、文献研究、实证研究。以上三种方法是在国际法学学科的问题研究中,甚至是整个法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中,都是得到广泛接受和运用的主流研究方法。虽然是老生常谈,写各种报告、申请时总挂在嘴边、写在纸上,但是对于这三种常用的研究方法的真正内涵和实际使用,事实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盲区。本文旨趣在于在笔者日常的研究学习的体会之基础上,讨论国际法学问题研究中常用的三种方法———比较研究、实证研究、文献研究在研究及写作过程中的运用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误区,并探究是否还有新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引入国际法学的研究中。

一、三种传统方法在运用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和盲区

(一)比较研究。典型的比较研究方法的使用过程大致如下:在某一具体问题上,在两类国家中分别选取几个样本与我国进行对比。一类是相对比较有经验的国家(大部分情况下在英美、欧盟、德国、日本等国中选取),另一类是和中国类似的起步较晚、国情相近的国家(大部分情况下在印度、韩国等国中选取),有时还会选取在这一问题上未有动作的国家作为比较对象(如在自贸区战略研究中,选取未发展自贸区战略的国家)。通过对比分析其他国家相关问题的实践和研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分析中国的实践存在的问题,借鉴他国的长处,整理出可取的发展经验。1.比较研究方法的优点比较研究方法在近些年的法学研究,尤其是国际法学研究中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国际法律关系是“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1]的内涵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但与此同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比较研究的方法在科研论文撰写中,因其所具有的以下两大优点而受到作者欢迎。首先,充实文章内容。对于同一法律问题,不同的国家与地区的做法即使在大方向上遵循相似的解决思路,但在具体实践中必定有其特色所在。因此,无论想写多长篇幅的文章,亦无论作者在能力上对于每一种实践能做到多详细的分析,只要选取足够数量的样本,总是能够在字数上达到要求。其次,丰富表现形式。两方或多方经一番比较之后,在小结部分列出一张表格,既梳理了前文的论证成果,又给文章增添了图表的表现形式,使得文章不只是密密麻麻的方块,表达方式上有所变化。2.比较研究方法使用中的问题从以上对比较研究方法的优点的描述中,我们就不难发现,在比较研究方法的使用中可能存在这样的误区:选取的对象缺乏代表性,或者,为了凑字数而选取多个雷同的研究对象,从而导致某一部分的比较研究缺乏学术价值。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比较研究被普遍当做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在选取比较对象的时候,想当然地直接投向英美德日等传统上认为法律制度更先进的国家的怀抱;殊不知比较研究的基础应该是广泛的阅读和收集,继而在大量比对的基础上,最终选取一个或几个对象。另外,在选取了合适的比较对象之后,更重要的是将二者之间的比较分析做得透彻。目前大量的比较分析都停留在表层的现象面,比如将美国的规定与中国的规定分别罗列,篇幅长者可能再附上一两个案例,之后总结美国与中国有什么不同、中国应当向美国多多学习,最后收尾完篇。然而,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中国在立法时为什么没有借鉴美国的立法模式,这与中国现今的社会条件、经济政治环境、民众接受程度都分别有哪些关系,对以上的问题均缺乏分析和解答。因此,比较研究方法虽然在国际法学论文写作中的出镜率颇高,但真正对其运用的效果并不理想。比较研究方法不应当只是作为拼凑字数的法宝被使用,广泛的阅读、涉猎才是支撑比较研究的坚实基础。(二)实证研究。1.所谓“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在近年来国际法学的研究中是一个日渐受到关注的新热点,众多教授学者也一再强调其重要性。宋连斌教授指出,脱离了实证研究的国际法学研究存在两大弊端:其一,模糊了国际法之法学性质,而更偏向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其二,没有实证研究作为支撑,使得研究成果之说服力欠佳[2]。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国际法学研究中开始出现实证研究的影子。为什么说是实证研究的“影子”?我们来看国际法学科研项目申报书中在研究方法一栏关于“实证研究”的常见阐述:在现状解读、困境分析、对策思考的多个层面上,注意结合各国的典型案例,并收集近期发生的最新案例,从实践角度发现问题、着手研究、解决问题。