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风险防范研究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09 03:18:00

导语:法律风险防范研究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法律风险防范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应收账款质押是一种新的融资担保方式。但在应收账款质押担保中,存在债权真实性、债权唯一性、基础合同履行性、应收账款的付款路径、应收账款被转让、质权人的内部操作等风险。对这些风险,质权人应采取如下防范措施:谨慎选择应收账款质押方式;核实应收账款的存在或将质押担保的事实通知付款债务人;选择质押人已经履行基础合同义务的应收账款;争取在基础合同中约定将应收款项付至质权人能控制的账户中;及时、详细地办理质押登记手续;严格防范操作风险。

[关键词]应收账款质押;法律风险;风险防范

一、应收账款质押及其法律规定

应收账款,指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向购货单位或顾客应收而还没有收取的款项,包括公司应向购货客户或接受劳务的客户收取的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应收账款建立在债务人商业信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从其本质上说,应收账款是一种信用债权。而应收账款质押是指出质人以应收账款为标的,质押给质权人,作为某特定债务履行的担保。根据应收账款和质押担保的属性,应收账款质押是一种权利质押,其基本内涵是:(1)能够用于质押的应收账款质押必须是私法上的财产权;(2)用于质押的应收账款必须是能够转让的;(3)应收账款的质押必须能够通过转让权利凭证或通过质押登记而加以公示。

有关应收账款质押有如下法律规定:

1.能够质押的应收账款。根据《物权法》第223条的规定,应收账款可以作为质押标的。中国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对能用于质押担保的应收账款的定义和种类作了进一步明确。其第4条规定:能用作质押的应收账款,是指权利人因提供一定的货物、服务或设施而获得的要求义务人付款的权利,包括现有的和未来的金钱债权及其产生的收益,但不包括因票据或其他有价证券而产生的付款请求权。具体包括:(1)销售产生的债权,包括销售货物,供应水、电、气、暖,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等;(2)出租产生的债权,包括出租动产或不动产;(3)提供服务产生的债权;(4)公路、桥梁、隧道、渡口等不动产收费权;(5)提供贷款或其他信用产生的债权。

2.质押登记程序。《物权法》第228条的规定,以应收账款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规定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程序是:(1)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由质权人办理。质权人也可以委托他人办理登记。委托他人办理登记的,适用本办法关于质权人办理登记的规定。(2)质权人办理质押登记前应与出质人签订协议。协议应载明如下内容:质权人与出质人已签订质押合同;由质权人办理质押登记。(3)质权人凭修改码办理展期、变更登记、注销登记。

3.应收账款质押的保护。根据《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以在注册为登记公示系统的用户后,查询应收账款质押登记信息。而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应收账款出质后,不得转让,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除外。出质人转让应收账款所得的价款,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二、应收账款质押的应用

应收账款质押是债权融资的一种。所谓债权融资,是指以债权作为还款的保障来融通资金。典型的债权融资包括保理(或称为“应收账款转让”)和应收账款质押。

保理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债权融资,具有如下优点:(1)对基础合同债权人而言,将债权转让给保理商,可以提前收到应收账款,实现赢利目标;可以转移应收账款的收取风险;可以减少应收账款,有效改善财务报表。(2)对保理商而言,可以通过保理的方式介入原本不能介入的客户,扩大业务领域;可以通过提供债权管理等保理业务,增加业务收入。(3)对基础合同债务人而言,借助保理方式,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实现其经营目标,减轻资金压力。正是上述优点,使保理迅速成为各商业银行竞相开展的优质业务。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保理业务存在如下问题:(1)基础合同债权转让给保理商后,容易使债权转让人产生道德风险,不履行其在基础合同中的义务。(2)将合同债权转让给保理商,可能会使基础合同的付款债务人怀疑债权人的资金实力较弱,由此可能会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因此,一些债权人不愿意将债权转让的事实通知债务人。(3)为确认债权转让的事实已经通知了债务人,一般要求债务人签署债权转让通知书,而一些债务人,特别是一些强势债务人,认为债权转让与其无关,因此不愿意签署转让通知书。

