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动态流转占有本权保护论文
时间:2022-06-10 04:46:00
导语:财产动态流转占有本权保护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罗马法和日耳曼法上的占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占有保护同本权保护的协调原则;财产动态流转中的占有保护同本权保护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占有概念起源于罗马法、占有首先是一种事实而非权利,占有同本权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在日耳曼法上,占有不是一种单纯的事实,而是一种物权、从财产归属主义到财产利用主义的转变、从强调对财产静态权属关系的确认和维护,演绎为对交易安全的尊重和保障、占有权能和占有的区别与联系、非法占有人(包括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可基于占有产生占有权、稳定原则、善意购买人原则、时效取得原则、法律担负着促进物最大化利用的使命、情况一:本权人→……→恶意占有人、情况二:本权人→……→善意占有人等,具体请详见。
一、罗马法和日耳曼法上的占有
占有概念起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上,占有首先是一种事实而非权利,占有同本权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在占有同本权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大法官在权利确定之前往往维持占有现状的命令,即占有令状。本权人必须提起诉讼才能恢复占有,也就是说,即使占有状态同法律上的应然权利状态相去甚远,法律也不允许私力擅加侵害。在“物件返还诉讼”中,由主张所有权的原告负举证责任,若原告不能举证,作为被告的占有人即可胜诉,从而继续维持其占有。即使所有权人能够举证,善意占有人在一定条件下仍然可以主张时效取得,且取得时效的期限较短,除土地之外,一般仅为一年。如若善意占有人还是不具备主张时效取得的条件,也可以仅凭其善意而无需返还孳息,对占有物的毁损灭失也不负赔偿责任。
在日耳曼法上,占有不是一种单纯的事实,而是一种物权,权利被包裹在占有之内,并藉占有来体现,因此,占有被喻为“权利之衣”。由此可见,日耳曼法上的占有同本权并无实质性冲突。正是基于日耳曼法上透过占有即可推定本权的存在这一理念,近代的权利推定效力,动产善意取得乃至时效取得等原则和制度才得以产生,而这些制度和原则在解决占有同本权冲突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占有保护同本权保护的协调原则
古往今来,商品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民商法亦经历了全方位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财产归属主义到财产利用主义的转变;二是从强调对财产静态权属关系的确认和维护,演绎为对交易安全的尊重和保障。在物权法上,也形成了以所有权为心,所有权分离的权能构成他物权体系的一种权利架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说在物权法上建立占有制度已经成为共识,但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如何协调占有保护同本权保护之间的冲突,先看一下问题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依上述关系图可看出占有权能和占有的区别与联系。占有权能是所有权的权能之一,它可以与所有权相分离而属于非所有人。非所有人的占有依据有无占有权能分为合法占有和非法占有。无权占有按占有人的主观方面可分为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合法占有可基于所有权权源,也可基于有占有权能的他物权权源。合法占有也就是本权占有。
非法占有人(包括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可基于占有产生占有权。善意占有人的占有权较为广泛,包括即时取得权,时效取得权和使用收益权等,在一定条件下可对抗本权。笔者认为,对于恶意占有人,法律也应承认其享有一定的占有权,不过其占有权仅限于占有物上请求权。理由很简单,当占有物面临毁损灭失的危险或遭遇他人侵夺的时候,没有人比占有人能更快地作出反应,若不承认其享有一定的占有权,占有人就可能陷入爱莫能助的境地。
该关系图也揭示出了占有保护同本权保护发生冲突的必然性。法律给占有以相当于本权的保护,它从推定一切现实占有为合法占有出发,首先宣布对占有人以普遍的法律保护,再根据占有的样态作出相应的法律规定。这样的逻辑起点不同于所有权和他物权制度,按所有权和他物权制度的要求,民事主体必须先以法定的方式取得某种物权之后,才能按该种物权的法定内容对标的物进行实际支配。不过应该看到,两种机制对基于本权的合法占有的保护是一致的,而对于非法占有中恶意占有人负返还原物及其收益的责任亦是殊途同归。此时,就需要法律对占有利益和本权利益进行价值衡量和取舍。要正确合理地协调占有保护同本权保护的冲突,需要确立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稳定原则,即占有现状应当稳定,禁止任何人随意改变占有现状。这是从罗马法上得到的启示。占有现状本身构成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秩序,即使是真实权利人,也必须依照合法程序行使权利,若采用敲诈、抢夺、盗窃等手段,同样为法律所禁止。事实上,“尊重占有”的意识早已深植于一般社会观念之中。物上存在的占有外观,对于一般人来讲,至少表明该物上已有他人意志存在,而占有人作为与物最密切的人,被认为是物上他人意志的代表,这种观念符合人类最自然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因此,尊重占有就是尊重人类自身。
