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法学人才培育
时间:2022-09-13 04:02:33
导语:当前中国法学人才培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高等教育应该是学术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很长时间争论不休。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扩展以及民众要求受教育的期望增高,高等院校的功能扩展为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国高校的本科法学专业也应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从纯粹学术型,转到兼顾学术和应用性职业教育两个方面,既注意本学科高深学问的研究,维护其长远的发展,保证并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也要注意培养社会经济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法学是一门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实践性极强的科学。正如美国法学家波斯纳所言:法律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却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学科,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必须不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知识来充实法律学科的发展。法学人才不仅要精通法律知识,还要通晓相关学科的知识。当前,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法学人才既要有直接参与国际诉讼的技巧和能力,直接外国人在国内的诉讼案件或直接到国外出庭参加诉讼,又要有处理投资、贸易、金融、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等一系列国际上最前沿和最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法律事务的技巧和能力[1]。随着当今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法律职业需要大批知识面宽、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高层次法学人才,即复合应用型的法学人才。因此,培养复合应用型的法学人才应成为当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现行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高等院校所培养的法学专业学生,难以胜任社会实践的需要,高校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目标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传统法学教育在培养目标、模式、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局限性,尤其突出的问题是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其他国家在法律人才培养上对实践操作技能训练方面的安排。无论在大学里还是在毕业后都没有安排专门的职业教育阶段,而实务界所需的正是能够直接参与案件处理,解决具体法律问题的实用型人才,这就造成了法学教育与社会所需相脱节的局面[2]。我国现行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设置上的缺陷现行法学课程主要以部门法学科的划分或国家颁布的主要法律为标准,课程设置的包容性、跨越性不足,这一模式就难以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在统一的必修课中得以满足和发挥,自然难以实现复合型、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开设重理论轻实践,而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开设较少[3]。这种法学教育模式实际上主要是以培养法学研究人才为目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法学院系的毕业生进入法律实务界以后难以胜任和适应具体的法律实务,使学生的能力与社会的实际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二)教学方法单一流行于我国大学讲坛的法学教育模式为/填鸭式0的讲授方法。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缺乏主动性与参与意识。虽然有些院校在课堂上进行了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但都没有脱离理论科学教学模式的框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问题。(三)法学教师队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我国的法学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法律的认知大都来自于书本,知识结构一般为纯理论性知识,缺乏法律实践工作经验,其教育教学工作也主要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理论研究中,不了解法律实务,就不可能培养出了解法律实务知识、掌握法律实务知识的法学人才。
三、复合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
构建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以课程体系优化为切入点,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需要的法学人才。(一)优化课程体系由于现行的法学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法学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很多专家学者就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如美国的本科后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双学位模式,日、德等国的/两站式0教育模式等,可以看出无论建议采取哪种模式,其目的是使法学教育的内容更具包容性、跨越性和实践性。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法学教育课程体系。各院校在优化课程体系时,应在办学层次、培养目标、规模效益等方面明确自己的位置,注重通过加大选修课比例、增设跨学科任意选修课来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创新学分、增加第二课堂活动,优化培养过程。法学选修课种类和领域的扩增,不仅使复合型、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化,而且对学生各种潜力的发挥、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多种技能的培养、特别是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在课程结构上,应增加一些社会发展中新兴领域的法律知识,如商业谈判、企业兼并、证券金融、国际贸易等领域的法律知识。同时,还要增开一些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课程,增强学生从事法律职业所需的人文社科、文化底蕴及科技知识等综合素养。鼓励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如律师诉讼技巧、商务法律实用、非讼处理、谈判技巧等课程。使整个课程体系体现从综合到专门、从理论到实践的有序设置,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与较强的科学性,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科学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4]。(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复合应用型法学人才,就必须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和成才规律,根据社会对法律人才的不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实践教学,应当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教学、辩论(讨论)教学,还应当运用诊所式教学。法律诊所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方面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成效,该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高,而且运作成本高,但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值得推广。根据教学相长的原则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当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如模拟法庭开展过程中,可以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个案件,然后让学生重构案情和场景,案件采取开放式结局,让学生的参与主导案情的发展,促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去了解和熟悉在这种角色表演过程中所要用到的大量的法律知识和理念,而不是按预定的结果去表演庭审,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三)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增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应加强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培训,定期组织实践教学教师进行现场的或网络的教学经验交流,使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到迅速的传播和推广。
