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维护和经济法责任模式改革

时间:2022-02-25 09:30:00

导语:公益维护和经济法责任模式改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益维护和经济法责任模式改革

法律责任是法律保护的屏障。“无救济,则无权利”,而无责任,亦无救济。经济法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20多年,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重要的法律部门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我们仍受困于这么一个简单而另人疑惑的问题:违反经济法要承担什么责任?因而,经济法责任理论成为了经济法学者研究的热点、焦点也是难点问题。经济法具有自己独立的法律责任形态吗?经济法学界对此众说纷纭。张守文教授称之为经济法“责任的客观性”问题,指出,经济法上的“责任的客观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在承认一般法理且认同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的前提下,可以肯定地推论出在经济法领域,法律责任是客观存在的;其二,也是最有分歧的,是经济法上的法律责任是否有自己独立的责任形态(或称责任形式)问题。[1]近年来,在经济法理论研究中,经济法责任的独特性问题已经成为了经济法责任理论研究中的“瓶颈”。鉴于此,笔者试图从现实生活中去发掘和提炼经济法的责任形式,进而论证经济法责任是客观存在的。

一、出发点: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公共利益

现象一: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虚假广告现象。假设某药品生产企业虚假广告数年(或较长时间)。其承担的法律责任通常有如下情形:(1)对该消费者承担民事责任;(2)责令停止、罚款、没收广告费用等;(3)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们意识到,个别消费者通过投诉或起诉维护了自己的权益,广告主也得到了惩罚,然而,问题仅此而已吗?经验告诉我们,“对已经发生的欺诈性广告,具有较强的社会记忆和广泛的扩散、传播功能,会长期遗留在公众心目之中”,[2]这意味着:即使行政机关对虚假广告者采取罚款,没收广告费等行政处罚措施,尽管特定的消费者可能得到了赔偿并有可能向其亲友宣传该广告为虚假广告而拒绝再次购买其产品,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社会上众多不特定的公众并不知悉该广告为虚假广告的事实,因而,“更多的消费者因不知情会陷于蒙骗中而永远不了解事物的真相,具有继续上当的可能”,[3]这必然使得社会不特定的公众的利益仍处于一种潜在的威胁之中,此为其一;其二,正是由于不知情的消费者仍有可能购买虚假广告者的产品,从竞争者角度观察,该虚假广告仍在继续侵害自己的正当竞争利益,所以,更为严重的结果是,如果这种虚假广告的潜在影响不能消除,出于竞争的需要,竞争者将很可能作出相同的决策:进行虚假广告,正所谓“劣币驱逐良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如此繁杂的虚假广告。我们的交易秩序势必陷入一种极其混乱的状态,从而,一方面,消费者会轻易做出购买决策吗?“市场启动的原动力是消费者的购买力”,[4]我们怎么来维护原动力?另一方面,在充斥虚假信息的市场中,消费者的每一个消费决策都必须收集大量信息,进行多方反复比较,经过深思熟虑才可能做出,无疑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造成消费者福利的损失,甚至导致市场的萎缩。综上所述,经过一般法律程序(即前述法律责任的承担)处理后的虚假广告仍危害着广大不特定的消费者的福利,威胁着竞争者的利益,破坏着市场交易的秩序,这些相关者的利益本质上都属于一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处于威胁之中。

现象二:生活中缺陷产品大量流入市场的现实。“缺陷产品”是指由于企业在产品设计上的失误或在生产线某环节出现错误,导致大批量危及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的产品出现,而且这些产品已流入市场。依目前法律规定,缺陷产品生产者可能承担退款、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责任以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另人遗憾的是,这些承担责任的方式却透露出了它的无奈:怎样消除已经流入市场的缺陷产品可能对不特定的消费者及其他社会大众造成的损害?“为加强对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事项的管理,消除缺陷汽车产品对使用者及公众人身、财产安全造成的危险,维护公共安全、公众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然而,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第一,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难道只有汽车产品才可能存在严重的缺陷?第二,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和制订缺陷产品管理和召回制度,但这并不是有效之举,因为,在任何商品都可能是缺陷产品的情况下,我们难道要对任何一种商品都制定一部召回缺陷产品法律吗?那么,缺陷产品对社会公共利益(不特定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利益)的危害如何消除?

二、社会公共利益之维护———法律责任形式的创新

我们不得不思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途径。我们能让所有虚假广告的企业关闭吗?我们能取缔所有生产过缺陷产品的企业吗?

