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透析

时间:2022-04-06 03:23:00

导语: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透析

关键词:信用;社会信用体系;问题

提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建立并稳步推进,许多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实质性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如果全面、客观地加以考察不难发现,当前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仍存在着较大差距,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中小企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新的增长极,而事实也表明中小企业在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发展上提供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在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快速发展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的成长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来说,占据企业总数份额最大(在全部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1%,中小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占64.8%,中小企业的总人数占76.6%)的中小企业为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中坚力量的作用,他们的作用可以归纳为“四五六七八九”,即实现了40%以上的利税,50%以上的销售收入,60%以上的工业生产总值,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80%以上的出口创汇能力,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地区和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中小企业在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上还要高于全国水平。但是,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融资担保,融资难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我国现有的贷款担保管理体制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能跟上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尴尬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制度建设滞后。首先是我国现有的与贷款担保有关的几部法律,如《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公司法》等不能满足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的需要。《担保法》是规范债权人、债务人及担保人之间法律行为的法律,但也仅仅是规范了担保行为,而对于财务及内控制度、人员从业资格、市场准入与退出、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业务范围与种类等问题尚无明确规定。《公司法》未对担保机构做出专门规定;其次是担保行业在风险控制与分散、社会保障、财政政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还是一片空白,这无形中增加了担保业的风险。

2、担保期限的科学制定及产品的多样性有待加强。目前,我国的担保产品主要从事短期流动资金的担保,期限也以半年以下居多。而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及更新改造等中长期、数额大的项目却鲜有担保公司问津。这与国外多数国家的担保机构主要从事设备贷款、科技开发贷款、技改贷款、创业贷款和票据贴现等中长期的贷款担保形成鲜明对比。

3、担保机构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称。担保业是高风险行业。由于担保机构服务的对象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因为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市场不是很稳定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其信用担保风险又高于行业平均风险,再加上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意识缺失,采用欺骗或恶意躲债现象普遍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担保风险。目前,我国担保的收费率还比较低,除去应付必要的成本外,收益不足于补偿风险。

4、担保公司可运用资金规模不大,放大倍率小,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当前,担保公司平均可运用资金不足3,000万元,按照国家规定的放大倍率5~10倍计算,可担保金额只有1,500~3,000亿元。2002年全国担保机构累计担保责任仅为可运用担保资金总额的2.5倍左右,担保总额750亿元左右,仅够上海市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2003年放大倍率升到2.53,但距离目标还是太远,跟国外的差距更大。日本专业担保公司所提供的银行贷款担保总额已经占银行贷款总额的10%,放大倍率为20倍。目前,银行仍然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由于担保机构可运用资金规模小、缺乏有效资产抵押和信用担保、中小企业市场竞争风险大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5、担保体系发展不均衡。目前,国家提倡建立的“一体两翼”担保体系中,中小企业信用互助协会的担保业务规模不仅滞后于各级政府成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而且滞后于同步成长的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性担保机构。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新玲.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问题,2005.1.

[2]肖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征信制度缺失[J].经济导刊,2005.4.

[3]岳意定,胡愈,金发奇.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审视与构想[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4.

[4]方晓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缺陷与发展对策[J].当代财经,2004.9.

[5]王明芳.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研究[M].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