四、培养复合应用型法学人才的探索
与实践以5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6为基本依据,按照北京市将北京市工商大学建成现代服务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定位和部署,学校从服务面向、服务领域和社会实际需要出发,秉承自身的传统优势,确立了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发挥多学科优势,通过知识的交叉复合,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在培养复合应用型法学人才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一)在课程设置上不断创新,强化复合性应用性在本科生课程设置方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培养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形成较强的整体专业素养,开设了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二是为了适应国际型法律服务人才的培养,开设了5国际民事诉讼与国际商事仲裁6、5WTO法律实务6等英文授课课程。三是为了适应实务型法律服务人才的培养,开设了5庭审实务6、5律师实务6、5司法文书6、5法律职业形象设计6、5企业经营法律实务6、5房地产法律实务6、5税收法律实务6等实践教学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四是发挥我校工商并重、多学科优势,在课程设计上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形成法学与财务会计、企业管理、金融、证券、投资、贸易等学科的复合[5]。学校在培养方案中对实践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要求,学校规定了实践教学必修学分,对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作了明确要求,原则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工科类专业为7:3,非工科类专业为8:2,从制度上确保法学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得到贯彻落实。学校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等措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构建学生的复合性知识结构。(二)建立了法学教学实验室学校于2004年在良乡新校区成立文科实践中心,累计在设备软件环境方面的总投入1300万元。文科实践中心总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集中了现代服务业、现代管理企业以及法学学科的校内实践教学和实习平台。按照/统一规划、集中管理、资源整合、专业融合0的建设原则,利用计算机、网络、音像、视频、电子教室、电子屏幕等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将法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会计学院四大学院16个专业的实习环节和业务流程充分融合,分别搭建22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并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专业融合、循环实践的教学目标。其中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有:模拟法庭。主要功能:模拟法庭、多功能厅或报告厅,复合使用。小法庭。主要功能:审判及简易审判程序实践。律师事务所。主要功能:律师事务所、法学工作室,复合使用。仲裁厅。主要功能:商事仲裁、民事仲裁业务实践。此外还有外语视听室、证券交易大厅、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商业银行、外贸公司、保险公司、工商业务实习区、税务所、财政局、审计事务所、办公自动化实习区等相关实践教学平台面向学生开放,适应了社会对复合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以及当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宽泛化的形势。同时,实践中心在建设和使用上采取复合多功能的格局,如模拟大法庭既可以模拟开庭,又可以引进法院正式开庭,还可以做学术实践报告和论坛等。法学实验室的建设不仅立足目前国内用人单位的需要,而且还考虑到了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大潮的趋势,突出全外语环境的办学特色。一方面在现场布置上努力体现国际通行的环境特点,另一方面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力求进行多方位的英语强化训练。同时,学校还与在京的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单位合作,建立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经验丰富、熟悉实习内容、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建立了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指导教师队伍。通过校内、校外的结合,保证了实习的效果。(三)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新颖性学校法学院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支撑,通过制作与课堂运用多媒体课件,大力推进案例教学;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分别采取启发式教学和抗辩式教学方式,引进诊所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提高思辩能力。/民法学案例教学改革研究0等关于案例教学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注重第二课堂的建设为了配合第一课堂,引导学生钻研业务和学术,学院定期组织学术名家和实务专家来学院讲座,以开阔学生视野。为调动学生钻研学术的积极性,定期由学生主持、编辑出版院刊5法苑6,组织辩论赛、知识竞赛、学术论文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学校建立实践创新激励机制,制定了5北京工商大学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实施细则6,设立了北京工商大学科技创新基金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奖励基金,每年拿出50万元,用于支持在实践创新中取得成果、在各种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和指导老师,大大激发了学生在课外参加综合训练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拓展了人才培养的途径。面对社会发展对法学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确立复合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时展、社会需求的必要选择。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高等法学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0,改变单纯知识型、应试型人才培养模式,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促使学生成为思想健康、思路宽广、知识渊博、学有专长、实践应用能力强、勇于创新和善于合作的复合应用型法学人才。
- 上一篇:法学公共选修课改革与发展
- 下一篇:当前法学教学中的案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