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国际法课程的方法
时间:2022-01-07 09:17:47
导语:思政教育融入国际法课程的方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国际法课程教学,是卫生法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教学内容中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作为国际法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以国际法治为主题实现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并重,围绕“新时代”的国际定位构建课程思政从理论到现实的桥梁。编写融入充足思政元素的国际法课程配套案例集,转变国际法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的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完善对国际法课程思政的教学考核评价。
【关键词】国际法;课程思政;医学教育
1卫生法学专业国际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困境
1.1国际法课程教材中思政元素缺乏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以下简称“马工程”教材)是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系列教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与学科基础内容相融合,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6]。作为卫生法学专业课程之一的国际法课程的教材也包含在内,它帮助学生掌握国际法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一套实用优秀的教材。但“马工程”教材中思政相关内容主要集中于前言或绪论,契合国际法学科特点的思政元素较为缺乏。从目前教材的使用情况看,卫生法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国际法时,更关注于对教材正文法学理论的学习,前言与绪论中所述内容理论性强且较为刻板抽象,与卫生法学专业以及国际法学具体内容的联系较弱,学生对其关注度不高,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1.2国际法教师队伍缺乏思政理念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固有思想会认为思政与卫生法学教育并没有什么交集。国际法教师本身没有经过系统专门的思政教育培训,即使大多教师认同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有必要的,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受课时由于客观条件所限,部分教师的教学重点仍在于对学生国际法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原理概念的讲授。加之国际法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关系,理论性较强,教师将理论内容与学生自行实践相联系有一定的困难。
1.3教学考核评价缺失,学生缺乏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和热情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大学有专门开设的思政必修课,因此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政的学习仅限于思政课上老师的讲解以及对于思政课本的背诵考试。加之国际法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考核指标不够明确,期末试卷的考核主要是对国际法专业知识的考察,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目前处于缺失状态。即使课堂上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国际法,学生听后也会觉得和本专业考试的关系不大,不关注或学习自己认为更为重要的知识,缺乏主动接受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2卫生法学专业国际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2.1编写融入充足思政元素的国际法课程配套案例集
国际法教师可以以目前“马工程”国际法教材为依据,配套编写国际法思政教育的案例集,提供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故事、音视频材料等,作为教材的辅助学习资料,供卫生法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参考。在国际法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提升对课程思政的学习热情。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讲授,找到与国际法专业知识相契合的思政元素并生动呈现,同时也要避免国际法课程完全思政化,偏离卫生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2转变国际法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的理念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要推动者和引领者。首先国际法教师自身要转变固有的“思政教育只是体现在思政课上”“思政教育是辅导员、思政教师的任务”的观念[7]。通过定期参加培训,外出参加思政学习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探索将国际法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8]。其次教师要认识到思政教育融入国际法课程对于卫生法学专业学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卫生法学专业主要为社会输送一批具有医学基础知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既需要有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当下国际格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国际法教师要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和国内的现实,坚定政治立场,培养学生将卫生法学专业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9],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关注度
学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对象和根本目标[10],培养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学习兴趣是国际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可以在国际法课程中运用情景模拟和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如以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为背景,在学生了解事件发生背景的基础上,以模拟法庭的形式将案例重现课堂,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仲裁案中所涉及到的国际条约以及所参与国之间的复杂法律关系,使学生真正理解我国如何正确利用国际法的知识,维护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国家的合法权益。案例教学中教师结合国际组织法的知识点,以国际卫生援助为主题,让学生了解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援助越南、朝鲜以来,对外卫生援助60年的发展历程[11]并以中国援助非洲作为典型案例,了解我国不附加援助条件,在派遣医护人员的同时,帮助非洲国家建立卫生基础设施[12],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党和政府在国际卫生援助中体现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4完善对国际法课程思政教学的考核评价
科学有效的教学考核评价会对教师和学生起到双向激励作用,既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也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课程思政的考核形式,教师应当建立笔试加面试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如教师在国际法期末考试中,设置由国际法案例故事集所引发的开放性思政问题,通过卷面笔试考核学生的思政动态。同时将平时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国际法思政问题的面试回答及相关思考作为过程性考核,将思政教育的考核贯穿国际法课程始终,对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情况进行整体把握。在对国际法课程的授课评价方面,学校教务部门要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情况全方位监督,加强教务督导。将思政元素在课堂上的运用情况纳入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内容,并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13]。
作者:海洋 孟彦辰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 上一篇: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方法
- 下一篇:民法典时代法治社会建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