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教学论文7篇

时间:2022-09-18 10:53:17

导语:经济法教学论文7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法教学论文7篇

第一篇:翻转课堂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前高校课堂亟待进行改革和创新。文章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经济法课程的性质入手,探讨翻转课堂在经济法课程中如何有效实施,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应注意的要素和流程。最后对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经济法课程

当前教育改革正围绕一下三点进行: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课堂学习为中心转变为以移动学习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即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的多样化。围绕现代的教学改革,“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就应运而生。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对实现个性化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有很大的贡献。《经济法》课程在我校是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经济法原理和规范,能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一般的经济纠纷。同时,本课程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经济生活,因此,该课程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高效运用各种资源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重点不在形式,而在理念,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了微视频,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何时学、怎么学、甚至学到什么程度;二是学生的个性化,每个学生的学情都不一样,翻转课堂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允许老师和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找准重难点,由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

翻阅国内外翻转课堂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和《经济法》课程特点,提出一个翻转课堂的实施方案如下:课前给学生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寻找答案;课上首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知识点精讲,接着进行拓展训练,在这过程中,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1、学习资料包准备

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是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因此,为了保证学生能在课前积极有效的学习,需采用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教育云平台,主要包括课堂控制系统和互动教学系统。这些系统有在线作业、测试反馈、互动讨论和名师答疑等功能。学生不论是在学校、家里还是在公交车上,可以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并且打通了课上与课下,衔接了课内与课外,进而使教师与学生共成长,成绩与能力双提升。目前网络平台主要采用知好乐教育云平台供学生随时进行学习、提问和交流。同时,结合运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任务供学生交流学习。

2、课前自主学习

每次上课前,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任务单。而为了保证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有效和实施,教师可通过以下两个环节进行。其一,教师解读教学大纲,把教学目标任务化,教学任务问题化,问题情境化,以提问的方式明确新的学习任务,学习要点,然后为学习和巩固知识而设计练习题和综合应用题甚至是项目。如,在讲授《经济法》合同法这章时,可以布置这样的学习任务:(1)合同订立的形式和方式有哪些?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2)什么是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及其适用情形?(3)合同担保的方式及其效力?(4)15种有名合同有哪些及其效力?同时,教师为学生准备学习资料包,如相应的微视频、PPT或教材等数字材料,以便不同学习类型和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选择使用;其二,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单,或团队合作寻找答案,或自己阅读各种文字资料和观看微视频进行自主探究,或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解决疑难,同时,记录下他们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疑难点,上课时教师再重点讲解。

3、课中活动

课堂活动设计的目标是通过翻转课堂教学解决问题并深化问题,提升课堂效率,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创新思维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为此经济法的课堂活动分为三部分进行实施:课堂上首先是学生进行展示,检测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疑惑点进行知识要点精讲,接着进行拓展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其中,小组规模控制在5-8人以内,根据训练的难易度进行分工,合作,交流和探究,最后要求每一组在课堂上进行成果汇报,并接受其他各组师生的质疑,增强其团队意识,促进知识内化,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最后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4、课后反馈

课后反馈的目的主要是测量学生和其他领导老师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经济法教学效果评价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其一,观察本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相关证件考试过关率,与上届学生的成绩和过关率进行比较分析;其二,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调查和询问,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和感受,通过询问和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有提升。其三,问卷调查翻转课堂实施的细节问题。问卷内容包括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有趣点和难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学生的分组情况、知识掌握情况、作业量情况、课堂交流情况和对翻转课堂的喜好程度等。一般该调查在期末收集数据后再进行统计分析。

5、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所获和所得,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真正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和注意事项,为以后的教学实践能不断完善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施需要注意几个关键问题:怎样确保学生能在课下主动积极学习?怎样高效的组织课堂活动?下面就围绕这两个主要问题来阐述具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教学微视频的录制

教学视频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学微视频录制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课下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它是翻转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为保证学生能在课下主动积极采用视频学习,教师要注重视频的艺术性、重难点的突出性、案例的明晰性、互动交流的策略性、时间的合理性和学生的操控性。避免枯燥单调的讲授,对教学技术和艺术的运用提出了极大挑战。

2、学习支持系统的搭建

由于翻转课堂更注重自主学习以及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交流沟通,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提供一个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多功能学习平台。即平台除了要有互动交流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功能。目前市场上有翼学院和知好乐等教育云平台供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使用。

3、学生的学习评价机制

翻转课堂的目标从以前的结论观和维持观转变为现在的过程观和创新观,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学的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要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的过程评价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学习效果。但过程评价的最终成绩应是教师得分占60%,学生自己和团队的评价占40%,即过程性评价的最终得分是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的综合体。我们能通过知好乐等教育云平台设置相应的功能来实现学习评价机制的设置。