在这种情况下,为发挥债权融资的优势,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提出了应收账款融资的要求。我国《物权法》顺应了实务需求,规定了应收账款质押,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规定了应收账款质押的登记程序。可以预料,应收账款质押将会成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一种重要融资方式,而被广泛应用。

三、应收账款质押的法律风险

应收账款质押有效开辟了一条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但根据目前的法律规定,应收账款质押存在如下法律风险:

1.债权的合法性风险。根据规定,只有合法的债权转让才能得到保护;如果基础合同存在我国《合同法》第52条所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即存在:(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等情形,则债权不具有合法性,将会损害质押权人的利益。

2.债权的真实性风险。用作质押的应收账款是通过合同来体现的,但由于在质押担保过程中,基础合同的付款债务人(以下简称“债务人”)并没有参与其中,这就容易产生伪造合同的可能。这种伪造包括基础合同出质人(可能是债权人,也可能是第三人)一个人伪造,也包括出质人和债务人共同伪造。其结果就是产生一个并不真实的债权。

3.债权的唯一性风险。即出质人在质权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应收账款多次质押,能将基础合同和应收账款特定化的要素包括当事人、合同内容、合同编号、应收账款的支付安排等。在这些要素中,合同的价格、数量、金额、编号等,是容易编造的。如果出质人故意骗取质权人资金,是可以通过编造等手段将应收账款多次质押的,这势必影响质押的安全。

4.债权的可转让性风险。债权的可转让性是应收账款质押的前提条件,如果质押的债权是不可转让的,将无法实现债权的有效索偿。根据我国《合同法》第79条规定,以下三种情形的债权是不能转让的:(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债权。具体包括:以特定身份为基础的债权;以特定债权人为基础的债权;基于债权人与债务人间特殊信任关系的债权;不作为债权。(2)根据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3)根据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

5.债权的权利瑕疵风险。对质押的债权,应是能够完全排斥第三者的权利和利益要求的、完整的权利。但由于质押人的原因,质押债权可能存在如下权利瑕疵:(1)多重转让风险。质押人有时因故意、疏忽或对法律和合同的误解,将已被质押的债权实质上进行了多重转让,使质押权人对该债权的优先受偿权受到阻碍或干扰。(2)多重处置风险。如果在债权质押生效之前质押人已经将应收账款质押给第三人,将会发生两个质押权人的权利冲突风险。(3)所有权被保留风险。向质押人供货的前手供货人,为确保收到账款,常常在销售合同中保留对质押人出售货物所得账款的所有权。这种保留所有权的条款为多数国家法律所承认,但对质押权人则是一种风险。(4)货物被留置风险。在托运人没有付清运费时,承运人有权留置承运的货物;付款债务人没有收到货物,大多也不会支付货款。这时,质押权人能否完全实现债权存有风险。

6.基础合同的履行性风险。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在设定应收账款质押时,基础合同存在已经履行完毕、正在履行、还没有履行等情形,应收账款也就可能已经确定产生,也可能还没有产生,或还没有确定等。在后两种情况下,如果基础合同的债权人履行存在瑕疵,将可能导致应收账款不能按约收回。

7.应收账款的付款路径风险。质押目的能否实现,与应收账款的付款路径关系重大。一般而言,基础合同约定了债权人的收款账户,质权人也知晓该账户,甚至有可能该账户质押给了债权人。但由于债务人没有参与应收账款的质押,其可能不知道质押的事实。由此,债权人有可能背着银行单方面变更付款账户。如债务人有意或无意将应收账款付至新的账户,质押将会落空。

8.质权人的内部操作风险。为保证质权人的权利,应收账款质押的登记、展期、修改、注销等手续都由质权人完成。但应收账款的质押登记,是通过电子系统完成的,没有第三人的核实。因此,如果质权人内部操作人员与外部人员勾结,将产生操作风险。

