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两大法系教育价值观的对比

时间:2022-09-16 04:30:56

导语:当代两大法系教育价值观的对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代两大法系教育价值观的对比

本文作者:董琳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法学教育价值观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主体对法学教育与自身需要和利益的关系所形成的稳定看法。它本质上是客体———法学教育在人的头脑中的能动反映。〔1〕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出于对法学教育的不同需求,形成了不同的法律教育价值观。而我国近几年虽然也开始对法学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但是多数学者的研究仅局限于对法学教育的实证考察,并没有建立起理论探讨的可靠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对两大法系法学教育价值观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明确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路径。

一、对两大法系法学教育价值观的考察

1.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价值观英美法系国家实行的是职业素养价值观。所谓职业素养价值观指的是社会主体对法学教育价值的认识,主要定位于满足法律职业的需求。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法学教育的目标被界定为培养法律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学校注重学生实务技能的训练,而不是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在英国早期的法学教育中,以学徒制为特征的律师学院是培养职业法律家的专业机构。它采用实践性的、非学术化的教育方法,向学生传授实际应用法律的知识和技能。而大学中的法学院,对学生教授的只是罗马法和教会法的内容,并不学习本国的法律。〔2〕直到1971年ORMORD报告的出台,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相脱节的现象才有所改变,法律教育开始由法学院承担,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开始成为大学法学教育的主导价值观。〔3〕受英国教育制度的影响,美国的法学教育也是在学徒式教育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到20世纪初,在法学院协会的推动下,法学教育才开始从学徒制培养模式到正式的职业教育模式的重大转变。〔4〕如今,美国的法学院的教育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法律实务人才,培养职业法律人就是法学院的使命。2.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价值观大陆法系国家奉行的是理论素养价值观。理论素养价值观是指主体对法学教育的认识,主要定位于法律科学的研究。在这一价值观的影响下,法学院侧重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而对于法律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教授。德国现代法学教育始于19世纪初著名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的改革。威廉•冯•洪堡认为:在大学教育中,第一要使学生对于各种科学的统一性有相当了解,其次要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能力。大学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从事研究的一种引导,而学生的任务是独立地研究。〔5〕在威廉•冯•洪堡的影响下,德国构建了传统的法学教育体系,后来虽然几经变革,但威廉•冯•洪堡提出的教育思想并没有动摇。直到今天,德国法学院仍然以威廉•冯•洪堡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法学院的授课和研讨,具有浓烈的学术性和理论性的特征。法国的法学院也是侧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是法学院的必修课,法理学和法史学等基础课程也备受关注。教师教授学生的是逻辑思维方法,而不是对个别问题进行处理的技巧。可以说,法国的法学教育带有明显的学术型的、理论型的痕迹。3.两大法系法学教育价值观之比较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职业素养价值观将法学教育定位于主体对法律职业的需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实用技术被教授,学生要求掌握的是诉讼实践经验。而理论素养价值观侧重于对法律理论基础的教授,法律被看作是一门人文科学,学生要求掌握的是理论基础知识。两种法学教育价值观一个侧重于实践教学,一个侧重于理论教学,因此,其内容并不相同。正是由于两大法系在法学教育价值观方面的差异,由此而形成的法学教育体制也各有特点,两大法系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英美国家将培养职业法律人作为了自己的法学教育目标,开设的多是培养实务技巧等方面的课程。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采用法律诊所和模拟法庭为代表的实践性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学生与老师的互动,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批判精神。大陆法系国家侧重于培养具有系统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开设的多是基础理论课程。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积极讲授和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为了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教授学生运用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原则来寻求解决案件的常规办法,培养的是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

