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类节目采编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09 08:25:22
导语:法制类节目采编问题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现今在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权益,急需法律知识的补给。法制类节目以专题和新闻的形式,通过探讨各个案件的犯罪过程以及犯罪动因,使观众引以为鉴,从而达到普法的目的。但是,由于法制节目的很多制作者对采编的目的并未真正理解,又为了收视率的提高,导致法制节目偏离了其警戒的效果,向文艺类节目的娱乐效果靠拢。采编人员要与被采访者建立平等的关系,对待被采访者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并具备人文精神,使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都能够从容面对镜头,从而使法制类节目的整体效果得到提升。
一、法制类节目采编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偏差。法制类节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广大民众普法并起到警戒、导向的作用,与文艺类节目和新闻节目不同,节目所追求的并不是娱乐效果。现如今,随着法制类节目面对的受众群体日渐增多,为了刻意提升节目欣赏效果,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从而增加收视率,许多法制类节目的采编工作偏离了自身真正的定位。以电视剧演绎的方式来复述案情,以达到娱乐的效果、文艺欣赏的目的,却造成了案情表述上的失真,失去了该有的警戒作用,对法律的本质造成了误解,更是淡化了法律的精神;更有甚者,一些法制节目经常报道关于意外、丑闻等各种案件,使法制类节目变成了猎奇的案件故事,失去了普法的功能和对民众导向的作用。(二)缺乏专业性。不同于其他电视节目,法制类节目在采编的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法律专业术语,法律术语的专业性和法律适用的准确性也是法制类节目制作的核心准则。由于大多数的法制节目采编人员法学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专业素养偏低,在法制节目的采访和制作过程中对法律的专业性、权威性等很难有较好的传播,对法制节目应有的精神也很难有较好的展现,甚至出现法律知识的漏洞和各种错误。在较为敏感的法律案件中,有些主持人因法律知识薄弱而误用专业术语和法律条例,造成自身情感的偏颇并说出不当言论,这极有可能对观众造成误导,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解决法制类节目采编问题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通过迎合和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和需求,虽然达到了提升节目收视率的效果,但失去了法制节目的精神和本质,失去了对民众普法和导向的意义,这不是法制节目对自身准确的定位、不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法。法制节目要始终坚持通过犯罪事件的讲述对民众起到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制观念、引以为鉴和引导作用的准则,对自身准确定位,拒绝为了追求收视率的提升,节目制作受受众需求的影响;拒绝为了达到娱乐效果和文艺欣赏的目的,失去其该有的精神和警戒效果。其次,节目审核机关对法制节目的审核也要有清晰的定位[1]。(二)增强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法制节目的采编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专业的法律知识,才能提高自身对事件的敏感度,彰显法律的严肃性。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法制节目的采编人员担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采编人员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事先查阅有关的法律文件,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能严谨自如,在讲述犯罪事件的同时也能向观众分析并传达犯罪的动机及犯罪心理,达到引导观众,宣传法律知识的效果;此外,法制节目的采编人员更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律素养的培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在节目制作时,尊重被采访者的自身权益和切身感受,并保护其隐私权[2]。(三)加强报道内容的专业性。法制节目的采编人员也要贴近日常生活,通过帮助群众实际解决各类纠纷和法律问题,并从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还能通过该方法,使报导内容深入民众生活,更能直击观众内心引起共鸣。大多数法制节目都是就事论事,仅仅停留在事情讲述的表明上,还可以从犯罪嫌疑人的家庭背景、教育情况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剖析其犯罪的原理并对案件进行理性解读并融入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不仅增加了节目的深度,还普及了法律知识,使节目的专业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节目的采编人员还可在节目中邀请具有高度专业法律知识和素养的人士或嘉宾参加到法制节目中来,有他们从专业角度出发进行的节目制作策划,必定能提高节目的质量和深度,对报道事件也会有正确引导、对法律普及也会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对法制节目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有较好的培养[3]。
三、结语
总之,对法制类节目采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给予重视和改正,采取正确且积极的应对策略,对法制节目有精准的定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节目的品质,增强服务性和报道内容的深度,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对群众起到较好的普法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沈乃吉.浅谈法制类节目采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3(22):58-59.
[2]蔡巍斌.浅议地方电视台法制类节目趋向[J].魅力中国,2013(17):294-294.
[3]王俊涛.小案例大情理——县级电视台法制类节目的生存之道[J].西部广播电视,2016(16):196.
作者:赵慧锋 单位:大连市普兰店区广播电视台
- 上一篇:传统戏剧法律保护策略研究
- 下一篇:地市法制节目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