四、应收账款质押法律风险的防范

鉴于应收账款质押业务存在诸多的法律风险,质押权人的风险防范至关重要。归纳起来,质押权人的风险防范措施包括如下一些:

1.强化资信调查。资信调查是质押权人确保应收账款质押风险可控的关键。质押权人所进行的资信调查主要针对基础交易双方,即质押人和债务人;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履行能力和履行意愿两方面。通过信用评估,核定其信用额度,从而尽可能地降低由此产生的信用风险。

2.谨慎选择应收账款质押方式,尽量选择应收账款转让方式。应收账款质押法律风险的产生原因,除质权人的操作风险外,基本上都是因为付款债务人没有参与其中,致使债权人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对应收账款的融资方式,除质押外,还有转让方式。在应收账款转让方式中,由于需要将应收账款转让的事实通知债务人,因此,债务人负有向债权受让人付款的义务。为防止自己负有多重付款义务或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债务人对应收账款转让会持谨慎态度。这就减少了债权人多重转让、虚假转让等风险的可能。因此,对质权人来说,只要有可能,就尽量选择应收账款转让方式,而尽量不使用应收账款质押方式。

3.排除特殊债权。对于一些特殊债权,质押人很难或者根本无法履行债权质押合同项下的承诺和保证,因此质押权人应该拒绝接受这些债权。这些债权或者存在被抵销的风险,或者存在不确定的风险,或者存在转让无效的风险。因此,质押权人应排除这些债权,不能为了短期效益而忽视风险的存在。

4.在应收账款质押时,应尽量与债务人核实应收账款的存在或将质押担保的事实通知债务人。为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唯一性,质权人在办理质押登记前,应尽量与债务人取得联系,核实基础合同和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在难以直接核实时,也应尽量将质押的事实通知债务人。这样,至少可以防止债务人和债权人串通欺骗质权人。

5.应选择债权人已经履行基础合同义务的应收账款。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已经产生的和将来产生的应收账款都可以质押担保。但由于将来产生的应收账款存在债权人履约风险,如果这种风险成为事实,质押权益势必悬空。因此,质权人在选择质押的应收账款时,应尽量选择既成的应收账款,即债权人义务已经履约完毕,应收账款已经现实产生。判断的标准是根据基础合同的约定,债权人已经交付、债务人已经验收等。

6.应尽量提前介入,争取在基础合同中约定债务人应将款项付至质权人能控制的账户中。应收账款质押权益的实现,还取决于质权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最有效的控制途径是债务人将款项付至质权人能控制的账户。在质权人是银行时,该账户就是债权人在银行开立的账户。因此,质权人应尽量提前介入,争取在基础合同中约定债务人应将款项付至质权人能控制的特定账户中;并且应约定没有质权人的书面通知,债权人或债务人都不得单方或双方变更付款账户。

7.及时、详细地办理质押登记手续。使用应收账款质押担保的原因之一,是在应收账款转让中难以取得债务人的配合,如不接受应收账款转让通知等。因此,在应收账款质押担保中,如无法取得基础合同债务人的配合,无法核实或通知时,质权人应及时办理质押登记手续。而且,在质押登记时,登记的事项应尽量详细,以将质押的应收账款由诸多要素予以特定化,避免重复质押。

8.质权人自己应严格防范操作风险。为防范质权人内部人员擅自修改、变更、注销质押登记信息的风险,质权人内部应制定有效的操作风险防范方案。具体而言,一方面,质权人应将登记、查询、修改、注销、复核等权限赋予不同的人员,而且一般操作与复核的人员应分处不同的管理部门;另一方面,质权人应制定有效的操作程序,如内部审批、双人操作、定期查询等。严格的权限分化和严密的操作程序可以有效地防范操作风险,杜绝内部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