4、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高效、开放、个性、主动,所以课堂教学活动如何组织才能最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中的问答环节、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和讨论,需要教师课下精心的设计准备和认真细致的观察。真正的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需要学校给予基础设施上的极大帮助,如每个班级最好不超过30人;并且教师要在课下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性格,同时教师自身还要具备深厚的专业修养和高尚的教师情操及先进的教学理念。“翻转课堂”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翻转课堂注重过程性培养和个性化教育,它的交互讨论和探究能让学生更高效的掌握知识,更快乐主动的学习,进而养成终身学习,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四、结束语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是在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了极大的改革创新。我国近几年在大力提倡应用型本科教育,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知识内化、拓展能力的培养正好能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相互应。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途径是制定符合应用型高校课程并具有实践指导性的实施方案。文中以经济法课程为例提出的方案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获得了相关人士的认可和学生的好评,但不足之处还需通过多角度、多方式对其分析和完善,为高校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作者:景魏娟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18.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3]钟晓流,宋述強,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5]刘小晶,钟琦,张剑平.翻转课堂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8):105-109.

第二篇:经济法参与式教学研究

摘要:参与式自从在教育领域适用以来,引起了教育学家广泛的重视和讨论。参与式教学由于灵活的教学方法、良好的师生互动、有效的学习效果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肯定。在介绍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经济法课程的具体情况,阐述在经济法课程中参与式教学在反垄断专题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反垄断;运用

一、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性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协作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相比,参与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并将相关信息直接反馈给教师,一方面学生加深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教师根据信息反馈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

(一)参与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与式教学对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来说,是角色的颠覆。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绝对的主角。而在参与式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学生展开。无论从选题还是参与方式设计,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力设计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的活动。由过去的“满堂灌”和“一言堂”变为“交流会”,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学生进行材料整合时,首先要进行一定的资料搜索,学生在这个过程是积极而主动的。而且通过学生的参与,更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对学生来说,还是有所区别的。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扩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提供了平台供学生展现风采、自我超越。

(二)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建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参与式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死水般“静”的状态,注重让课堂“活”起来。通过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视频的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问题的提出,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的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讨论的展开,学生之间求同存异。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学会倾听和妥协。无论是头脑风暴、分组讨论,还是案例分析,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十分浓厚的,课堂氛围有着无限的活力。通过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学会取长补短。

(三)参与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很多人对参与式教学有一定的错误的认知,认为参与式教学减少了教师的授课时间,所以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笔者认为,这是很不客观的说法。恰恰相反,参与式教学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选择适合使用参与式教学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所有的时间都用参与式教学,理论讲授是不可缺失的。教师要精心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来进行参与式教学,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具体的参与式教学方式。这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教师要科学设计参与式教学过程。怎么提出问题,怎么安排案例,这需要参与式教学,是有一个总体目标的,而学生的参与会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教师要警惕学生偏离总体目标。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参与进行评价。学生的热情需要激励,学生的评判也要客观,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每一次完成参与式教学,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次升华。

二、参与式教学在反垄断专题的运用

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我校不断推进教育改革背景下,笔者在一线教学中积极探索经济法教学改革的路径,如改革考核方式,丰富教学方法等。我院的经济法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第三章是本课程的重点,学时安排较多,计划安排6学时。第三章是反垄断法律制度,被称为“经济宪法”。本章主要介绍四种垄断表现形式,及我国的反垄断主管机关和处理程序。笔者以第三章反垄断专题为例,抛砖引玉,介绍参与式教学在反垄断专题的具体运用。

(一)头脑风暴

群体在进行投票决策时,总是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会屈从于权威人士,有从众心理,会支持大多数人的意见。这种群体思维缺少批评意识,影响了决策的质量。头脑风暴原来是指精神病人的思维错乱状态,现在有了新的含义,是指没有限制的自由联想,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思路或观念。使用头脑风暴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决策的质量。在教育领域,头脑风暴作为参与式教学的一种形式,往往由教师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提供的资料的解读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自由的联想和观点的碰撞,拓展思维。笔者在反垄断专题中,设计了一次头脑风暴。笔者给学生准备了一段经过剪裁的10分钟视频,视频是关于“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来源于《经济半小时》。提出问题:“看完该事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联想,学生由环境污染联想到政府作为,有企业责任联想到公用企业的重要性。笔者在整个过程中鼓励学生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哪怕学生的想法比较幼稚或激进,并在学生停顿时加以引导。

(二)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是指教师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个小组,就某一个议题,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的过程。分组讨论是参与式教学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分组讨论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充满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分组讨论可以根据主题的难易程度,灵活安排时间,随机性强。笔者在反垄断专题中,安排了三场分组讨论。第一场议题是“公用企业的垄断是否合理”。第二场议题是“三星等液晶面板垄断案反映了哪些问题”。第三场议题是“如何破除行政性垄断”。这三次讨论教学效果较好,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也都比较欢迎这种教学形式。笔者在分组讨论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思维比较偏激,在第一场议题中,学生基本都认为公用企业的垄断不合理,他们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公用企业的霸权行为,但没有考虑到国家的运营成本、民众对公共服务稳定质量的需求。笔者还发现讨论中,不是所有同学都积极发言,有的同学消极怠工,这对教师掌控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案例分析

