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法学课堂模式和教学法分析
时间:2022-09-13 04:31:52
导语:新时期法学课堂模式和教学法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法学教育目的和Seminar教学模式的契合
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讲授为中心,以教科书正本内容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在这种讲授式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学科的专门知识,但是却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系统化,也无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更无法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拓宽知识面、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拓展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这种情况的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法学教育模式和能力培养要求脱节:大学生入校后,仅仅凭听教师讲授课堂知识,毕业时却要写出毕业论文;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参加会议,与同事或者领导讨论问题,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更有可能需要主持会议。而这些科研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却并没有在大学学习中系统地得到传授,只能是靠自己摸索或者模仿。从每年的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中可以发现,很多学习了四年的法学本科生甚至连最合适的毕业论文选题都无法确定。如前所言,高等法学教育目标仅靠“三中心模式”是无法完成的。现有的“三中心模式”可以传承法学理论基础知识,而对能力培养方面略显不足。为了培养合格的法学高等专业人才,就需要寻找其他的教学模式。能力的习得需要受教育者在教练者正确指导下,自身做专门有针对性的练习,并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才能获得该种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的最佳选择就是Seminar教学模式。Seminar源于拉丁语“seminare”,是“播下种子”的意思,最早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讨论式教学,后经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导入课堂,但是这时的Seminar课堂以终极真理的存在:上帝的教义成为讨论的基础和归宿。德国哥廷根大学率先将Seminar课堂模式引入大学,最终将其全面发展的德国教育家洪堡,在德国洪堡柏林大学开设Seminar课堂。[1]但是Seminar一词,在欧洲和美国的含义并不统一。在欧洲有将知名学者或者思想家所开设的大型讲学课堂称为Seminar,在商业领域也开始用Seminar一词来泛指企业或者商业组织的商品或者高科技推介会。而在教学领域,亦有不同的Seminar课堂模式,一般可以分为初级Seminar课堂模式,中级Seminar课堂模式和高级Seminar课堂模式:初级Seminar课堂模式,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中级seminar课堂针对高年级或者硕士、博士研究生;而高级seminar主要针对专家学者类型的。[2]由于本文仅讨论法学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模式建设问题,故本文仅以中级Seminar课堂模式(以下简称Seminar课堂模式)来进行研讨。
二、法学Seminar课堂模式建构
所谓Seminar课堂模式,是指一定数量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取某个学术专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撰写研讨课论文,在研讨课上宣讲自己的学术研究内容,并与参与者进行观点讨论或辩论等学术交流的一种开放式教学课堂模式。[3]笔者认为,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采用Seminar课堂模式具有适当性:1.Seminar课堂模式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作为法学硕士研究生,都已经具备了法学基础知识,所欠缺的就是利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解决理论上或者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Seminar课堂模式就是在指定的范围内,由学生挑选研究的主题,寻找文献资料,向指导老师或者其他同行请教,最终自己动手完成关于该专题研究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交流。2.Seminar模式能培养学生学术写作和交流能力。法学硕士研究生必须能够从事专业论文的写作,并具有学术交流能力,而这些通过传统课堂讲授模式是无法得到训练的。通过Seminar课堂模式可以对学生进行这个方面的针对性训练。在Seminar]课堂模式中,参与的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一篇由教师指定范围的学术论文,并宣讲自己的观点,与质疑者进行辩论或者讨论,交流学术观点。3.Seminar课堂模式能深化学生的知识。作为法学本科和硕士课堂上所接受的理论,毕竟是有限的: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学安排的需要。但是如果要独立完成Seminar论文,仅从课堂上或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梳理该理论的形成历史、思想基础,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等多层次知识面,并学会评判赞同该观点或者否定该观点的学说并从中选择立场。同时,作为自己所支持学术观点的捍卫者,不仅仅需要了解赞同本观点的论证,还需要了解否定自己观点的学者们的论点和论证方法。为了能“征服”其他参与者,观点的捍卫者不仅仅需要通晓法学理论,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与法学有密切关系的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而Seminar课堂模式具体流程如下: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在开设Seminar课程的之前的学期末,开设课堂的教师公布拟开设的课堂,公布Seminar选题供参与者选择;限定参加Seminar的学生人数(5-20人)以利于深入讨论;提供学生报名选修的教师联系方式;设置大致的Seminar课堂时间安排以便于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通告第一次集体谈话的时间等以利于进一步组织Seminar课堂。在满足了报名的最低限额的条件下,按照预先安排的时间,教师应该对全体参加Seminar课堂的学生进行公开谈话。谈话内容至少应该包括:seminar论文写作的要求,提交Seminar的最后期限;进行Seminar研讨的具体方法,例如,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网络查找资料;自行撰写学术论文;撰写论文过程中有问题可以与教师讨论或者请教等。第二阶段:独立研究阶段。学生可以选择教师拟定的选题,也可以自行申报选题;如果学生自拟题目,应该及时和教师取得联系,并征得指导教师的同意;学生选报选题后应该积极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广泛阅读,形成宣讲提纲;并随时与教师请教、探讨论文提纲和观点过程中形成的问题。学生在Seminar宣讲之前一个星期,将论文交给教师,打印宣讲提纲;教师在此期间安排Seminar课堂地点、时间、宣讲顺序、注意事项等。Seminar课堂可以在学校举办,也可以到学校以外的地点举办。第三阶段:研讨阶段。在此阶段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学生进行Seminar宣讲。一般程序为主持人介绍选题、宣讲人的学术经历;宣讲人宣讲选题内容;主持人主持讨论,参与者提问;宣讲人回答提问,当然其他参与人也可以回答问题;教师作为旁听者之一可以参与seminar,与其他参加者平等讨论问题。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宣讲结束后,指导教师对Seminar进行点评,点评内容为宣讲内容、结构、宣讲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点评;点评结束后教师对所有参与者发放调查和反馈表,学生匿名回答对Seminar的评价、意见和建议。第五阶段:结束阶段。指导教师给出分数,将学生成绩上交教学管理部门。
