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经济法学下合同法中效益性
时间:2022-12-27 04:36:00
导语:小议经济法学下合同法中效益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用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合同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罗纳德·H·科斯、理查德·A·波斯纳、G·卡拉布雷西等为主的一批学者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法律经济学的体系,简称法经济学,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在法律规范上体现了一定范围内的成本—收益分析下的效用最大化思想,这种法律规范,在司法实践中能更好地节约国家、当事人的法律保护成本。因此,近年来成为颇受法学家、经济学家重视的一个学科。
1合同产生的经济学原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合同关系泛指当事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具有一定利益交换内容的关系,要比法学领域的合同含义广泛得多。不仅如此,合同的产生还具有其明显的经济学上的原因。
假设在一个无国家、无政权的理想社会里,有一个30人的群体,人们自耕自食,每人每年的粮食收益为100kg,仅够生存。如果有一个人为了自己活得更好,放弃辛苦的劳作,去偷其他每个人的粮食10kg,那么他就有粮食290kg,而其他人就会相应挨饿。这样就会产生两个合同:
合同一:人们集体寻找一个身强体健的人,与其协商,由其将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精力用来制造一个棒子,专门巡逻,保护众人的收获。作为回报,大家每人给其粮食0.5kg,那么这个巡逻的人就会有粮食145kg,比其自己生产要好一些。
合同二:如果人们知道谁是偷窃者,那么可以和偷窃者谈判,每人给其粮食0.5kg,作为对价,使其放弃偷窃行为。
上述两个合同的主要作用之一,都在于这个群体中的人们可以通过契约,使自己原来丢失粮食10kg,变为仅支付粮食0.5kg,从而减少支付,增加相对收益。
很显然,上述两个合同具有明显的区别,合同一比合同二更稳定。合同二中的小偷因合同所得到的少于自己偷窃所得的,因此,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他可以以自己再次行窃为谈判筹码,而实现增加收益的目的;此外,他还可以随时不履行已经达成的契约;而且这一合同还诱使群体中的其他人进行偷窃仿效,从而造成整个群体收益下降和社会的不稳定。合同一由于双方都得到了比合同前更大的收益(对于众人减少损失,也是一种收益),因此,在无法律的情况下,这个合同可以依靠人们之间的诚实信用及利益诱惑来履行。可见,合同本身是有利于合同当事人实现自己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若不是遵守所达成的诺言,就无法实现当事人的合同收益,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为了保证诺言的执行,合同必须具有强制力。今天,当立法为人们提供经济交往的权利的时候,加大司法力度,是维护法律尊严,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
2合同法的经济功能
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为了提高交换效率,合同法需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功能:
2.1从不合作到合作
作为合作的一种主要体现方式—自愿交易是社会所期望的,但是自愿交易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启动。这里以委托—关系来说明合作往往是难以启动的。假设,甲面临是否要向乙投资的选择。如果投资1个单位,甲乙双方都将获得0.5个单位的新生收益,不投资双方没有收益也没有损失;但是如果乙在甲投资后侵吞甲的投资,那么乙将获得1个单位的收益,而甲损失1个单位的投资。甲乙双方的收益见图1。
对甲来说,其投资面临两种结果,一是合作,得到0.5个单位的收益;二是被侵吞,损失1个单位。而此时乙必然选择侵吞,因为对乙来说侵吞的收益大于合作。当甲意识到其投资将被乙侵吞时,甲将会选择不进行投资,合作无法达成。
合同法的引入能够改变上述合作无法启动的局面,因为合同法规定当乙侵吞甲投资时,乙负有归还投资并进行赔偿的责任。假设乙侵吞投资,不仅要退回甲一个单位的投资,还要支付0.5个单位的赔偿。此时甲乙之间的得益(见图2)。
此时,对甲来说,投资都将得到0.5个单位的回报,不管乙选择合作还是侵吞,因此甲选择投资。对乙来说,侵吞将损失0.5个单位,而合作将获得0.5个单位,因此乙将选择合作,结果是,甲投资、乙合作。由此,合同法的引入将不合作转变成为合作,合作顺利启动。推动当事人由不合作转为合作是合同法的第一功能。
基于合同法,甲实际上获得了一个稳定的、可以期待的预期,即投资合同将按照签订的内容得到履行。在这个预期的指引下,甲进行投资,由此形成了社会财富创造的原初支持动力。乙则在合同法的约束和威慑下,理性选择合作,按照合同要求实现投资收益,而不是侵吞。
2.2最优信任投资
合同形成后给予当事人的是一种关于未来的预期。基于这种预期,为提高从合同履行中得到的收益水平,当事人会在合同履行完毕前进行相应的投资。如乙预期到甲按时交付电脑,因此提前购买了有关程序软件,准备一拿到电脑就进行编程、计算。由于当事人的投资是基于对对方履约的信任而进行的,这些投资被称为信任投资。但由于信任投资是在合同履行前进行的,而合同的履行此时实际上还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一旦对方违约,信任投资将成为沉没成本、无效投资。这样,当事人就面临一个权衡:一是提前投资提高履约的价值,二是不进行投资防止投资无效。利用一定的机制安排促进当事人进行最优的信任投资,是合同法的另一功能。
3效率违约
基于当事人自愿意思一致表示的合同在成立时具有互利双方的性质和提高资源配制效率的作用,但是在合同签订后履行完毕前,可能出现各种意外事件,从而使合同追求的互利和效率交换结果难以实现。因此,解除合同进而违约就成为社会的效率选择。
效率违约是指当履行合同的社会成本超过履行合同产生的社会收益时当事人的违约选择。如甲乙双方签订一个房屋建筑合同,乙为甲建造一个用于居住的房屋。令V代表房屋对甲的价值,C代表乙建造房屋的成本,P是合同中约定的甲付给乙的报酬。那么在合同签订后,如果建筑材料等价格上涨,导致C>V,乙的违约就是效率违约。
证明:进一步假设,甲在乙合同完全履行前投入R,用以提高合同履行对其的价值。比如,购买合适的家具、家电,约亲友一起来庆祝房屋建成等。这些投资是建立在对乙能够按时将房屋建造起来的信任基础上,为信任投资(RelianceInvestment)。信任投资虽然在合同按期、按质履行的基础上能够提高合同履行对甲方的价值,但是在合同没有履行时将导致甲方投资的损失。比如家具和家电是定做的,难以用于其他类型的房屋中。再比如对亲友的邀请已经发出,亲友到来却因为房屋没有建好而无处居住。信任投资面临沉没的危险。再令D代表当乙方违约时法院决定的给予甲方的金钱赔偿。
那么,甲乙双方的收益见表1。效率违约是指合同的社会履行成本超过社会收益时的违约,那么从表中表现出来就是,履约的联合收益小于违约的联合收益,即:V—R—C<—R,整理既有C>V证毕。
4结语
用法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合同法中的问题,是一种全新的视野,可以更好地发现其效益性,使合同双方的效益最大化,在提倡低碳经济的今天,用法经济学的思维来分析解决合同法中的问题,无疑是进步和顺应时代的。
- 上一篇:大学生教师岗位实践总结
- 下一篇:指控装备执行效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