哈佛大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后,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在高等教育领域,案例教学法得到了普遍的适用,特别在医学专业、法学专业、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经济法作为一门法学课程,更是离不开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案例分析作为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长期处于教学第一线,在课堂讲授中经常使用案例。笔者根据案例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结合教学内容的设计,按照案件的不同作用,将合适的案例放入相应的教学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章节前,设计开篇的引导案例。比如,学习“第二节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时,介绍“微软垄断案”。在教学过程中解释某一理论时,基于案例教学的重要辅助作用,会经常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比如,通过“苹果手机后盖案”知道“差别对待”。在基本理论讲授完毕后,通过综合案例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通过分析“奇虎360诉腾讯垄断案,检验学生对腾讯市场范围的分析和判断。

作者:连婷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第三篇: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经济法基础课程的信息化也成为教学的发展趋势,并且课程的信息化也可以有效弥补经济法基础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化;经济法基础;教学方式;考试制度

信息化课程教学,是指通过现代教学理念,利用教学中的多媒体、视频和即时聊天工具等技术手段,使教学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最终目的。本文根据经济法基础教学的经验和工作总结,对经济法基础的信息化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一、在传统教学法下经济法基础的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的观念作用下,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经济法基础课程的认知缺乏准确的定位,进而直接导致教学目标的错位。很多教师及学生认为该课程不过是考取相关证书的辅导教材,应试目的和功利思想过于浓重,使得教学的方法和目标停滞不前,和现实社会脱节。由于教学方法的停滞,经济法基础的教学方式依旧以强行灌输知识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和教师缺乏课程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一般,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尽管如此,目前有的高职院校和教师已经开始考虑将信息化教学方法引入经济法基础课堂,但是在具体实施上,依旧是把传统教学内容原原本本地照搬到多媒体或网络教学平台之上,让学生进行浏览和学习。课堂上也只是把多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照本宣科,信息化技术在经济法基础上的优势很难发挥出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信息化教学在经济法基础课堂的实现措施

实现经济法基础的信息化教学,首先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作为一门会计专业课程,经济法基础的教学过程要求符合情境认知理论的特征。不难发现,如果想创设与经济法基础相关的、符合真实社会和生活环境的教学情境,只有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化手段实现。所以,在教学的多个方面都要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创新。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传统的经济法基础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期末考试的顺利通过,这和职业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高职阶段经济法基础的教学应当依照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学生运用经济法相关知识解决具体的案例为教学目标。而达到这样的目标,信息化教学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首先,教师可以根据经济法基础中的实例作为背景和基础,通过计算机进行情境模拟的预设,之后通过计算机的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然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先设置的情境进行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已有的经济法理论知识对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业化的解答。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

实现经济法基础的信息化教学,最关键的步骤就是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革新。首先,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对经济法基础的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和展示更多的真实案例与情境模拟法相结合,增加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案例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感同身受,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需要。其次,教师要运用网络资源收集符合教学内容并且热门、耳熟能详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而非根据教材中陈旧的案例进行反复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声音和动画等信息化方式将案例进行形象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经济法基础和自己零距离的接触。最后,教师还要熟练运用信息化的先进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辅导。诸如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师可以将重难点进行课件的制作、视频或音频的录制,之后进行资源共享或者上传到网盘。对于课后依旧有疑问的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视频或下载的方式进行课外的学习,而且利用多次、反复课程播放的功能,既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机会。

(三)考试制度的改革

在信息化背景下的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作业的布置,并且作业的答疑、辅导和批改也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就考试而言,教师只需按照既定的格式上传试卷即可,题量、分值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定。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试题库的随机抽题杜绝了学生作弊的可能,计算机自动批改和分数的统计也省去了教师阅卷、核分与登记的精力,而且不会因为失误出现登记成绩出错的情况。并且无纸化作业和考试对节约成本、低碳环保、创造节能社会也有很大的贡献。信息化的课程发展给了经济法基础课程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且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教师的创造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化技术,不仅对经济法基础,而且对整个职业教育的教学提升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作者:王亚娜 单位: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珺.教育信息化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以《经济法》教学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4(37).

[2]朱昀.信息化手段下高职《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设计.青年与社会,2014(6).

