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教育经济法研究

时间:2022-12-06 10:50:22

导语:普法教育经济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普法教育经济法研究

摘要:在当前建构和谐社会、共筑中国梦的时代背景和倡导之下,我国要通过大力开展公民普法教育,以培育具有现代法治意识的公民,了解和明晰公民的普法教育问题在建构和谐社会的地位与作用,并全面思考我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探索我国经济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探寻我国经济法实施的优化策略和措施,更好地推进普法教育中的经济法的有效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普法教育;经济法;发展;价值

在建构我国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民主和法治为本质,必须以培育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为前提和基础,要认识到普法教育在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回溯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经济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把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更好地探寻经济法在普法教育中的有效实施路径,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普法教育的作用

(1)是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前提。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实现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公平正义的目标,就要以普法教育为前提和基础,将普法教育落实于社会管理、发展的各个实践环节之中,树立全民法治意识和观念,通过民主法治保障公民的最大化利益。(2)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作。在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使之获得最广大公民的普遍性服从,才能更好地规范行政行为,在地域差距明显的环境下实现和谐社会,成为治国方略的重要基础工作和前提。

二、我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经济法发展的历史起点。经济法是一种规制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然而我国经济法产生的历史起点和目的功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法产生前提有天壤之别,我国长期以来处于政体变更模式之中,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一种“静止式”的发展状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采取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由政府作为经济运行体制的控制者和垄断者,企业则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有明显的计划性的深刻烙印,使我国经济体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极不适应,呈现出经济体制僵化的状态和模式。随后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阶段,对于商品、市场、市场经济的认知逐渐清晰和深化,明确了“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商品经济建设目标,然而这一理论与实践还难以厘清,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如此种种都表明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起始阶段,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起点主要是以变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建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并在社会发展的转型中不断成长和深化。(二)我国经济法发展的两条主线。(1)市场竞争秩序建构。这是我国经济法发展的主线之一,有我国自身独特的历史任务和内在逻辑,我国经济法将重点放在寻求市场与政府相契合的内容,并授权政府以执法方式打击限制、排斥市场竞争的行为,要逐渐消灭或改变停滞不前的小农经济和村社制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对政府行使经济管理权进行监督。(2)法治政府建设。我国原有的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模式尽管在一定时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其弊端,形成了极其明显而严重的官僚主义和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和问题,另一方面也使企业丧失了自身的活力,使国民经济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为此,要从法律领域进行建设和改革,要从现有的本土法制资源中汲取更多的有益元素,更好地推进我国现代法治社会的建设。(三)我国经济法的发展路径。我国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吹响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号角,并以创造性的思维思考和实践经济法的发展路径,在我国“后发式”的当代中国经济法制建设过程中,面临两难境地:其一为我国经济法律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变革的需要,然而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中央主导和政府推动式”的法制变革。其二为经济法是授权政府进行经济法制的变革法,然而也是限制和约束政府行为不当运用的限权法,如何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重点任务。由此可见,我国经济法发展所推行的自上而下的精英推动模式是政府运用经济和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强有力的干预,也是中国市场制度变迁的主导模式,然而,在当前市民社会尚未形成、社会自治力量相对薄弱的环境之下,我国经济法制的变革还要实施“政府推动型”的法制改良模式,要依赖于政府的行政组织力和资源控制力进行规划和智谋。它可以充分利用政府控制社会资源,整合社会组织的力量,快速推进社会转型的目标。但是,在这种“政府推动型”的“后发式”经济法发展模式,也滋生出政府行政力量与市场不当利益相融合和勾结的一面,如:行政权力寻租现象;政府行政权力成为私人或非法利益的“保护伞”;政府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由而推行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政府披上“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垄断”的合法化外衣,实现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等,由此可见,当我国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关键转型的时期,还要将重点放在如何摆脱“政府行政依赖型”的经济法运行模式,要努力创建市民社会自治体系和市场经济完善运行机制,建构透明、民主、责任、诚信的现代法治政府,以足够的耐心、理性、智慧和科学加以智谋和筹划,在漫长的渐进式的中国经济法发展进程中不断提升,使之成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符合的经济法体系。(四)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转型时期,要依循市场对法律的诉求,以法律治理的方式规避和防范市场缺陷,避免市场失灵的问题,以经济法作为法律治理的本质属性,由“权力干预”向“法律治理”转变和进化,成为规范、引导、扶持、限制和禁止市场的现代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经济法调整的必要性解读:(1)逐渐剔除国家主义,避免经济法国家主义倾向中的“政策化”的过度解读和认知,避免国家的过度干预对经济造成的迟滞性影响。(2)市场经济趋于法制化的现实要求,在我国的治国方略之下,要求经济法调整适应市场经济日趋法制化的要求,要以法律手段为干预和调控经济的唯一行政手段,由征权力干预调控转变为法律治理。(3)确保经济法的顺利实施。可以在经济法的调整之中应用法律手段,使法律干预和调控经济行为,促使经济双方或多方的均衡博弈,较好地满足市场经济法制化的要求。通过在经济生活中渗透和融入法治思想,可以使之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规则和引领,维护经济调节与运行的良好秩序,避免资源分配或市场失灵时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将法律置于社会调整体系的顶层,使之成为经济法调整中不可变更的准绳和依据,由“权力干预”向“法律治理”转变,顺应市场经济的法治化要求,使这具有程序性和责任性,由市场经济的抽象性转换为法律制度的贯彻和具体落实,由法律这种强制性的行为规则加以实现,促进经济调整的法律化。同时,还要剔除国家主义,避免经济法中的国家主义倾向,转变对“国家与市场关系之法”的过度解读,要建构因应市场需求的法律治理模式,顺应法治经济时代和精神,彰显法的精神和要意,使政府依据经济法的规制权、调控权、保障权进行市场经济的调节,较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自由公平竞争,由静态的经济规范转化为动态的经济法规范,推动新兴的经济法由权力经济向法治经济转变和发展。

