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经济法价值分析
时间:2022-02-23 03:39:13
导语:社会转型经济法价值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也要做出一定的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经济法价值的实现路径。
社会转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体人民的力量。在社会转型视阈的环境中,应该重点思考经济法价值理念的构成,研究其实现的思路。尤其要解决社会结合经济的不和谐,促进个人和集体利益的平衡,在实现的过程,这些问题都要妥善处理。否则,不仅会削弱市场化,还会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
一、经济法价值与理念
(一)经济法的理念。经济法侧重实质性的正义,不仅作为基本的宗旨,在履行义务时,也作为了最高标准,对于原有的法律体系,过于流传于形式主义,在经济方面,人们缺乏自由性,并且,制约了社会的利益,也影响了个人的利益。为了改变经济法的现状,提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措施,还要履行社会进步的职责,培养了公平、自由等意识。对于经济法的理念来说,社会本位是基础,要将社会统一成一个整体,实现共同发展。另外,经济法的理念也要跟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做到“以人为本”,有助于经济法的建设以及以后的执行。(二)经济法的价值。对于经济法的价值,不同的学者理解是不同的,但是,价值体系的宗旨均围绕着公正、平等以及自由等。有的学者表明,经济法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公民的需求能够满足。不过,有的部分学者则表明,通过经济法的价值,统一了主体和客体,可将其价值分为目的性和工具性,其中,对于目的性价值,能够实现目标,主导过程的执行。对于工具性价值,能够为人民服务。不仅如此,对于经济法,其机制和法的价值有着共通的地方,都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以此作为基本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的统一和共荣。
二、经济法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说明政府的管制权利。1.明确政府所管制的对象,拥有的权利,采取相应的措施,行驶政府的管制权利。在当下的经济市场中,不仅存在行业垄断,甚至存在恶性竞争。由此可见,作为经济管制的相关人员,要调研当下的社会情况,颁布相关的法规,使管制对象被明确,处理管制内容的混乱。在管理市场时,通过经济法,可以控制市场的活跃性,让政府的管理更高效,进而体现经济法的价值。2.在管理体系中,要对管制的主体进行说明,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责也要明确,对职权进行划分。相关部门要履行各自的职责,防止多个部门争抢同一个职权,并且,通过流水线式的管理手段,对经济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使管理更高效、更有序。对于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在实现的过程中,管制方法是关键,既可以根据管制手段进行行为方式的划分,也可以结合行政经济法的项目,对管制手段进行划分,在管制手段中,通过融入相应的经济法的理念,不同的经济产业都能得到规范地管制。(二)创新公共治理模式。1.在传统的管理体系中,政府是管理的主体,社会和公民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接受政府给予的权益等。目前,当下的社会正在快速地发展,使我国的法律不能实现全面的管制,管制的主体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转型,无法达到管理方法的需求,因此,应该建立多维的主体,将以权力为基础,把社会和政府的事情作为全民的事情,从而体现经济的公正、公平等理念。2.对于公共的治理模式,离不开公民的共同参与,要鼓励公民进行自我保护,履行自身的责任。同时,政府要经常和公民进行互动,例如:建立网络平台,妥善处理公民的切身问题,公民也要做好监督员,保证政府的工作顺利开展。可见,对公共管理模式进行建立时,可以学习国外的成功案例,使其灵活地应用在经济法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应用中,进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性,以及平等的价值理念等。(三)规范社会保障机制。1.构建利益分配机制。在部分的管理决策中,即使具有听证设施,其应用范围比较局限,所以,要掌握机构之间的经济、业务及风险等情况。2.经济法指明,相关工作人员有权通过听证机制,正确地执法。3.创新公益的诉讼机制,保障社会公共的利益,避免公民与社会的冲突。除此之外,公共治理紧密连着社会利益,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治理是政府将权利赋予公民,通过共同治理的措施,满足利益的多元的需求,从以下思路进行实现:1.在如今的主义视角中,权利应该消除中心化,从而构建相应的服务模式。2.民主应该积极地参与,借助公共服务平台,满足生产的实际需求,明确公共服务与公共治理的一致性。3.程序的保障制度要规范化。为了提高经济利益,实现社会利益的平衡,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机制,使程序的实施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结语
在社会转型视阈下,重点要研究价值理念的实现途径,其中,核心的理念就是实现社会、政府与公民间的和谐性。积极建立管理机制,通过法律,管理市场的秩序,进而实现经济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继恒.经济法的部门法理学结构[J].现代法学,2014(02):34-35.
[2]曹胜亮.社会转型视阈下经济法价值的实现理路研究[J].政法论丛,2016(03):137-147.
作者:高迪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 上一篇:自然资源国际法分析
- 下一篇:经济法理念更新和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