第四篇:经济法总论教学设计探讨

摘要:在经济法学的授课过程中一直存在总论和分论的“二张皮”问题,但总论的深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分论具体经济法律制度的理解和运用。结合经济法课程的具体情况,介绍经济法总论教学存在难题的基础上,阐述经济法总论的教学设计,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关键词:经济法总论;教学设计;反思

一、经济法总论教学存在的难题

经济法课程作为法学课程的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自我校2002年开办医事法律方向以来,一直作为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事法律方向的专业课。经济法课程授课内容分为总论和分论。总论部分包括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等基础理论。分论部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包括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消法、产品质量法、财政法、税法、银行法和劳动法等在内的经济领域具体法律制度。经济法课程一直是笔者的主讲课程之一,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讲授总论部分时最为困难。

(一)总论内容过于抽象,不易理解

与分论的具体经济法律制度相比,总论内容过于抽象,理论性太强。从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总论内容涉及的都是经济法的基础理论,十分晦涩难懂。而且经济法作为经济和法律的交叉学科,还有大量的经济学名词需要学生理解,如垄断、市场障碍、国家调节、宏观调控等,还有一些学理问题需要理解,如国家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区别,公法和私法的判定标准等,这也为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经济法学说众多,缺乏定论

与其他部门法相比,经济法出现时间较短,人们对现代经济法的研究不过百年。作为一门独立的部门法,经济法的独立地位至今还受到质疑。而且经济法内部缺乏权威的定论,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可谓众说纷纭,流派众多。笔者发现,对于经济法的一些基本理论学者们没有达成一致结论。以基本原则为例,民法学的教材中基本原则几乎一致。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至今没有定论,人大版、北大版、高教版、政法版的经济法学著作都不一致。还有经济法学的调整对象,不同的教材也不太一致,这都让学生难以适从。

(三)学生轻视总论,没有学习热情

由于经济法总论的高度抽象性和较强理论化,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在司法考试中,经济法分值平均占到40分左右,但只涉及经济领域的具体法律制度。由于司法考试不涉及经济法的总论部分,所以学生不重视总论,没有学习热情。对于不统一、不系统、司法考试不涉及的总论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性。虽然笔者在总论教学中反复强调总论的重要性,但学生的学习态度仍然有待提高。

二、经济法总论的教学设计

(一)合理安排时间

经济法课程作为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事法律方向的专业课,安排在第六学期,总学时为54学时。由于学时有限,即便经济法总论部分比较重要,笔者只能讲总论部分进行压缩提炼,突出重点。笔者将经济法律关系单独拿出,列为第二章。第一章即为经济法总论,计划安排4学时。本章分为五节,包括经济的含义、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其中第一节用时最短,主要介绍经济的词源,让学生了解我国古语“经济”的内涵,以及首次“经济法”进行命名是受日本的影响。第二节用时较长,主要介绍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经济法的产生时间和产生原因。第三节用时较短,主要介绍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这部分在讲授中注意扩展,介绍几种流行的学说。第四节用时较长,主要介绍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这部分在讲授中注意与实际相结合,通过一些实例理解经济法的立法宗旨。第五节用时较短,主要介绍经济法与民法、商法、行政法的关系。

(二)丰富教学方法

1.讨论教学法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总论授课,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过于单一,加入讨论教学法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了加强师生互动,笔者在总论部分设计了几个议题。如:在讲授“国家的能动反应”时,首先询问学生“我国哪些行业通过国有产业来替代私有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后,再询问“这些行业发展国有产业是否有必要性,为什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视野。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高等教育的常用教学手段,其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件,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案件的分析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经济法总论理论性过强,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案件的辅助,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经济法基本理论。比如:以“张明宝酒驾”说明法律受制于社会现实,以“猪肉价格的波动”说明市场缺陷自身无法解决,以“农业学大寨”说明国家干预原则。

3.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指将相关联的事务,按照一定的标准加以对比,通过分析其差异性,得以正确认识事务的客观本质。通过比较分析法,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分析同类事务的异同并加深记忆。比如:在介绍“经济法的产生”问题时,要介绍学界的两大争议“经济法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和“经济法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产生”,对比这两大争议的原理并分析阐述理由。在讲授“经济法与民法、商法、行政法的关系”时,从起源、性质、主体、职能和内容五个方面进行对比,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些部门法的差异。

(三)突出重点难点

经济法总论比较复杂,所包含的内容晦涩难懂。由于经济法课程仅有54学时,时间有限,再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总论部分计划安排4学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法基础理论,必须对章节进行合理规划,在讲授中注意突出重点难点。笔者认为总论部分的教学重点包括法与经济的关系、市场缺陷的表现、整体公平原则、经济法与民法、商法的关系,教学难点包括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在讲授重点难点时,注意学生的理解程度,使用视频、讨论等辅助教学。

三、经济法总论的教学反思

笔者对经济法总论的教学内容中进行调整并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基本完成教学计划,学生也能够适应教学设计总体安排,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总体上教学效果良好。但是,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时间有限,笔者在讲授中稍嫌、语速稍快,而且板书书写不够工整,主副板书在分配上不够合理,缺乏计划性,在以后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根据内容预先对板书进行设计。其次,在互动式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不够,以后注意对互动式教学的问题进行斟酌、设计。在讨论中,有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有开小差的情况,说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有待提高。最后,教师应注意多搜集司法实践中真实的案例,应进一步对案例问题进行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

