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础教学事例分析应用
时间:2022-04-22 09:51:00
导语:经济法基础教学事例分析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法基础》是一门法理性复杂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对于广大中职生来讲,学好并非易事。运用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不仅可以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生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提高法律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根据内容选择案例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授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典型性经的济法案例。所谓典型性,是指该案例不仅能在授课中诠释经济法律规范的实质内涵,而且要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案例完全浸渍在经济法律规范之中。所谓选择,是指所选案例要适合授课对象,即以学生为主体对象,具有启发性,生动形象,并且较为通俗易懂地消化在学习之中。教师能否正确选择案例,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基础。选择案例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对象,现实性要强,要有代表性。例如,在讲授企业法律制度中的个人独资企业法时,大部分中职学生对企业认识甚微,更不用说了解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制度。为此,笔者选择了当前中职毕业生就业渠道多样化、国家政策扶持化、选择创业广泛化作为案例的切入口,以学校一名毕业学生创办一家电脑维修店为例,在创办电脑维修店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作为案例题材,进行授课。这样选择现身说法的做法,使案例更具有吸引力,拉近了他们生活与案例之间的距离,大家很快被引入其中。
二、联系实际认识问题
在学习中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找出经济法律规范与案例之间相关联的对应点。这些对应点,就是学习环节中所要认识的问题;对问题认识不到位,就不能发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发生的事与我国的法律规范并非相符合,而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知怎样从案例和法律规范两者之间找出其相关联的对应点,不能一下子抓住关键问题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点化学生对书本理论和案例进行加深认识,分条细化、逐一对应,从而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炼问题。例如,在讲授商标法中,从学生们衣着穿戴中的商标入手,一点一步地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结合我国商标法规定,把发现存在的问题一一对应罗列,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较轻松地掌握商标的定义、分类、作用、注册商标、商标专用权、商标使用管理等相关法律知识。
三、逻辑推理分析问题
通过学习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接下来就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分析问题。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成为分析辩理的主角。在分析问题中,教师要以案例和相关法律规范为主题,不可偏离跑题。要聆听各方的主张和观点,使学生在分析问题中充分解剖、阐述自己的观点,让他们的逻辑思维空间得以充分展现,防止主观片面性。例如,在讲授合同法对合同履行规则的解析中,就我国目前汽油供应紧张,价格不断上涨,供应方和销售方在合同期限内如何执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以及如何履行合同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又如,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如果国家对汽油价格调整时,双方怎样计价;供应方逾期交付汽油,遇价格上涨时怎样计价,价格下降时又怎样计价等,这些合同价格履行规则问题,都要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设定甲同学为供应方,乙同学为销售方,双方进行激烈辩论,通过辩论分析,从而认识正确履行合同和违约履行合同两种不同做法,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
四、总结判断解决问题
经济法律规范的最终落脚点是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挥法律应有的职能。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就要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案例中的经济行为。教师应及时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总结,对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从法官的角度去审视整个案例过程,并结合运用法律规范对案件进行判断,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根有据地使问题得以解决。例如,在学习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中,学生们都可以作为消费者,从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出发,列举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中自身权益受到的不法侵害。例如购买了假冒名牌商标的衣服,购买了质量不合格的手机,电信不合理多收费,购买水果缺斤少两等。然后,针对提出的这些问题,许多学生根据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提出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理由。通过维权,使同学们清醒认识到解决问题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处理纠纷。
- 上一篇:谈论循环经济法
- 下一篇:政府干预视野下经济法功能定位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