二、两大法系法学教育价值观差异之原因分析

英美法传统下发展起来的职业素养价值观和和欧洲大陆的理论素养价值观在内容含义上并不相同,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律观不同。英美法系国家的职业素养价值观是在实证主义法律观的指导下形成的。实证主义法律观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将研究的逻辑起点界定为经验,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来建立和检验各种理论命题。其法律推理采取的是类比或归纳的方式,也就是同样案件给予同样裁决。英美国家具有悠久的实用主义的传统,由英美国家首创或流行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实用主义法学、行为主义法学等法学流派,都具有明显的实证主义色彩。可以说,实用主义就是英美国家社会民众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支柱力量。英美国家之所以奉行实证主义法律观,原因在于英美法律家的思维习惯上。正如庞德所说:“在普通法法律家富有特性的学说、思想和技术的背后,有一种重要的心态。这种心态是:习惯于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观察事物,相信的是经验而不是抽象概念;宁可在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每个案件中似乎正义所要求的从一个案件到下一个案件谨慎地行进,而不是事事回头求助假设的一般概念;不指望从被一般公式化了的命题中演绎出面前案件的判决……这种心态根源于那种根深蒂固的盎格鲁撒克逊的习惯,即当情况发生时才处理,而不是用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的公式去预想情况。”〔6〕正是在这种思维习惯的影响下,英美国家的学者逐渐形成了经验主义的思维模式,将其运用到法学教育领域,也就形成了以司法经验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训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实务工作经验。大陆法系国家的理论素养价值观是在理性主义法律观的影响下形成的。作为哲学范畴,理性指的是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过程,它与感性、情感、知觉和欲望相对,可以凭直觉把握基本的真理。理性主义法律观是在承续罗马法时代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受自然法思想的强烈影响而形成的对法的认知方式和方法。它以理性主义哲学为基础,将思维的逻辑起点界定为概念,认为理性是人唯一可靠的认识方法,通过理性的力量人们能够发现一个理想的、完美的法律体系。在这一法律观的指导下,法律推理采取的是演绎的方式,即从逻辑大前提中产生结论。在欧洲大陆,德国是将理性主义发扬得最为充分的国家,由德国法学家创立或流行的学派,如新黑格尔主义法学、存在主义法学、现象学法学等,都带有哲理化、思辨性的浓重色彩,和哲学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陆法系国家的学者奉行理性主义法律观,主要原因是大陆法系的法律家习惯于理性抽象的思维方法,“在理性主义者看来,所有的要求都可由理性独立完成”,〔7〕大陆法系的学者们以演绎方式,从最一般的、有牢固理性法基础的基本原理中获得最具体的个别法律规定,其法律制度就像是完全艺术化分类的、系统而明确设计的建筑。学者们将这种严谨、理性的思维习惯运用到法学教育领域,自然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基础的训练,将教学的重点重放在对学生逻辑思维的教育上。其次,法律渊源不同。在英美国家,虽然制定法和判例法都是法律的正式渊源,但判例法居于主要地位。英美国家传统的法律渊源就是判例,只是到了近代以后,制定法的数量才日益增多,但它们也是法官对司法判例所确立的法律规则经过系统整理而形成的,因此判例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受到动摇。由于判例作为司法实践的创造物,就是对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以判例法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的法学教育,必然将教学的视角聚合于司法实践经验。同时,法官在对判例进行适用时,按照“遵循先例”的原则,需要将作为先例中的事实和法律问题与现在审理案件中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比较,而这种精妙的“区别技术”,正是来自于法学教育的训练。由此可见,判例在英美法系法律制度中的核心地位,直接影响了英美法学教育价值观的取向,使其对学生的教育集中在了法律职业素养方面。大陆法系国家虽然也同时存在制定法和判例,但制定法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判例并无独立的法源地位,虽然从近代以后,判例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它仍然只具有某种程度的说服力,而不具备拘束力,成文法的核心地位从来就没有改变过。由于成文法已经以抽象的、条文的形式预设了一定的法律事实,所以,发现法律的技术相对来说较为简单。法官在对案件进行裁判时,只需将抽象的条文与具体的案件事实结合起来进行判断即可。这种制度模式必然决定法学教育将满足人们对系统的法律知识和抽象的法律规则的需要作为教学的核心,而不以职业技能为价值指向。最后,法律职业者的地位不同。英美法系国家,法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具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就法官来说,一方面,法官拥有绝对的立法权,他们通过对案例的判决,就可以形成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很多法官也是著名的法学家,他们通过司法判决发表法律见解,阐述法律思想,在理论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英国的格兰维尔、利特尔顿等法官,他们留下的各种著作曾经被看作是对他们的时代的法的陈述,具有极高的权威性。〔8〕而就律师来说,对抗制的诉讼模式,使律师在法庭上可以充分施展才华,公众对律师的依赖感与日俱增,律师已成为英美国家不可缺少的“人工信任”的提供者。法律职业者在社会中的显赫地位,促使法学院按照职业利益和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这种教育观念延及至后来的大学法学教育,也就形成了以职业素养为价值取向的法学教育价值观。而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职业者的身份较低。法官仅仅被看做是“一种专业性事务官,是立法者所设计建造的机器的操作员而已”。〔9〕真正塑造大陆法系法律精神的主体力量是法学家。不管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大陆法系的法学家们一直掌控着国家立法权利。他们通过著书立说,主宰着立法,影响着司法领域。同时,法学家通过他们在大学的优势条件,积极培养其思想的继受者和传播者,从而保持着其思想和学说的影响力与发展的后续力。正是法学家将他们的超出具体生活经验的理性思维、严谨的学术风格和演绎的推理方法带进大学,造就了大陆法系典型性的理论素养价值观。