作者:连婷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第五篇: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有关其专业性的实际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实际的教学问题,需要对现有的经济法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包括从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多个方面,来优化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体系,增强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会计类;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

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富强,离不开对人才的需求,而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随着教学工作经验逐年的积累,我们越来越发现在当今社会经济法知识和运用经济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我们学生未来执业的重要性。

一、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无专业针对性,生产线式教学

经济法课程在管理类专业课程里均有设置,对于教材的选取一般都是通用的管理类经济法教材,缺乏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在授课时,无论是会计类专业,还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均采用相同的教材,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甚至一本教案,同一教学案例,显然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对于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授课要求,采用生产线式的教学方式,标准化授课方式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不利于各专业学生实际执业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案例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着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案例选取老旧,甚至在各类专业讲授经济法课程时,均选用同一个通用案例,缺乏各类专业的适用性。我们作为多年从事会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真正体会到在会计类专业进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在很多知识点的讲授中是有别与其他专业的,大多数从事法学的教师一般会采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过多的强调了整个法律体系的理论讲授,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授课效果。

(三)教学评价单一,缺乏公正性

多年来,传统评价机制是以学生课堂表现、平时出勤、作业、期末考试成绩等,来综合评定学生经济法课程的学习效果。而没有公正的考量到学生真实获取经济法的知识量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现今,经过我们多年来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实际讲授,逐渐的进行经验摸索,通过共同的研究与探讨,我们认为对于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讲授经济法课程时,如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对我们的授课效果会有更好影响。

二、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对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实际问题的思考,我们提出几点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想法,期望能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所提升。

(一)注重专业特色,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

作为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的未来执业工作中,结合其工作特点,学生就业是必然要面临的是职业资格的考试,如:会计证考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范围是会计法、结算法、税收法、财政法律制度、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基础》考试范围是法律基础知识总论、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支付结算法、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其他税收法律制度、税收征收管理法。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考试范围是经济法总论、公司法、其他主体法、金融法、合同法、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相关法律。因此,在制定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大纲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侧重职业考核的范围来设置授课的内容,以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会计专业的专业特色就是讲究持证上岗,同时是实施以考代评的行业,所以,学生对于是否能顺利通过经济法的职业考试是非常重视的。因此,通过任课教师在课堂内有所侧重的讲解,再予以课外的协助与辅导,同学们基本都能顺利通过考试,从而大大的提高学生们对未来的执业信心!并且,经济法课程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对于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学习不需要像法学专业学生一样过于深度地探究法理、法条,而且一般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相对法学专业学生,是缺乏法理的系统性,普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通常是死记硬背的较多,针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在经济法的教学中就应更多的侧重学生的实际岗位需要。比如:在支付结算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各种结算方式的法律特征,结合相关法规,来加强学生对支付结算纪律与法律责任、违法处罚等方面的理解。教授学生当发生结算纠纷之后,应通过哪些途径主张自身的权利,并且清楚各种结算方式的具体适用范围及违反规定的违法处置,以便使学生从一开始工作就能做好防范,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

(二)易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会计类专业的专业特色决定了学生对于资金、数字、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更加的敏感,而对于法学的法条理解是有一定的不足的,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能更多的结合实际案例来分析解释具体法条的实质内容,让学生能学透各个知识点,并可运用法条来解决职业考核中的案例,并能真正在实际日后的财务工作中有所帮助!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认为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经济类案例来进行知识点的讲授更容易让学生所接受,而且会计类考试的出题点也较多侧重经济类案例的考核,因此,针对所授学生的特色,尽量将案例的选取贴合学生兴趣以及专业特点,更能让学生所接受,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比如:合同法在会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中是很重要的知识点,我布置学生针对财务会计课上真实企业间传递的会计票据为依据,草拟买卖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再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将同学们草拟的买卖合同与企业真实的买卖合同对比,找出买卖合同的成立要件,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改进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

会计类专业对老师与学生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一份教案、一张试卷来评价一个老师或者一个学生的教与学的好坏,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法律规则,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培养其执业的能力,对于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养成更为重要。经济法课程教学可以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法庭,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经济法案件的全程审理过程,这比课堂上教师单纯的讲解效果更好。对于经济案例的选取,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从事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等方面的社会活动,让学生真实的接触到实际案例,来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这可以和学生日后的执业无缝链接,真实体验法律案件的诉讼及审理、审判程序。同时,这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大的锻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否正确判定案件的性质及案件事实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经济法课程学习效果的做出全面、公正的评价。以上仅是对于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粗线想法,希望对于职业院校的会计类专业的该学科建设能有所裨益,也希望与工作在一线的同行共同探讨,共同进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法律素养的会计人才。

作者:王艳荣 裴玉文 张建辉 董伟伟 李明 单位: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娟;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中的运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2]李运华;经济法模块化教学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5期.