本文认为,一个有效途径是创新法律责任形式制度。创新之一:更正广告。针对虚假广告的潜在的不利影响,“有效方法是采取纠正令或者更正广告,通过正面公开消除广告残留的影响,还原信息应处的状态。”[5]通常做法是,在媒体更正广告,承认以前的信息为虚假,并提供真实信息。即将更正广告作为虚假广告已经在何种媒体的时间长度而定,消除误导所带来的公众处于虚假信息状态的不利后果,缓解企业与消费者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态,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交易,并真正促进消费者福利。值得说明的是,这并不是笔者的空想,除了美国成功的实践外,我国《广告法》第37条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主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消除影响,但实际执法中采用最多的是行政罚款,而责令广告主公开消除影响的方式很少采用,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创新之二:召回缺陷产品。这是有效消除缺陷产品对社会的潜在威胁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法律责任形式,具体做法是:由企业在大众媒体公布其缺陷产品的名称、型号、生产日期等(或由法院公布,企业承担相关费用),消费者可以到指定的渠道进行免费更换。如企业不执行,可由法院强制执行。

综上所述,通过法律责任形式的创新,可以有效消除公共利益的不利益状态。

三、经济法责任的厘定

关于经济法责任的定义,学界观点甚异。本文将法律责任定义为: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义务而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表现为其应履行的第二性义务。

对此定义可做如下分析:

(一)承担经济法责任的主体为经济法主体。经济法主体即经济法所规定的承担经济法义务的组织与个人,依其地位可分为调制主体和调制受体。现实中,法律主体往往参与多种法律关系,判断其是否经济法主体的标准为是否负有经济法义务。

(二)承担经济法义务的前提是违反经济法义务。经济法义务即指经济法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对法律主体应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法律确认,是主体对社会公众(公共利益者)所负的一种义务。因而也可以理解为承担经济法责任的原因在于侵犯了社会公共利益,而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生活中不特定多数人所享有的法律利益,或者尽管该多数人可能是可以特定的,但特定的成本过于高昂而不可行。它与国家利益有什么区别呢?笔者认为,广义上的国家利益包括国家阶级统治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狭义的国家利益仅指国家阶级统治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区分仅具有相对意义,它仅仅表明,这三者可能在某些情形下存在冲突,而非必然冲突。

(三)经济法责任的根本特征———直接的社会公益

1.经济法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经济法责任的社会公益性。“经济法以社会为本位,社会公共利益是经济法的立足点和追求的目标。”[6]我们知道,经济法产生的深刻的经济根源是“市场失灵”的凸显。“市场失灵”表明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导致社会公共福利的损失,政府可以而且应当介入经济运行协调经济活动。但“政府失灵”的现实又使我们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政府,政府权力既然可能医治“市场失灵”,而权力的滥用又倾向于加重“病情”,破坏市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担负着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双重任务的经济法,使命只有一个: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违法主体承担的经济法责任,是为了恢复社会公共利益,消除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不利状态。

2.经济法责任的社会公益性具有直接性。就经济法的保护功能而言,经济法责任的追究在于直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也即通过追究违法主体的经济法责任使不特定的社会主体受益。而在其他法律部门中,通过追究违法者的责任直接维护特定权利人的权益或对违法主体进行惩罚时,法的教育、评价作用得到了实现,间接给社会带来了福利。

四、经济法责任的客观存在

笔者认为,经济法责任独立于传统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大法律责任形式而与之相并列,此即经济法任的客观性。经济法责任与传统三大法律责任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直接的社会公益性,承担经济法责任的根本目的直接恢复被损害的社会公共利益或消除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潜在威胁。经济法具有自己独特的责任形式,前述更正广告、召回缺陷产品的法律责任形式即属于经济法的责任形式。沿着经济法责任的社会公益性特征的思路,我们将会发掘和提炼更多的经济法责任形式,我们的社会公共利益也将得到更有利的维护,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也一定会被人们所接受,进一步被立法所接受。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

1.怎么解释同一个违法行为承担了多种性质的责任?

我们认为,原因在于一个违法行为可能同时侵犯多种不同性质的利益,如在刑法上的典型是,某人故意重伤受害人,则既侵犯了受害人的个人利益,同时也严重威胁了社会秩序、统治秩序从而侵犯了国家利益,故在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之外,受害人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承担民事责任。

2.经济法责任如何落到实处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关键是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赋予社会公众的任何个人以诉权,维护作为公共产品的社会公共利益,或允许自然人(或组织)在提起普通民事诉讼以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附带提起公益诉讼,以启动公益诉讼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