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法在经济转型的作用
时间:2022-04-30 11:32:13
导语:浅谈经济法在经济转型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对经济法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从阐明经济转型的概念、论述经济转型的特征入手,进一步剖析了经济法与经济转型的关系,说明了经济法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最后对经济法在经济转型中的应用问题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经济法;经济转型;概念与特征;关系;作用;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转型可谓是一个热点话题,这也是新时代促进我国整体实力全面提升所必须要完成的一大任务。经济转型具有依靠政府推进、要实现经济结构与经济方式转型同步等特征,且存在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此时就需要发挥经济法的作用。而如何对经济法进行必要的完善,值得思考。
一、经济转型的概念与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传统的一味追求发展数量的模式得到改变,更多企业开始追求质量,这就要求各企业积极促进各类技术的进步与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而实现升级,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全面转型。事实上,经济转型即是指从速度型效益转向质量型效益;从行业之间生产要素再配置转向行业内部生产要素再配置;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转向自主创新;从以工业制造业开放为主转向以服务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为主。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依靠政府推进。要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的全面转型进步,必然离不开政府的科学引导与推动,自20世纪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经济活力得到了全面焕发,这一政策的推进也是由政府推动完成的,以此鼓励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来。而在当前经济平稳发展的情况下,要实现经济制度的革新,也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实现政治经济的相互协调,通过政策的出台与扶持,为经济转型提供强大的支撑。(二)经济结构与经济方式转型同步。一直以来,我国实行了很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该制度对我国的经济结构、经济方式都形成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形势一度起到了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但步入现代社会,必须因时制宜地对该制度所影响的经济结构与方式进行同步创新。尤其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发展必然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因此要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就需要运用科技的力量,同时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使得粗放经营模式向集约型转变,改善发展效益。(三)法律制度不完善。自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在随时发生着变革,制度的创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从未止步,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经济转型工作一直在进行。但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相比,国内法律制度的建设却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这就导致许多经济行为缺乏对应的法律的引导与约束,而在当前经济转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无疑会阻碍转型工作的进行。
二、经济转型与经济法的关系
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经济法立法过程中呈现法治形态差异化,使得法律体制变革日益深入,经济法在立法过程中呈现出立法量多、权力大、差别待遇突出的现象。经济法的改革有了经济转型作为基础保障,在总结社会经济发展、探索经验、吸取教训的前提下,明确社会发展需要所要求的经济立法目标、改革目标和民法目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经济法在管理工作中具有可行性、目标性和针对性等特点,改善了法律体系中互相干扰的问题。因此,经济法和经济转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呈现出统一性,相关部门应当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突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特点,及时转变政府部门相关职能,高效利用经济法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三、经济法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一)调整经济活动。依法治国是我国基本方略,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须由科学的法律引导与约束,经济法就是专门用于调节经济行为的法律类型,各经济行为主体的关系也需要经济法的协调,正是因为经济法的存在,使得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运行始终处于正常有序状态,社会秩序因此得以保持稳定,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单位的合法效益因此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对应到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下,市场局势更为复杂,变幻更为多端,此时更需要经济法的作用,由其对经济行为加以引导、对各个行业的经营者关系加以处理,从而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为经济转型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二)保证经济转型稳步推进。在经济逐步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市场体系内不断衍生出新的经济元素,制度变化更为快速,许多新的企业开始冒头,这就使得市场结构更为复杂、竞争更为激烈,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联系表现出千丝万缕的特征,且其各自在市场上面临的风险也是极为不可控的,此时,如果对这一系列要素的调节不当、对各方关系的处理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市场秩序出现紊乱,进而威胁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与群众的正常生活。