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学教学改革及运用

时间:2022-09-13 05:00:19

导语:高校法学教学改革及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法学教学改革及运用

法学属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有利于检阅、修正和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又有利于培养法学逻辑思维、强化法律职业伦理修养,更有利于训练学生法律知识应用能力,因而也是法律专门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方式[1]。但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不足。本文主要把培养西部基层法律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着力点。适应西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结合政法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面向西部基层政法机关,培养一批具有奉献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法律人才。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应当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谈判能力、诉讼能力、调研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现代法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体工程应当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法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渗透于法学教育的全过程,是主要针对逻辑思维、职业伦理修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法学教学方式。通过逐步探索和完善,实践教学日益显现出其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和重要作用。

1法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无论是大陆法系的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极为重视对法学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提升,法学专业的实践性毋庸置疑。大陆法系的法学教育强调法学理论的系统性、抽象性、理论性、纯粹性,注重以概念为基础的系统的法学理论教育;二战后,在大陆法系国家,行会式的师徒传授再次成为职业前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大陆法系国家对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让学生在特定机构参加一定时间实务训练的模式,以德国、日本为代表,德国的法律教育包括理论学习和实务训练两个阶段,而日本的法学教育是通才式教育。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法学教育以培养律师为主要目标,其中采取了实践性法律课程、法律援助项目、事务所实习、案例教学等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多项措施。但是案例教学法在推行过程中暴露出明显的缺点,主要是不能将法律运用于实践,忽视了影响法律实践的社会事实。因而,法律诊所式课程、法庭辩论课、律师职业道德、律师文书写作课等实践型课程得以发展。目前,较为著名的实践性项目有由福特基金会资助、全美律师协会组织实施的“诊所式法学教育课”和全美律师协会于1971年成立的全国初审辩论研究所。

1.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的开展晚于国外,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法学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审判、疑案辩论、实习等。根据各自情况,各高校一般以法律调研、法律咨询、普法宣传、模拟法庭、法律援助、毕业实习等形式实施实践教学。基于法学的应用性特征,绝大部分高校都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目前,许多高校已将毕业实习纳入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对法学专业本科学生进行基本的职业训练和直观的职业接触。诸多高校都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消费者协会等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争取专门的实践教学经费,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以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有些高校以学生为主体设立法律援助中心,并与律师的法律援助工作相结合,学生在得到律师指导的同时,拓展了法律援助工作范围。庭审模拟一直是法学院学生亲身体验审判实践的经典模式,近年来,各种模拟法庭大赛竞相展开,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实践教学模式的推广。我国各高校法学院对实践教学的发展和重视程度不同,各高校实施情况参差不齐。有些高校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环境,有些高校不具备实施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当然也有些法学院较好地实施了实践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取得了较好成效。山东大学法学院自1985年起尝试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制宣传、举办模拟法庭、组织毕业实习等实施实践教学,到2004年实践教学已实现了两次转型。四川大学法学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实践教学模式。2000年以来,在美国福特基金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10所高校的法学院引进了“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这一在美国广泛普及的教学模式开始运用到中国法学教育中。

2法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内容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法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实践性。法学教育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实践,致力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法律专门人才。适应现代法学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利于高品质法律人才的培养,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具体法律操作过程参与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首先,通过实践教学特别是专业实习,学生受到良好的案情分析、法律推理、调查取证、辩护技巧和法律公文写作等专业训练,培养了实际参与法律操作、解决实际案件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对现实法律操作的观察、思考乃至参与,加深了对书面理论的理解,或能在现实基础之上对理论进一步进行升华、完善,或能运用理论对现实问题提出批判性、建设性意见与建议。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批判性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大有益处。再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与合作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团队精神。现代社会注重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求个体能融入到团队中,为团队的发展出谋划策、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法律操作的对抗性和合作性都很强,通过法学实践教学,无疑会增强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2]。

3法学专业本科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特别是法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本文为适应服务西北地区基层法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下的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服务基层的法律专门人才,就“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展开研究。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探索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公共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现和发展能力、理论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根据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的结构和现状,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法学教育应致力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法律专门人才,构建合理的培养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务能力。

3.1探索建立“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突破以往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在普通班级实行与基层法检联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同时当地司法机关到高校开庭审理案件;在实验班级实行“3+1”学制模式,即3年在学校培养,1年在法律实务部门培养,这样在3年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能集中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培养过硬的法律职业素质。

3.2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基地依托“本科教学工程”,建好、用好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共享共用的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仲裁委、人大法工委、省政府法制办、司法厅等多个系统,稳定地建设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专门人才教育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与法律实务部门共建基地,以高校—实务部门共建基地为平台联合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3.3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高校与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师计划”每年拟选派两名高校法学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1~2年,参与法律实务工作,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内容。选派3名法律实务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高校任教1~2年,承担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举办学术讲座。

3.4建设实践教学团队根据法学专业特色,整合全院资源,形成实践教学团队,由教授、副教授或博士担任团队带头人。成员采取老、中、青结合方式,共同承担本科实践课程,从而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培养、锻炼出一批教学科研、实践能力强的教学人员。

3.5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保证学生信息量的最大化,注重课堂案例、实践课程(如模拟审判、法律专题辩论、庭审技巧、辩论技巧等)质量,丰富第二课堂。4结语加强与完善法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1)进一步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形成良性机制。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法学实践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数的15%。在增加校内实践环节,开发法律方法课程,搞好案例教学,办好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的同时,高度重视法律实务部门划拨的专项经费,建设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覆盖面广、参与性高、实效性强的专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诠释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论证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2)进一步探索建立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