第六篇:经济法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应运而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三十多年来,经济法作为我国部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规制市场交易和经济运行的重要法律部门之一,为中国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经济法律人才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中国法治国家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离不开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但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模式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的法治人才难以适应新时期依法治国的时代需求,经济法学迫切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新时期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走过近代百年的屈辱,经过建国后六十余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踏上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迈入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崭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持。将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建设成法治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需要培养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需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中,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要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引导全体人民知法、守法、信法、用法,必须依赖于法治人才的力量。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成为全社会遵纪守法的模范。[1]而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发展滞后,人才培养机制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积极探索力求创新。

(二)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必须提高法学专业人才素质

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全国高等院校新设法律院系急剧膨胀,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然而高校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现实需要成为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的实践性决定了法学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2]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取决于地方应用型人才的资本积累。[3]然而真正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是有限的。[4]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经济快速发展日益融入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涉及法律职业的应用型经济法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要想使大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为,就必须深入思考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努力提高法学专业人才素质,在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中,让高校大学生坚定法律信仰、夯实法律基础、投身社会实践、激发素质潜能,真正发挥高等法律人才的社会效应。

二、经济法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教学理念重教师轻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味地老师教而学生记,大多高校采取的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且法学属于非师范专业,大多数法学教育者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由学生成为教师的,不仅缺乏课堂教学经验还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如是,“老师就会泛泛而教,学生应付地泛泛而学。”[5]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普及的开放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连。成长于网络快速发展时期的“90后”大学生群体拥有独特的时代特点。[6]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对网络充满好奇,更易于通过网络获取资讯,进行学习和交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很难吸引住学生,努力把学生留在课堂上成为了许多高校辅导员们的首要任务。同时手机上网等便利也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信息的极大丰富和极强的趣味性,使得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和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吸引“拇指族”“低头族”们的注意力,使得传统课堂即使留得住学生的人也难以留得住学生的心。“互联网+”时代来临,许多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利用网络和视频来实施教学,可以更好地吸引“90后”大学生主体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备受学生青睐。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走和现代网络技术结合的新型道路,大学教师需要及时“充电”,充分重视学生的需求。

(二)传统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在许多高校都设立了模拟法庭,但对于经济法学这个具有极强实践性的法学学科而言,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和力度都是远远不够的。经济法学是在一战前后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而产生的,在我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的时间更晚,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进行了大量的经济立法,法学界也开始对经济法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经济法才迎来了第一次蓬勃发展的春天。经济法产生的历史较短,直到今天对经济法概念的认识还是众说纷纭,很难像民法一样达成共识,由此决定了经济法学的一大特点就是版本众多、观点各异。再加上经济法学涉及到市场主体法、市场运行法、宏观调控法、社会分配法等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体系庞杂、难以掌握。因此,在传统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中,对经济法基本理论的讲解一直是经济法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经济法学的最根本特征就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稳健运行离不开经济法的保驾护航,像经济法的核心内容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税法、银行法等更是和现实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和现实生活的脱钩、不接地气使得无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经济法的精髓,加重了经济法的学习负担。只有深入生活,到实践中去,才能使学生真正认知经济法、学懂经济法、用好经济法,只有认得清、学得懂、用得上,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热情,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

(三)传统教学方法重传授轻启发

和主要以应试为主的中学封闭式教育不同,大学教育是开放式的,法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任务。经济法和社会经济政策、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内容易变、适时性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为例,自1980年通过以来,至今已进行了六次修正,另外诸多法律也都与时俱进地进行了修改。因此,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经济法的法学理论以及法律条文的现行规定,只能使学生学习停留在表面且易于过时,不足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使得许多学生一改传统记课堂笔记的学习方法,改为下载教师课件或拍照等方式,也降低了其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学好经济法,首先在于老师教,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就在于学生学,通过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教师应更多地去思索如何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法治时代背景下,在大学课堂学习中,形成对法律的信仰、树立法治意识;做到知法、懂法、用法,主动用法律的思维解决社会问题,让法治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三、经济法现代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在教学理念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当前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应该一改传统课堂教学老师满堂灌的封闭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法的主动性。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强化“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法律职业实践经验)队伍建设。[7]目前,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比较稀缺,要实现应用型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一个是走出去,通过学术交流研讨、在职培训深造、一线岗位实践等方式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一个是请进来,学校要和公检法司相结合,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执业者加入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将他们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其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将现代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融入到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的专业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校外的教学竞赛、加强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等手段,投资金、想办法、促实效,切实提高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要让教师的教学水平跟得上时展的步伐,适应网络时代的客观需要,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既能留住学生的人又能留住学生的心。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这就对信息时代做好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好老师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二)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

