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纯经济损失根本问题

时间:2022-11-17 05:19:00

导语:解析纯经济损失根本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解析纯经济损失根本问题

一、纯经济损失概述

(一)纯经济损失的概念

“纯经济损失”是英美法上一个常见的概念。《瑞典赔偿法》第2条直接规定:“根据本法,纯经济损失是一种在任何方面与人身伤害和财产伤害都没有关联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其他国家仅在学说著作判例中有所提及。王泽鉴教授认为,“所谓纯经济损失,系指被害人直接遭受财产上不利益,而非因人身或者物被侵害而发生。”李昊博士认为,“纯经济上损失是被害人所直接遭受的经济上的不利益或金钱上的损失,它并非是因被害人的人身或者有形财产遭受损害而间接引起的①。

(二)纯经济损失的特点

学界对纯经济损失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纯经济损失具有无形性、可以用金钱衡量、不确定性三个特征;也有学者认为,它具有直接性和抽象性。笔者认为,对纯经济损失的特点存在不同意见主要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或是从加害人角度而言,或是从受害人角度出发。因此从确定的角度出发,纯经济损失特点应如下:(1)独立性。所谓独立性是指纯经济损失是“一种在任何方面与人身和财产损害都没有关联的经济损失②”。该界定以受害人为出发点。(2)抽象性。从受害人角度而言,纯经济损失是其遭受他人的加害行为受到的财产上的不利益,这种不利益表现为现有财富的减少或者是该增加而未增加,因此具有抽象性。(3)金钱性。即这种损失的直接表现是一种财产上的不利益,具有金钱可衡量性,精神损失不在此列。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纯经济损失是指受害人直接遭受的财产上的不利益,是与受害人的人身和财产损害没有任何关联的一种纯金钱性利益损失。

二、纯经济损失的赔偿问题

(一)纯经济损失的赔偿规则——以赔偿为例外,不予赔偿为原则

纯经济损失大量存在于合同责任中,如违约责任中所涉及的所得利益损失、缔约过失责任中的信赖利益损失等。对纯经济损失不予赔偿的理由除了损失的不确定性外,最为普遍接受的是“防洪闸”理论,即对纯经济损失进行赔偿会导致无休止的诉讼,从而使得司法成本大幅提高。第二是为了维护人们基本的行动自由。如耶林所说,如果法律要求所有因为过失提供了错误信息、建议的人赔偿损失,这固然可以阻却一些此类不当行为,但是,原本打算提供信息、建议的人,就可能因为担心承担责任而保持缄默③。因此法律应当赋予人们在一定范围内损害他人的自由。

(二)纯经济损失的保护模式

基于上述理由,纯经济损失赔偿常常不为人认可。但随着现实中类似案件的增多及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纵观世界范围内对纯经济损失赔偿的立场,我们可以发现对纯经济损失的赔偿主要包括二种模式:

1.大陆法的保护模式

法国民法典对侵权行为在规范模式上采取的是概括规定的立法技术,其1382条和1383条采用了概括性条款,所保护的客体不区分权利和利益。任何人均享有法定的损害赔偿权利,只要损害是由他人的过错造成的,或有对危险物的保护中存在的过错造成的④。而德国民法典采取的是限制性保护模式,其第823条第1款、第2款和第826条通过列举模式规定了三种侵权类型:“对权利的侵犯”、“违反保护性规定”、“违反善良风俗”。即德国侵权行为法并未关注纯经济利益,而是随着判例法的发展来对这类行为进行规制。

2.英美法的保护模式

英美法中,纯经济损失一般得不到救济,除非此种经济损失构成对人身或财产损害的附带损失。随着时代的发展,英国判例法明确规定对故意引起的纯经济损失给与救济,对于过失引起的纯经济损失则不置可否。“在美国法中,纯经济损失是侵权行为法上的问题。对故意侵害纯经济上利益的行为,例如欺诈、胁迫等,均可由侵权行为法加以规制。但对于过失导致的纯经济损失,却不允许获得赔偿。”

三、我国法律对纯经济损失问题的规定及完善建议

(一)现行法律对纯经济损失问题的规定

《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了民事责任归责原则,其中有“公民、法人由于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条款因对保护客体规定模糊不确定而受到广泛批评。对于纯经济损失赔偿的具体规定还集中在不实陈述案型和遗嘱案型。如《证券法》第173条规定了证券服务机构因为过错所作不实陈述给投资者造成纯经济损失需要要承担责任。2009年12月26日《侵权责任法》正式出台,明确了除人身权和财产权之外,其他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也受法律保护。由此,《民法通则》关于客体保护的症结也因此举而得以解开。

(二)对现行法律规定的进一步完善

我国纯经济损失的救济模式形式上类似于法国概括式的模式,但可以发现其实质恰恰与德国的限制型模式相类似。《侵权责任法》提供了将纯经济损失问题纳入法律规制范围的依据,却并未对纯经济损失的赔偿问题作细致化的规定。因此有必要对可赔偿纯经济损失的构成要件做专门条款的限制。除此之外,有必要对某些纯经济损失进行类型化并予以特殊的规定,例如实践中经常出现的不实陈述案,电缆案,公共设施案等。具体可以借鉴英美判例法的形式,通过最高院出台司法解释加以法律化、确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