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改革研究

时间:2022-03-10 09:06:07

导语: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改革研究

【内容摘要】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如同人民法院工作的双翼,是促进法院工作提升,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关键。在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智慧法院”的建设,如何在“智慧法院”的建设过程中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合理的审判管理机制,是现阶段要进行研究的问题。作为审判权行使中流砥柱的基层法院,应当立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大时代背景,在“智慧法院”的视角下对审判管理进行改革,在平台应用与研发、数据挖掘分析、评价体系改善、复合人才培养以及信息共享、网络信息安全防控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试探寻构建合乎时代发展的新型审判体系,以此全面提高司法公正性,体现服务为民的司法精神。

【关键词】智慧法院;审判管理;司法改革

一、“智慧法院”视角下审判管理概述

在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周强院长曾将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比喻成为法院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智慧法院”建设由此而生。那么,如何在“智慧法院”视角下建立新型审判管理机制,成为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现代新型审判管理重视通过数据资源、信息技术实施量化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作为审判权行使中流砥柱的基层法院,其审判管理机制的运行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案件审判质效的高低,关系到法院职能的发挥。因此,探索智慧法院视角下基层法院审判管理的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基层法院审判管理存在的问题

“智慧法院”要求法院各方面工作都能实现信息化、智能化,但就目前基层法院审判管理体制来看,有些基层法院对于“智慧法院”的建设其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应用性和覆盖面还有差距。(一)审判管理软件的运用滞后。伴随“智慧法院”建设的持续深入和开展,人们对于审判管理建设亦开始形成清晰的认知,不过由于存在平台软件运用滞后的不足,导致审判信息化软件设计和更新频率遭到忽略。有关电子卷宗的运用所提供的智能辅助功能、全流程以及法院运用未能实现全面覆盖。且智能化、人性化建设落后、应用效果不及预期。部分信息化手段不但不能提升法官办案的效率,反而加重了法官办案的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智慧法院”建设过程中“建而不用”、“华而不实”的问题。在审判管理层面上影响了预期效果的显现。审判管理以明确事前职责作为发展前提,并通过跟踪监督结合事后问责的方式,达到了贯穿案件全过程的目的。当前审判管理还有着粗放化管理的不足。管理无重点,精度不足。对审判实践中随时可能发生案件质量问题,还缺乏动态性分析;在审判过程中还存在管理办法少,过度依赖于事后的监督评查的问题。由于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不够重视,导致无法对案件审理的动态行为展开合理的评定,折射了审判管理中的不足。(二)信息采集及处理能力不强。若能促进法院所有的司法活动甚至乎所有案件数据的完整采集,产生司法大数据库。采取大规模并行处理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人工智能技术的审判管理。这将会对于司法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目前法院数据收集和分析处理能力有限,加之基础设施不足,这些数据难以在审判管理的分析研究中应用,有时为了提取有价值信息还需对数据进行复杂的处理。当前的司法数据应用分析模式,侧重于总结司法活动历史情况和特点。大数据对于分析、预测审判态势,制定相关的审判计划、确定工作目标等方面还有所欠缺。想要填补其中不足,要求审判管理对司法数据展开分析总结,做到关注当前的要点并预测未来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三)审判管理模式化、偏重于个案管理。审判管理是一种宏观上组织、协调管理行为。审判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即数据筛选、分析和整理,即全面的数据化统计。数据统计只是手段,它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进而对司法活动进行评价和改进。审判管理主要通过数据量化排名来进行管理目标,存在着重量化考核排名的可能,而忽视了对于合理区间的考虑,过于重视个案管理,而忽视对人的考虑,有可能会影响审判管理目标的实现,进而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有关基层法院的审判管理,表现出模式化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过于注重量化考核。总体来讲,一些评价指标不能达到管理的准确性。例如,并不是一审判决错误造成的案件发回重审的情况,而是因为有新证据和事实被发现,有机会在二审中引起再审或改判的问题,并不是法官拥有的自由裁量权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然而,现行的案件质量评价并不能有效区分二审与再审的区别以及选择的原因,而是将其全部纳入数据统计中计算,这样一来,便会极大影响案件评估的精准度。2.过于重视数据排名。审判管理旨在服务于司法审判并保障其办理效率。数据排名是其管理方式的一类。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服务于审判的公正性和高效化。不过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数据排名通常是根据司法效率价值展开的。存在过于关注排名的问题,并因此违背了司法规律和公正性,导致悖离了管理的初衷。(四)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不足。在“智慧法院”视角下的审判管理改革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资源,但基层法院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一是法院复合型信息人才相对缺乏。基层法院一般只有一到两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系统的日常维护,系统突然故障往往难以处理。由于司法工作本身受到的限制,需要技术人员既懂系统维护,同时具备相关的审判执行方面的知识,以便使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审判执行等工作。由于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知识的法律人才较少,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二是法院对于复合型人才重视不够。法法院在构建“智慧法院”系统和平台时,多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将设计和建设委托给第三方,法院内部信息人才的介入较少,对复合人才的重视和重用不足,因此,无利于培育法院复合型人才。

