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形势下法学教育创新

时间:2022-02-24 09:41:00

导语:司法考试形势下法学教育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司法考试形势下法学教育创新

大学扩招以来大多数专业都面临着就业的难题,2002年以来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更是低于平均水平。2008年以前不允许法学本科大四学生参加司法考试的政策更是为本来就业率不高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雪上加霜。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在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有关事项公告中在报名范围等方面有所调整,其中对在校法学本科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普通高等学校200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新政的颁布为在校本科生提供了取得就业资格的机会,也为本科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指导,把司法考试制度与本科教育结合能使本科教育从单纯的理论教育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一、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的关系

司法考试新政实施之前,法学本科生只有在获得学士学位之后才可以参加司法考试,而2008年司法考试新政颁布之后,允许大三学生参加考试,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在时间上的断层就消失了。二者之间虽然存在不同之处,但是联系更加紧密。一方面法学教育是司法考试的前提和基础,司法考试制度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法学本科教育的支撑。没有良好的法学本科教育,司法考试就缺乏充足的优秀应试者。另外一方面,司法考试有助于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和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的完善。

(一)法学教育是司法考试的前提和基础

国家司法部在关于司法考试的公告中明确规定参加司法考试报名条件之一就是:考生具备“高等学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学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并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由此可见,法学本科教育是司法考试的基础,法学本科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司法考试的生源质量。司法考试制度作为一种行业准入制度,其基本的职能是检验以后将要担任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的考生是否掌握了所应当具备的知识和应用能力,以保证国家司法活动和与司法活动相关的法律职业活动具有比较高的水平。试想如果大学法学教育水平低下,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或脱离社会实际需要,最终没有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那么通过司法考试的方式来选拔法律职业人才的任务将如何实现?

(二)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促进作用

法学教育对司法考试制度也存在着依赖的一面。司法考试是容纳和消化大学“产品”———本科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出路。法学本科生在毕业时的出路无非有两类:一类是考研,继续深造。一类是直接就业或自主创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要想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只有通过司法考试才具有优势。法官、检察官和律师都被纳入到大学法学教育这个共同的知识背景条件下,法学院必然要为那些未来准备从事法律职业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在司法考试背景下,法学教育要及时审视自身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善。

二、司法考试背景下法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司法考试新政策出台之前不允许大三学生参加司法考试,导致了法学本科毕业生在毕业时,竞争不过那些已经通过司法考试的法学硕士生。同时法学本科教育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法学本科毕业生在实际就业中也遭遇困难。

(一)法学本科教育定位与法律职业的要求脱节

关于法学教育的定位主要有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模式。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就是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共同科目课程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大学生具备基本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价值判断能力。而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我国现行法学本科教育就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尽管我国法学教育机构的渊源、主管的部门不完全一致,但是学制、公共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等都是一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同小异,这些共性说明本科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在这种教育定位下,法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各个环节都没有自觉地贯穿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同时法学教育也缺乏法律职业部门的参与和引导。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脱节的重要后果就是: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依法治国方针的不断推进,需要大量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法律人才;另一方面,我国法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法学专业功底不够扎实,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不够,同时又不具备处理法律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导致法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与他们所将要从事的职业要求相去甚远。例如,审判、检察业务需要大量法律专业人才,但实际条件决定,大量未经正规法学教育的人员长期从事法官或者检察官职业,而大量经过正规法学教育的学生却难以进入法官或者检察官队伍。

(二)法学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在的司法考试,从其内容看,比较注重考察考生对与司法实务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或司法解释的理解力,而这点正是法学教育所欠缺的。法学教育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基本原因如下:

1.教育观念的问题。以往的教育一般比较强调明确的概念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样就往往会落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步伐,学生不可避免有理论脱离实践的趋向。很多院校的法学教育注重法学理论的阐释、演绎以及法律条文的注释,而忽略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学生很少有接触法学真实案件的机会。很多法学专业毕业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虽在律师事务所实习结束并取得了律师执业证,但在办理简单的案件过程中,却出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状况。