这一思路在精神上的确与实证研究致力于回答“实际是什么”的精神是一致的,重点落在对案例的收集和分析上,可以说事实上是将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一种方法。不可否认,这的确也是一种实证研究,但这种研究方法更偏向于定性研究,在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对现象尝试进行解剖和分析,从纸面上来到纸面上去,缺乏数据和图表的支持。2.对白建军教授实证研究的分析学习如果拜读国内法学界致力于实证研究的白建军教授的一系列实证研究作品,便不难发现,一份扎实的实证研究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及多角度的数据分析统计结果支持,质言之,实证研究中定量分析不可缺位。以白建军教授的《法学博士论文选题创新性实证分析》[3]一文为例,白建军教授以刑法学的学术论文选题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中国大陆1987—2005年的全部刑法学、犯罪学的博士论文共351篇作为研究的数据样本,探讨的主题是论文选题与学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在一般的统计学意义上,样本数量大于30即可被视为“大样本”[4];白建军教授所选取的样本数量已达到351个,且限制在了同一学科同一地区内在连续一段时间内取样,可以说取样过程考虑了多个因素,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性和周延性。但在文章的第一章,白建军教授仍旧不厌其烦地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这一取样的科学性:(1)能否用论文题目代替选题;(2)博士论文能否作为整个学术科研界的代表;(3)对刑法学、犯罪学论文选题的研究结论,能否推广至法学其他学科、甚至于整个社会科学。在对样本的数据分析中,白建军教授首先从问题类型、学科领域、问题容量三个角度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再将三个角度两两组合,排列出三个新的角度再进行分类统计及排序;在基础数据分析之后,白建军教授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从文章所想要探究的选题与创新性的关系这一主题出发,从研究倾向和出新模式两个角度引入新的变量,对样本数据再次进行分割和统计。暂且撇去文章的具体分析与结论不看,单就这一步一步对一个较为庞大数量的样本的逐步切割、分类和统计而言,白建军教授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将定量分析作为一个分析方法,而事实上是将定量分析作为了整篇文章的最重要的部分,定量分析才是文章的主体,也是结论最重要的论据和论证。这可能与我们惯常的对法学论文的印象大相径庭,但这才是实证研究应该学习和前进的方向。(三)文献研究。无论是以上提及的比较分析、实证研究两种研究方法,还是其他的案例分析、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事实上都必须建立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说,文献研究是国际法学研究、甚至于法学学科和整个社会科学学科最重要的研究基石。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文献研究所给予的关注是少之又少的。毕竟,在大多数人眼里,所谓“文献研究”等同于“阅读文献”;而“阅读”这件事对于做研究的学者、研究生而言已经做了十几甚至几十年,又有何特别值得讨论之处呢?首先应当明确,“文献研究”不等于“阅读文献”,或者说,“文献研究”之范畴应当远远大于“阅读文献”。“文献研究”这一研究方法,事实上涵盖了从检索文献、搜集资料开始,至阅读文献、摘抄笔记,再到整理汇总、提炼升华的整个过程。这一误区导致了两个盲区:在以往的文献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了“阅读”上,而忽视了在检索搜集和汇总梳理这两个环节。也正是因为这两个环节被忽视,才更有可能导致了前文所述的两个问题:(1)在比较研究中,比较研究的对象选取不当,因为部分可能更适合作为比较研究对象的文献资料并没有被搜集整理;(2)在实证研究中缺乏定量分析,因为一方面缺乏定量分析的基础———大量的数据,另一方面缺乏对数据的归纳、分类和总结。由此可见,文献研究不仅是其他研究方法实施的重要基础,在日常的学习和科研写作中,也是对作者搜集整理资料、归纳汇总能力的训练和提升;而对于国际法学的研究者而言,由于文献资料常以外文形式存在,对我们的检索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更具考验。

二、新方法引入之讨论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

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系部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班级国贸04-1