经济法是我国部门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学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之一。经济法体系庞杂,具体制度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与实践结合紧密、法条变化频繁、知识更新迅速,是有异于传统法的现代法。在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应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诸如处理各类诉讼及非讼事务的能力,独立书写和清晰表达的能力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做到教材的与时俱进。立法总是滞后于现实,教材又总是滞后于立法,经济法更为明显。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选用最新版本的教材,而且要选择原理与实务内容兼备的教材,以教材为依托、以法条为抓手,把最新最实用的经济法原理与实务传授给学生。其次要做到对实践教学的充分重视。通过人民法庭观摩、真实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演练、实习基地实操等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操作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和考核比重,让学法的学生能看到法、听到法、用到法。只有亲身聆听过法庭的唇枪舌战,亲身体会过法庭的庄严肃穆,亲身感受过法律的无上尊严,才能从内心真正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这些单靠课堂理论教学绝对是无法做到的。

(三)积极探索多样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特点。要想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效果,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表达能力及教学技巧,必须使教学内容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教学语言言简意赅、引人入胜;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运用自如。教学内容要不断地充实完善,要站在时代和理论发展的最前沿,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深入浅出、难易适当,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融会贯通。教学语言需不断凝练,避免拖沓冗长、不着边际,要注重趣味性与科学性的融合,语言尽量优美、耐听,声调尽量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之分,将学生逐步引入高潮。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在网络时代大学教育中尤显重要,特色化的教学方法更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像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就极具特色,效果颇佳。在我国应用型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下,经济法的教学可借鉴国内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要特别注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教师应将经典教学案例、法院审判判例以及司法考试、自学考试真题案例等有效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模拟审判、课堂辩论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受启发。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多进行思索和探讨,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逐步形成法治思维,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真正有用的应用型法治人才。

作者:沙艳蕾 单位:菏泽学院法律系

参考文献:

[1]沙艳蕾.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思考[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2):114-117.

[2]范水兰.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目标下经济法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法制与社会,2014(2):221-222.

[3]王崇杰.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2):43-44.

[4]邓建鹏.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实践能力及实现途径[J].当代法学,2012(6):151-157.

[5]巩丽霞,胡文慧.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兼谈法科生就业率[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67-72.

[6]邹统钎,黄琳琳.网络时代“90后”特点及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谈起[J].中国大学教学,2014(1):38-41.

[7]唐自政.从“知识导向”到“实践导向”———应用型本科高校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11(2):67-69.

第七篇: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素质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教学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相关教育教学人员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1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特征分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本特征建立相应的教学结构,并且优化教学策略,但是整体教学模式的建构都必须以课程本身为依托,建立对应教学目标的教学计划,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分析高校经济法课程的实际特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在实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懂经济、懂管理,并且对整体经济法律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人才,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保证实际教学过程是完全贴合实际教学目标的。另外,教师要对经济法课程以及法学内的经济项目进行课程的联系和知识的互动,建立经济行为的知识网络,保证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连接,并且对整体教学内容的衔接性进行及时的教学纠偏,从而保证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有效的学习互动。法学内的经济行为教学和实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之间还是有其自身特点的,教师要集中研究其教学实质,并且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1.1专业设置广泛

在教学内容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建立有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保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教学关注,主要是由于实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专业内容的设置比较广泛。经济法教学在本科教学中,会涉及很多的专业,其中包括会计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都开设了经济法的实际课程,但是各个不同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并不同,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关注和重视,在建立有效的教学项目和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有效分析相应的教学实质。另外,教学项目中经济类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比较广泛的,不仅涉及经济法中的相应理论,也对比较常见的法律类型进行了有效的讲解和实例分析,旨在更好的帮助学生对经济法建立系统化的认知,从而确保相应知识的内化能力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实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经济法的讲解和剖析,其理论深度的要求并不深,但是较之法学专业中的经济法项目存在很大的不同。

1.2教学目标独立

教学目标是指导整体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走向的基本,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握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行为,并且针对教学目标建立具有实效性的评价和考核体系,从而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建立贴合于市场和社会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保证整体教学结构和教学项目符合实际需求,集中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保证经济、管理工作都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集中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

2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2.1学生的课程认知结构缺失

任何教学课程的建立都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没有建立足够的认知,相应的重视度也不够,就导致学生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项目,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高校教学人员要从多方面进行了解和剖析。一方面,从客观层面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缺失,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自身条件。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对于经济法没有建立相应的概念,了解的也只是高中政治中简单的经济类词汇和事件,没有对法学建立基本的理论概念,相应的理学背景也比较缺失,就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能对相应的知识建立有效的知识网络,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对于基本的教学认知也就逐渐丧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了学习的恶性循环,本身没有学习基础,就导致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非常困难,逐渐兴趣丧失,由于兴趣丧失就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学习,整体教学结构不能得到有效的践行,直接影响了整体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从主观认知方面分析,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本身对经济法就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将经济法作为需要考试的一门科目,没有对经济法的内容建立主动学习意识,就会导致整体教学结构出现问题。缺少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就会导致学生整体知识学习效率下降,甚至会发生应付考试的现象。