三、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及价值调整分析

(一)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经济法在有效发展的进程中要明确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明晰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具体来说主要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1)社会本位原则。法治部门要依循社会本位原则和思想,以坚持社会经济关系调整法治部门为矛盾冲突处理的原则,突显国家本位为首、个人本位为次、社会本位最后的原则,较好地处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以社会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阐释了经济的地位与价值。(2)国家适度干预原则。国家的适度干预可以较好地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行,可以在权衡各方利弊的前提下适度干预经济成本,明晰干预的大致范围,使之符合国家综合法律体系的要求,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市场干预,要注意实施谨慎干预。(3)权利倾斜保护原则。公平同样适用于经济法领域和范畴,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关注弱势群体,采用权利倾斜保护的原则纠正贫富差距过大的倾斜状态,纠正强弱之间的不平衡。(二)我国经济法在依法治国中的价值。(1)经济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构成。经济法通过法律和制度对市场进行约束和控制,以保障经济市场的合理发展,杜绝和避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出现的行业垄断的现象,要以经济市场的法治化、制度化为根本目标,创建经济市场平等、自由的竞争模式。(2)经济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石。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并使之成为依法治国的基石,它可以促进我国政府成为经济主导型的政府,避免经济市场中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切实保障依法治国的实现。同时,还可以对政府的竞争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控,对经济市场中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进行监管和法律制裁,实现对市场的法治管理。(3)明确了依法治国的竞争秩序。经济法可以切实保障经济市场的稳定运行,促进社会各领域的良性发展,较好地整治和处理经济市场运行中的“乱象”,切实保证经济市场的竞争关系和竞争管理秩序。

四、我国经济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实现路径分析

(一)我国经济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经济法实施的发展进程之中,还暴露出如下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较强的地方保护性色彩。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为了保护当地经济的发展,采用限制或禁止外地商品流入的行政指令方式,显现出极其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使我国经济法的实施效率相对低下,无法促进经济的快速有效发展。(2)监督管理体系尚未完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时期,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制度正在逐渐生成和完善,然而在社会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复杂和频繁,这就暴露出经济监督和管理体系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对于经济法的监管力度相对薄弱,存在明显的缺失问题和现象,制约和降低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3)经济执法主体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具体操作要由经济管理机关、经济监督管理机关来实现和操作,这些不同机关的执法过程中由于执法人员主体个人素质方面的缺失,而使经济执法出现一定的混乱现象。(二)我国经济法实施的完善对策。(1)削弱地方保护主义的色彩。要在我国经济法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削弱地方保护主义的色彩,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避免有关管理者的地方保护性行为,对这种不良风气进行整治、监督和管理,使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其监督和管理效能,更好地保障经济法的顺利实施,推动经济的发展。(2)完善经济法监督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经济法相关的基本保障体系和机制,使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权威性,要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明确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在不断完善经济法的监督管理机制的前提下,更好地拓展经济法实施的空间,使之具有更为广阔的施展舞台,能够发挥其最大的管理效能和作用。(3)提升经济执行管理主体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对经济法管理的重视,使全体机构的经济法执行管理工作人员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并通过定期的执法专业培训和法律学习等方式,使所有的执法人员都知法懂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更好地与社会民众相融合和链接,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主体,更好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在建构和谐社会的普法教育之中,要使社会公民形成法治意识和观念,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改革,探索我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寻我国经济法的发展路径,结合当前的具体国情,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宜的经济法体系,使之成为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和内容,切实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秩序,规范市场竞争管理。

【参考文献】

[1]姚晓征.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9).

[2]邹拴.思想史视角下的中国经济法探析[J].天中学刊.2014(04).

[3]单飞跃.中国经济法部门的形成:轨迹、事件与特征[J].现代法学.2013(04).

[4]鲁篱.中国经济法的发展进路:检视与前瞻[J].现代法学.2013(04).

[5]应飞虎.中国经济法实施若干问题[J].现代法学.2013(05).

[6]谭洁,曹平.关于中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杂志.2011(07).

作者:章敏丹 吴俊雅 单位:1.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2.东阳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