而借助经济法的作用,通过其条文内容的不断完善,兼顾到更多的法律主体,对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提出更全面科学的要求,利用强制性手段,规范各类经济行为,严厉杜绝不合法现象的大量滋生。(三)约束政府权力。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仅企业单位、个人是重要的经济活动主体,政府也在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经济法的约束与管理作用应该同样覆盖到政府头上。而在之前的计划经济模式中,我国各地区政府所具有的权力更大、覆盖范围更广,基本全部的经济活动都要经过政府之手,这就使得从前期生产到后期的销售等整个生产链都受到政府控制,其灵活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模式中,经济管理权力更多地被交还给市场,政府不再能完全地强力干预,仅限于宏观调控职能的履行。而当前促进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就要求不断刺激自身市场自身的活力,排斥政府的大力干预,因此经济法依然需要对政府权力做出持续的约束,以免其干扰正常经济活动的自主进行。(四)调整约束市场关系。经济法的诞生及其后期的一系列调整与完善,本身是根源于现实的经济社会的,后者可以说构成了前者的土壤。考虑到经济社会本身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经济法的建设必须遵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因为市场体系内分布着成分复杂的主体———即个人、企事业单位、政府、社会组织,这些主体的不规范行为很可能打乱经济秩序、破坏其运行规则,因此就需要发挥经济法的管理与约束功能,使其对各方主体行为加以引导,进而约束市场关系,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五)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经济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占有一定的独立地位与独特性,而它作为自成一体的一个法律部门体系,内部又涵盖了许多子系统、子部门法,他们能对市场经济体系中众多要素进行全面协调。且经济发展、各类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必然离不开各类资源的使用,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确保资源利用率,也是经济法会兼顾到的内容,唯有发挥经济法的分配作用,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其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流通与共享,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顺利转型。
四、经济法在经济转型中的应用
(一)经济法在构建市场体系中的应用。作为市场规制法中的基本规则之一,经济法直接关系着商品建立、商品形成,经济法的产生有利于自发性、自由性的市场保持有效的运行效率,为市场运行的高效性提供基础保障。但是,理论与经济法相关的法律无法调节由工业消费市场、农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的商品,无法使其长期处于高效发展阶段。例如,在毒奶粉事件中,人们开始怀疑之前购买的奶粉,并对奶粉生产厂商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这就使得与生产奶粉相关的经济法中出现了很多漏洞,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合理的修改与奶粉生产相关的法律制度,确保各项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实现法治社会的预期目标,保障经济法的高效运行。(二)经济法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应用。劳动市场是牵涉到各地区政府、市场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个人的一个全面的体系,因此其要素错综复杂,当前我国劳动市场已经逐步实现了向现代化市场经济劳动市场模式的转变,而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此时就需要适当发挥经济法的作用。具体来说,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还是以农业与工业的发展为主,当时参与经商或者外出务工的农民比例较小,且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不繁荣,此时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并不复杂。但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业、万众创新,且在高新产业的发展领域逐步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在此背景下,劳务关系必然呈现出越发复杂、多样的特征,尤其是我国作为劳动力大国,劳动力一度很廉价,但随着群众素质的全面提升,低廉劳动力逐步减少,对于许多优秀人才甚至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总之,这一系列现象就导致了一些新的经济纠纷的产生———这包括歧视、垄断、克扣工资等。且企业为了快速获取经济利益,可能会存在伤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相关的政府监管部门也未能对其进行保护,此时就必须对经济法进行完善与优化,使其在规范企业单位用人行为、保护劳动者利益、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经济法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的探讨,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将经济法运用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可以发挥调整经济活动、保证经济转型稳步推进、约束政府权力、调整约束市场关系、实现资源合理分配等功能,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这些基本信息,进而对其具体运用展开研究,使其在构建市场体系中、劳动力市场等领域体现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孟昭君,李彬.经济法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探析[J].法制博览,2018(32):269.
[2]许利平.经济转型与法律应对:中国经济法的历史考察与展望[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32(01):35-39.
[3]李万强.国际经济法存在与发展的新视角[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57(01):84-93+205.
[4]余贺伟.国际贸易形式变化与全球贸易法治:从WTO到TPP[J].亚太经济,2016(06):43-49.
[5]陈慧.探讨新时代下经济转型、经济创新与经济法的“刚柔并济”[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21):13-15.
[6]段凯.经济转型中经济法的作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02):92-93.
作者:刘洋 王宏颖 单位: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新土地管理法理论探索
- 下一篇:供给侧改革下经济法的挑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