三、“智慧法院”视角下审判管理改革举措

“智慧法院”角度的审判管理改革应基于如下原则:改革是基于法院的“智慧”管理,在把握当下建设“智慧法院”时代的机遇下,既要尊重正义的规律,又要尊重信息化的规律,不过度依赖技术与数据,也不忽视技术与数据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审判管理保障司法公正的职能。结合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智慧”程度不高的现实问题,具体改革举措如下。(一)注重审判管理信息平台软件的应用与研发。立足现有的审判管理平台软件应用。一是要求提高审判人员对审判管理的认识及质效意识,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提升,使审判人员积极参与到审判管理中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审判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审判管理信息平台软件的积极性。二是为了使审判管理信息平台软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就需要对于审判流程信息节点的全覆盖、全监控。应对审判流程中的所有环节,包括:立案、分案、开庭、裁判、评估等相关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并促进督导和反馈,这样才能使审判管理信息平台软件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要重视审判管理信息的及时更新,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借助逻辑运算自动生成数据图表,全方位展示法院审判与执行活动的状况。通过统计数据控制和引领,实现对管理决策和水平的全面提升。(二)加强数据挖掘分析,实现审判管理动态监管。在审判管理的应用中,要创新审判管理方式,逐步形成全员、全过程节点的动态监控机制。为了提高审判管理和审判的质量和效率,应提前明确标准,及时监控和协调,评估和考核后加强激励协调。(三)改善审判管理评价体系。审判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关乎其体制的长效运行。目前的审判管理评价体系需要从以下方面予以完善:第一,评价体系应当透明。过去的审判管理存在评价体系不明、透明度不足的问题。并由于受到大数据“黑箱效应”的存在,造成就算了解了评价结果,亦不清楚其评价依据和相关过程。因此,法院应该建立透明的评价体系,在审判管理重要事项被运用于数据司法模型时,审判管理相关人员能及时、明确告知相关人员数据的应用情况并能对数据源、算法原理、数据分析结果等进行解释说明,从而实现司法管理活动的透明化。第二,评价标准应更加科学,质量与效率并重。案件量化指标不应成为评价审判业绩的唯一标准,即使再优再高的指标数据也并不必然带来荣誉。想要转变审判管理的功利化取向,就要求在考评机制的建设方面遵循适度量化,促进质量和效率的同步提升。(四)有效增强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建设。有关审判管理水平,要求全面增强复合信息化人才队伍方面的建设。打造既懂法律和审判管理,又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首先,要求审判管理部门人员具备法官属性,或是熟悉司法规律和审判权的运行。同时还应能以专业知识为审判管理制度的构建提供技术标准。不仅主体人员具有司法专业属性,管理制度也必须能够体现这样的属性。此外,要求法院提高对人才信息化水平的重视,形成人才队伍体系。(五)构建相关信息共享制度,全面增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控。当前,我们已告别审判管理“各自为战”时代。因此,要求审判管理部门亦跳脱孤立的环境,促进基层法院及各级法院审判管理部门之间建立相关的信息共享制度,形成互联、互通的审判管理和监督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对于信息数据做到实时共享,打破法院平台系统互联互通的技术壁垒,实现系统兼容与数据互通共享。如此一来,既保障了审判的高效性,亦保障了流程规范性。并增强了基层法院审判管理人员之间的工作交流,达到分享审判经验,促进基层法院的相互借鉴,达到共同促进“智慧法院”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建峰.智慧法院:促进审判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7-07-28

[2]陈庭会.审判流程管理刍议[J].行政与法,2006,2:112~114

[3]李生龙,贾科.反思与重塑:法院系统内部审判管理机制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4

[4]王福华.电子法院:由内部到外部的构建[J].当代法学,2016,5

[5]王晨.审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64

作者: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