第二,善意购买人原则,即动产占有人以动产所有权移转或其他物权的设定为目的,移转动产占有于善意购买第三人时,即使该动产占有人无处分动产的权利,善意受让人仍可取得所有权和他物权。善意购买原则的适用结果是善意第三人取得动产的所有权或他物权,而原权利人丧失其权利,这正反映了法律在保护占有和本权之间做出了价值评判和取舍。不过,为平衡利益,善意购买原则的适用条件是极其严格的。
第三,时效取得原则,无权占有人在法定条件下占有他人之物,持续经过法定期间,即依法取得该物的所有权。时效取得制度同样也是协调占有保护同本权保护冲突的有力工具。时效取得实际上承认了“事实创造权利”。占有同本权分离的现象很常见,不过这种分离不会长久持续,因为根据一种必然的倾向,当一种事实持续时,它就会在一定条件下自动转化为权利。时效取得的构成要件有:1、占有人对他人的财产须为自主占有、和平占有和公然占有。2、占有人的占有须持续经过法定期间。符合上述条件,即可实现从占有事实到占有权的转化。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一方面是为了维护业已建立的众多法律关系,另一方面也带有惩罚原权利人怠于行使权利的色彩。
上文提及。世界范围内的民商法经历着从财产归属主义到财产利用主义的转变。那么在财产利用方面,法律又该如何协调占有保护同本保护的冲突呢?笔者认为应贯彻物尽其用原则,再辅之以区分善意、恶意的立法手段,以达到利益平衡的效果。
法律担负着促进物最大化利用的使命,应为民事主体依正当方式生财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能。在资源短缺的当今社会,这点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依照传统所有权理论,秉承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只要所有权人不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就可以任意行使所有权甚至于滥用,他人不得干涉。再加上所有权的弹力性,即与所有权分离的权能最终要回复到所有权,使所有权恢复圆满状态。这样一种理念的流行。使物尽其用受到限制。法律何不寻求一种两全齐美的方法,一方面促进物效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可达到衡平当事人之间利益的效果。笔者认为,区分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并规定不同的权利义务范围,便是一种很好的立法选择。
三、财产动态流转中的占有保护同本权保护
法律的意义不仅在于说明问题。更在于解决问题。上文归纳的几个原则,是否具有实际操作性,能否在权利动作过程中各司其职,相得益彰呢?现在就将该问题置于财产的动态流转中加以说明,且把复杂的交易简化为两种财产流转模式。
(一)情况一:本权人→……→恶意占有人
在这种情况下,原为本权人占有的动产直接或间接流转到恶意占有人手中。不论财产流转程序如何,也不论恶意占有人以何种方式取得动产占有,只要心存恶意,本权人即可向其主张所有物返还或占有物返还,恶意占有人不得拒绝。此时,占有制度对占有的保护同所有权、他物权制度对本权的保护,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效。在实体方面,本权人享有对恶意占有人主张返还原物及其收益的请求权。若基于恶意占有人的原因使占有物毁损灭失的,可向其主张赔偿全部损失的责任。但在程序方面,仍应贯彻稳定原则,本权人须尊重占有现状,提起本权之诉,在诉讼中亦由其来承担证明其权利真实和占有人为恶意的举证责任。
(二)情况二:本权人→……→善意占有人
在这种情况下,原为本权人占有的动产直接或间接流转到善意占有人手中。因占有人为善意,法律倾向于保护其占有利益,这也正是占有保护同本权保护冲突的焦点所在。法律为善意占有人提供了多种有效救济手段:
首先善意占有人可主张善意取得,此即为善意购买原则的适用。不过,此时财产的流转程序应为所有权人一无权处分人(但合法占有)一善意占有第三人。善意第三人须以交易的方式从无权处分人处取得动产的占有,且无权处分人的占有是基于所有权人的意思而为的占有。条件符合,善意占有第三人即可取得物之所有权。实际上,即时取得的目标之一,是意在通过维护交易安全,使受让人取得所有权,从而实现物尽其用原则。这一法律目标含着这样的假设,善意第三人对物的直接利用将优先于原权利人。
其次善意占有人可主张时效取得。相对于善意取得来说,时效取得的适用并没有财产流转程序和取得方式上的严格限制,善意占有既可以直接从所有人手中取得占有,也可以是无偿取得占有。但其占有须在时间上保持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善意取得和时效取得的适用皆以牺牲原权利人的利益为代价,因此,它们的适用条件权为严格。那么,在不符合条件即不能主张即时取得和时效取得的情况下,善意占有人是否无计可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说,法律给予了善意占有人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例如,善意占有人仅凭其为善意就可以享有使用收益权,虽负有返还原物的义务,但仅需返还现存利益,且无需返还孳息。对于非因其原因而导致原物的毁损灭失,亦不负赔偿之责。又如,若善意第三人是在公开市场买受的,则本权人除非向第三人支付相应的价金,否则不得请求返还原物。再如,若该项动产为金钱或不记名有价证券,本权人一律丧失原物返还请求权。
参考文献
[1]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隋光伟:《非法占有与财产防卫》,《行政与法》2000年第2期。
[3]潘嘉伟:《占有制度探析》,《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
- 上一篇:高等学校委员会学习型机关建设汇报
- 下一篇:刑警中队长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