三、两大法系法学教育价值观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网络时代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法律世界随着社会生活一起发生着巨变,固守传统的法学教育价值观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不管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都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迁。目前两大法系都对自己的法学教育价值观进行了调整,其变化的态势是两者的差别明显缩小,乃至出现了趋同的倾向。我们通过美国和德国的教育改革可以透视这种变化。1.美国的法学教育改革美国的法学院陆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其中以哈佛法学院的改革最为突出。哈佛法学院以课程体系的更新为根本标志,在教学方法、教学时段、培养目标等方面对沿袭百余年的案例教学模式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教育学的新理论,逐步渗透到法学教育之中,在保证法学教育实践性、职业性的同时,学术性、精英化的教育被强化。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从具体个案推导抽象的法学理论的教育方式,代之以大陆法系从抽象的法律原理和法律原则出发来研究与分析具体个案的教育路径,其对大陆法系教学方法的借鉴从中依稀可见。哈佛法学院的这次改革从法学教育价值观的视角来看,其实就是一种理论素养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的结合。而这一改革思路也已逐渐为当今美国大多数法学院所接受。2.德国的法学教育改革德国传统的法学教育由于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因此一直受到质疑,不管是法律职业者还是法学家,大家一直都在热衷于讨论法学教育制度的改革,并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方案,其中以律师界的呼声最为高涨:“长期以来,高校法律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律师界的人数越来越多,其市场准入几乎无法抑制,律师队伍越来越庞大,势必影响律师市场原有的利益格局;许多进入律师界的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影响了律师作为整体的社会地位和声誉。”〔10〕这场历经几十年的艰苦争论,直到2002年《法学教育改革法》的出台,才最终划上了一个句号。《法学教育改革法》在保留培养“统一法律人”的前提下,对现行体制的诸多领域进行了改革。该法明确规定,法学教育要培养“具有全方位工作能力的法律人”,法学教育不再专注于对法官的培养,而是为社会培养在任何一个法律职业领域都有能力开展法律工作的专业人才。《法学教育改革法》于2003年正式实施,对于其实施的效果目前还无法进行有效的评估。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明确指出了德国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就是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全方位工作能力的法律人才,因此我们可以说德国的法学教育价值观已经由理论素养价值观转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价值取向。3.两种法学教育价值观趋同态势之比较分析: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两大法系在制度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发展变化,相互借鉴和吸收合理成分的趋势日益明显,法学教育价值观正在不断地接洽和融合。德国《法学教育改革法》的颁布可以说发起了对传统法学教学价值观的挑战。它通过重新定位法学院的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律实务技巧的培训,其教学的侧重点已经从理论素质的培养转为了理论和实务并重。由此可见,德国在法学教育价值观的取向上已经开始对职业素养教育价值观进行了借鉴,而且借鉴的力度相当充分。相比之下,美国法学教育价值观的趋同态势似乎没有德国那么明显,从已的研究报告来看,美国学者对于是否接受理论素养价值观的意见并不统一。但是从哈佛等法学院已经实施的教育改革来看,美国法学教育界已经认识到法学教育不单是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而是技能与理论素养并重的教育,技能教育必须建立在良好理论素养基础上。因此,各大法学院在保证法学教育实践性、职业性的同时已经开始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教授。应该说美国已经出现了和理论素养价值观进行融合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虽然在制度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区别,但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目前两大法系在法学教育价值观上都兼顾了理论素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两种法学教育价值观相互借鉴、融合和趋同的态势必将成为法学教育改革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