2.2教师的教学内容专业缺失

在课程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建立有效的教学行为,就要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能被有效的调动,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行为。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经济法的是从不同侧面分析经济法的各个项目,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的项目就有所缺失。例如,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集中针对市场规划以及市场项目分析上,主要是利用经济法更好的规范市场行为,并且对经济法中相应的约束条款和项目进行有效的分类和汇总,另外,教师还要针对经济交易行为中合同的签订过程进行教学指导,甚至会涉及合同法和广告法等项目,若是教师没有建立有效的知识迁移机制,就会导致学生的整体知识框架建立的特别模糊,整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在实际教学项目中,教师要依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建立对应的教学项目,但是教师却忽略了学生对于经济法的不同需求,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欲望得不到满足,只是一味的接受教师的讲授,也会导致整体学习效果的下降。

2.3教师的教学方法缺失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在教学项目中只是依据课本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对相应的实践知识进行有效的践行,就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只是片面的了解经济法中的理论知识,却缺少相应的实践能力。另外,在传统的教学课堂内,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没有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甚至会发生满堂灌的问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就会导致整体学习行为出现偏差。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在实际教学课堂内虽然已经开始运用实例分析法以及实践教学法,但是整体项目的实效性却不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只是流于表面。学生对相应的经济知识还是停留在知识框架上,就导致整体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的降低,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激发自身的自主学习机制,没有良性互动的课堂,导致整体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缺乏实际意义。

3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优化路径分析

3.1优化引导方式,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学习行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对应的教学模式,保证相应的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对整体知识结构有更好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最优化的教学引导方式,进一步促进教师和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互动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行为。教师要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学生在了解相应知识体系和法律知识的同时,对相应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具备实际解决经济分析行为的能力。教师在实际课堂中要想实现以上目标,不仅需要建立有效的知识教授机制,也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平时对学习理论和实际学习方式进行反复练习和思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真正实现自我能力的优化。第一,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保证课程讲解和学生练习的并重式发展。教师要将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自主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在实际交流过程中积极的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在相应的知识理念中建构进一步的内化模型,教师要保证利用相应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积极的投入学习环境中,建立高效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化框架。第二,教师要将实践课程融合在理论知识内,促进学生在实际练习中能对自身的学习行为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要促进学生积极的运行相应的学习框架,保证整体学习行为能得到有效的分析和落实。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对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集中的汇总,教师要集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将知识框架的建立和知识实践项目作为整体教学项目的重点,在提升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构建更加优化的学习框架,促进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第三,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对应难度的实践教学,并且教师要积极的利用差异教学措施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真正建立贴合于学生的实践教学措施,保证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优化。

3.2优化融合措施,促进教师教学设置合理化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材,促进整体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优化建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建立对应的教学措施,集中考虑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质,积极拓宽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框架的贴合模型。并且,教师要根据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基本情况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框架,集中确立相应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框架、教学措施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等。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本身涉及的内容特别多,教师只有保证整体教学内容的丰富,才能建立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构之间的紧密贴合,教师要利用相应的教学措施进行实用化知识的讲授和落实,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3.3优化教学路径,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的措施和方法,教师要利用优化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和教师建立有效的教学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保证学生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项目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建立有效的学习问题,有效的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建立有效的思考模式,并且进一步扩充学生对整体知识的认知,教师可以利用相应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练习,促进学生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中进行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保证合理化的安排内容,形成递进式的阶梯化教学,保证每堂课的课堂容量都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也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相应的思考时间,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得到有效的践行。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利用讨论法对相应的经济学观点进行集中的分析和讨论,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相应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有效地建立课程进度和课程内容之间的互动关系。除此之外,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运用有效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将相应的教学内容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保证相应的专业特点能在实际案例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教师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资源的自主收集能力,鼓励学生建立相应的交流平台,在平台内进行案例的推送,并且引导学生对相应的内容建立有效的项目观点,通过讨论进一步内化相应的经济知识。教师要在平台内对学生的观点给予必要的专业化指导,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有效的互动关系,真正提升师生之间的交流效果。

4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进一步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

作者:于立华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辉.“经济法律通论”课程建设新思维[C]//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论坛论文集,2013:106-112.

[2]田艳敏.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浅探[J].教育与职业,2013,30(9):141-143.

[3]梁静.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问题探析———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26(5):93-94.

[4]伍小美.高职“经济法”课程“2-3-4”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7):137-138.

[5]杨海涛.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4,29(1):38-42.

[6]李皎,李宏,朱媛媛,等.高等农业院校《经济法》课程实习实践教学改革初探———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消费导刊,2016,35(4):372-373.

[7]孙琳.应用型人才培养之独立学院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浅探[J].时代教育,2015,24(3):211.

[8]左剑君,王海焦.论经济法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经济师,2014,23(2):227-228.

[9]喻靖文.浅论《经济法》课程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0(19):14-15.

[10]杨月锋,李正红,徐学荣,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课堂案例教学效果评价———以经济法课程为例[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16(3):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