三、法学Seminar教学法研讨
Seminar课堂设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独立使用网络电子期刊数据库来寻找科学研究的文献资料;通过与教师交流,能够单独就某个学术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学会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学会主持学术交流会议的能力;简言之,就是独立科研能力、熟练的口头学术交流能力。具体来说,学生应该通过Seminar课堂训练以下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能力。1.文献综述的能力。所谓文献综述是指对所研究的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无论是项目的论证还是学术问题的研究、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写作都要求写作者能对所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而文献综述的前提搜集与研究项目相关的文献资料。首先,学生必须学会搜集文献资料。传统文献资料的搜集需要读者先找到一篇专业文章,然后读者运用滚雪球的方法来寻找更多的相关文献。详言之,从第一篇文章所引用的参考资料中寻找所需要的文献,再从所能找到的文献资料,寻找自己所学要的文献。或者需要到图书馆中通过检索,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现代文献资料的查找没有以前那么复杂,完全可以通过电子数据库的方式来寻找文献资料,即运用信息技术来查找文献资料。而数据库以及通过信息技术来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需要读者了解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而这些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可以向图书馆专业人员请教。甚至可以向图书馆专业人员求助,让他们通过专门的检索系统来协助查找文献资料。但是无论如何,读者自己都需要学会最基本的数据库使用方法,方便自己随时查找文献资料。其次,文献资料阅读能力。搜集到浩瀚如烟的文献资料之后,还需要科学、高效地阅读文献资料。初学者阅读学术文章时,很容易被作者说服,赞同该文作者的观点;但阅读其他文献时,又转而发现其他学者的观点也是正确的。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文献,如何评判文章的质量。最后,学生应该学会进行文献综述。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所搜集的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资料的观点进行概括和归纳,通过自己所需要研究的主题将文献资料的观点组织起来,对上述观点进行评判,并最终找到所需研究主题的新的研究方向。[4]2.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法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要撰写毕业论文。没有系统学习论文写作者写作时总是存在问题,例如文章标题界定、段落转承、论文结构安排、观点论证、注释格式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最主要的是文章观点的改写问题。现代法学研究非常深入全面,基本上很少存在研究空白。初学者很容易出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的尴尬局面,如果完全摘录其他学者的观点,则容易导致直接引用他人文字过多的局面,容易被判定为抄袭他人文章。其实,这种困境可以通过文章改写的方式来避免这种情况。文章改写的方法需要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学生的不断练习的方式习得。3.学术交流能力。法科毕业生无疑就法律问题与同行们交流。交流的方式包括书面的方式和语言的方式,在日常工作中主要通过语言交流。而学术口头交流的能力主要是交流的方式,即质疑、答疑等交流的方式和模式。这个方面主要是提供范例让学生模仿;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再专注于本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是教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因此Seminar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指导者所承当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教师需要拟定Seminar课堂讨论的主题。这种主题的选择通常是本学科近段时间以来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者是该学科理论前沿问题。过于陈旧的选题丧失了作为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而且该选题的难易程序需要控制:太困难或者太复杂的选题不可能能在一篇Seminar论文中阐述清楚;太简单的选题无法达到教学的效果。同时在Seminar课堂模式中,教师需要精心组织整个Seminar课堂教学工作。例如,及时公布选题和拟进行研讨的大致日期。在学生进行了预报名后,需要及时确定正式报名学生名单并进行分组(确定每个小组中担任主持人、宣讲人、点评人的顺序,即每组中第一名成员为第二名成员的支持人,第二名成员担任宣讲人,第三名成员担任点评人,依次循环,直至完成本组所有成员的宣讲工作)。在所有成员宣讲结束后,还需要进行教师点评,对每个参与者提出改进完善建议,并要求每个参与者对教师所组织的整个Seminar课堂反馈意见,对整个组织情况提出修改或完善建议及意见。Seminar课堂的主体和中心都应该是学生参与者。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对于学生在Seminar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应该是给予积极指导或耐心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因此,Seminar课堂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直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解决思路。例如,学生无法掌握学术文献资料的搜集工作的,可以让学生向其他同学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去找图书馆工作人员咨询。对学生Seminar论文辩论过程中,出现了冷场的情况,教师应该协助支持人引导辩论话题;对于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观点,教师也不宜轻易发表批评意见,而应该静候其他参与者去发现错误并修正错误。如果没有学生意识到该观点的错误时,教师可以在该场辩论结束时或者等到教师点评时再提出该问题。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独立完成Seminar论文并进行学术交流的平等开放式的Seminar课堂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和系统化,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训练。但Seminar课堂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讲授模式,而只能是对讲授模式的一种有力补充。Seminar课堂模式将会在法学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 上一篇:区域高校法学教育研究
- 下一篇:当前法学国际化教育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