查看全文

有关法学毕业生的论文写作研究

近几年,在法律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员经常反映不知道如何写作论文,本文针对近年来指导学员论文写作的常见问题和不足,提出若干参考性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学员写作法学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被动性学习所造成的被动性思维习惯。在这种消极思维习惯的影响下,学生总认为教科书是金科玉律,老师的观点是天然正确的,失却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从而导致主动思维的动力不足。这样一来,便很难实现论文的独创性和创新性要求。解决之方法是,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教科书和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一定要知其然但同时也要知其所以然。

(二)知识积累不够造成的只有感觉和判断却无法论证的困境。在学生中,学刑法一学年,从没有读过贝卡利亚的《犯罪与刑罚》的大有人在;学民法一学年,不知道罗马法为何物的学生也不乏其人。学生去图书馆看书,也只是看看不同作者编写的教科书或者做做习题而已,并没有掌握知识的内涵与实质,导致为写论文必须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这样一来,又容易陷入“要么不敢怀疑,要么乱怀疑”的困境之中。例如,或者将“杀人偿命”视为天经地义和不可更改的律条,或者就认为“中国应该立即废除死刑”等等。解决之方法是,多阅读与课程相关的课外参考书,并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三)存在急于求成的浮躁,缺乏持久关注的耐心。学生对于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往往从自己对于某个教师个人的喜好程度或者一时兴起的少年意气等心理感觉出发去写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想着如何去克服写作上的困难,也不敢主动去请教老师,往往选择换一个题目或者抄袭拼凑成文了事。解决之道是,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强迫自己深入思考问题并排除各种诱惑性因素,向专业课老师经常而耐心地请教,在请教中巩固或者修正自己的兴趣指向。

(四)方法论的缺乏导致视角和实证严重不足。只知道沿袭固定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模式,完全按照“写作价值———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例证———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的简单模式去写作,从概念到概念、从命题到命题地进行写作上的循环运动,重复前人所走过的老路,结果越走越狭窄,最终发现自己只是原地踏步而已。解决之道是,开阔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并注意知识的关联性,培养联想式思维方法。另外,建议大家特别重视社会法制实践中的各种调查报告和统计数字,在一切的论证方法中,实证和数字统计分析的方法是最有说服力的写作方法。

查看全文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论文

1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务贸易不断发展,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排名不断上涨,贸易额不断加大。随着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之一。服务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服务贸易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对于当前中国服务贸易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1.1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整体水平仍然偏低,缺乏整体竞争力

2007年,在世界15个经济体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与服务贸易进口额分列第7位和第5位,其规模较前几年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服务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9%,位居世界第7位,与美国、英国和德国还存在较大差距;2007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9%,而我国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9.44%,在15个经济体中居于末位。按照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计算,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自1992年以来基本为负数,且变动幅度不大。

1.2中国服务贸易知识含量不高,结构缺乏合理性

2008年上半年,运输和旅游收入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27%和28%,支出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支出的33%和23%,收支合计占服务贸易总规模的56%。而对于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专利、版税和许可证费用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占比重很低,呈现出贸易逆差。

查看全文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探讨论文

1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务贸易不断发展,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排名不断上涨,贸易额不断加大。随着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之一。服务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服务贸易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对于当前中国服务贸易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1.1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整体水平仍然偏低,缺乏整体竞争力

2007年,在世界15个经济体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与服务贸易进口额分列第7位和第5位,其规模较前几年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服务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9%,位居世界第7位,与美国、英国和德国还存在较大差距;2007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9%,而我国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9.44%,在15个经济体中居于末位。按照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计算,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自1992年以来基本为负数,且变动幅度不大。

1.2中国服务贸易知识含量不高,结构缺乏合理性

2008年上半年,运输和旅游收入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27%和28%,支出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支出的33%和23%,收支合计占服务贸易总规模的56%。而对于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专利、版税和许可证费用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占比重很低,呈现出贸易逆差。

查看全文

浅谈避税与节税问题

论文关键词:避税节税合法性

论文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的基本来源,扩大税源、增加税收是国家财税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企业都绞尽脑汁地要减轻税负,于是就产生了避税和节税行为。本文从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对避税和节税进行比较分析。

一、“避税”的概念和特征

1基本概念

避税,即税收规避的简称,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或税法允许的办法,通过对经营事项进行事先筹划,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达到减免税负的目的。