2.法学教师方面的原因。我国法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大多都属于某一固定的“专业”,终生从事该专业的教学和研究,而不涉足其他专业。大多数教师以理论知识见长,对法律的实际运用所知甚少,这样,教师在上课时,虽然尽量理论联系案例进行讲解,但是案例也是从书本上找的,或者是按照理论进行编写的。导致学生在接触实际案件时,发现无从整理思路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课程设置的问题。由于我国的法学本科学生主要是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的,其各方面的知识都有待完善。而法学教育的课程仅仅限于单一的法律专业内容,这样导致毕业生法律以外的知识储备不够,法律以外的经济知识、技术知识等非常匮乏。学生毕业来到社会上,面对如此千差万别的社会现象,便会发现单纯依靠自己掌握的法学专业知识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书本上明确的法律规范在现实中会变得如此模糊和具有伸缩性;要把法律规范和社会现实相结合,需要许多的法律知识以外的真功夫和批判性的创新思维。

(三)法学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这一方法能够系统清楚地说明一般的法律原理和原则,使学生对抽象的法律概念有完整的了解。但随着实践的发展,讲授教学法也逐渐暴露出其固有的一些缺点,如把法学教育作为纯粹的知识传授性的教育,虽然能使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缺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且这种法学教育的模式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灌输模式,学生和老师之间缺少融洽的研讨学术的气氛,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司法考试背景下法学本科教育的改革

司法考试新政策出台以后,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联系更加紧密。一方面,法学本科教育不能完全以司法考试为中心,以司法考试为指挥棒。学校不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通过司法考试,提高就业率,而把法学本科教育变成司法考试培训班;另一方面,法学本科教育要为司法考试提供优质的生源,对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一)更新法学教育定位和教育目标

过去,法学教育过度强调法学教育的通识性,而忽视了其职业教育性[1]。现在由于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结合得非常紧密,必须重新定位法学教育,不仅把法学教育视为一种通识教育,而且也视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在保留其通识教育的定位上,增加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不仅仅培养学生法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适应培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特定法律职业人才的需求,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分析实际案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更新教学内容

1.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司法考试不仅考查考生的记忆力,也越来越多地考查考生对实际案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学本科教育也应当在强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同时,加强对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方面在必修课程中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比如设置法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模拟法庭活动等,这些环节的设置对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活动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了法律条款。另一方面还要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和实际案例的机会,培养学生处理法律实务问题的技能。比如在法学本科生课程中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由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由学校建立法律诊所,诊所接受当事人的委托,无偿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法律事务,并由专门的教师负责全程的监督、引导。在办理具体的案件中,每位学生都有平等交流和发言的机会,教师只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指导学生提出法律意见,并形成对案件最终的解决方案。诊所负责人要对案件的质量负责,以保证当事人的利益不受损害。

2.合理增设与法学相关的选修课程。法学16门核心课程也是司法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重点学习、深入学习的课程。但是除了设置法学专业课程外,还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设置一些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进行选择。比如可以开设房地产、证券、经济、文学、历史等相关的课程,让学生结合法律知识进行学习。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以后工作中处理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

(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司法考试新政策的实施,允许大三学生参加司法考试,使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去向非常明确,就是从事法律职业。法学本科教育的目的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它要为我国培养的是可以在社会各种行业和层面上能为建设法治社会做出贡献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缺乏实践能力的法学教育方法应加以改变。在讲授法的基础上增加案例教学法,注意案例的选用要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不能由教师依据现有的法律规定进行编纂。同时案例教学的目的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能仅仅限于对法条的加深理解。如在学习民法、刑法等主要实体法的同时,开设相应的案例分析课程。授课教师可以综合采用讲授法、研讨会法、开设模拟法庭、实际案件等方法,运用所学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知识综合训练学生接待当事人、参与咨询调查、诉讼与非诉讼案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