各国对避税概念的理解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避税,是指纳税义务人为减轻税负所采取的一切行为。进一步可将其分为正当避税和不正当避税1,其中正当避税也称合法避税,是指纳税人依据税法规定,作出符合税法宗旨并能减轻纳税义务的行为;不正当避税则指行为人利用税法漏洞,通过人为的安排,减轻税负的行为。

查看全文

我国物流业及法律环境体系论文

论文关键词:物流;物流法律;物流法律环境

论文摘要:我国物流业虽然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开端,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物流法律环境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现有的物流法律法规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成为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现代物流需要国家制定、实施、完善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等法律环境。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物流业现状,尤其是物流立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基本思路。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1]由此可见,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从而达到运输合理化、存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及信息管理网络化,由此实现海、陆、空、内水及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最佳组合与集成。总的来说,物流是一个涉及运输、保管、信息服务等庞大的工程,因而也面临非常大的法律体系。构建一个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一、我国物流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因物流业的法律环境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物流业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物流业内市场不规范,诚信缺失,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查看全文

剖析我国内区际刑法研究论文

关键词:区际刑法;跨境犯罪;刑事管辖权冲突;刑事司法协助

内容提要:当今中国客观地存在“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现状,因而区际刑事法律冲突不可避免,中国区际刑法应运而生。中国区际刑法主要针对跨境犯罪而展开,研究如何处理不同法域的刑事管辖权冲突,并有效地开展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中国区际刑法在范畴上包括跨境犯罪、基本原则、各法域刑事法主要规定、刑事管辖权冲突、刑事司法协助五个方面的内容,因而具有独立的对象、内容。关于中国区际刑法的研究也具有独立的方法,中国区际刑法具有独立学科的属性。

一、中国区际刑法问题的产生

区际刑法的问题既可以产生于某一个联邦制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又可以产生于分裂的国家,如未统一前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①。这两种情况也是香港、澳门未回归前世界上区际刑法的主要两种模式。当然,这并不是说在香港、澳门两地区未回归祖国大陆之前,不存在两个地区与大陆刑事法律的冲突与协调问题,而是说,这种冲突与协调问题并不是很突出和明显。其实,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陆与台湾在刑事法律方面的冲突在某些时期表现得还是非常激烈的。最为典型的莫过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多起大陆居民劫持航空器到台湾的严重刑事案件,而台湾方面并没有移交犯罪人或给予严厉刑事处罚。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三个法域与大陆地区之间的法律冲突是客观存在的。

随着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加深,特别是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大陆、建立特别行政区之后,在中国范围内,一个国家、两种(政治)制度、三种法系、四个法域的格局显得尤为明显,解决四个法域之间在各种法律制度方面的冲突也较为迫切。其中,相对而言,解决中国大陆内地与其他三个法域的法律冲突则更为重要。而刑事法律方面则尤为值得关注,因为刑事犯罪对当地的社会秩序有着严重乃至根本性的侵犯,当地司法部门通常都会给予充分的重视和严厉的打击,但对其他司法部门来说就意味着义务和负担,乃至会涉及政治上的责任,不容易解决刑事法律方面的冲突和纠纷。因此,该问题引起了两岸四地诸多刑事法学者的积极关注与认真研究。这也是当前打击刑事犯罪,处理刑事管辖权冲突等司法实务面临的急切任务,中国区际刑法问题由此产生。

二、中国区际刑法研究状况

查看全文

民族自治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保障

论文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长治久安和各族人民的健康致富,其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是重中之重。要加快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必须在分析研究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采取如下有力措施:加快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具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制度;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摆正政府在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中的地位;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动力,以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进人20世纪80年代,我国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从总体来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如果进行横向比较,如同经济发展存在着地区差异一样,社会保障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一‘个撰踢马环节,是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保障事业现状分析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社会保障建设依赖于国家社会保障建设的大环境,经历了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艰难历程。目前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城镇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阳‘三条保障线”制度;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农村牧区部分地区也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农村牧区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这些社会保障方法在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地区贫富差距、增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因历史、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保障问题依然严峻。

1.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失衡,农牧区社会保障权利严重缺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