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法学本科专业实践的思索
时间:2022-04-29 04:09:00
导语:关于加强法学本科专业实践的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法学本科专业实习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出现了形式化倾向。专业实习是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学本科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必须采取措施强化法学本科专业实习,应以全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确定专业实习的目标,拓展专业实习范围,制定灵活的专业实习教学计划,加强交流,调动学生参与专业实习的积极性,以确保专业实习的效果。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育;专业实习;实践教育
在社会科学中,法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专业实习是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法学本科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笔者连年参与了法学本科专业实习指导。在此过程中,笔者深感法学专业实习在取得较大成绩,推动法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同时,也面临着法学教育体制改革、法律职业改革和司法改革等种种制度变迁带来的挑战,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考研热”等现实问题带来的压力,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无论是专业实习目标的确定和实习形式设计,还是专业实习日常的监督管理,都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有必要对法学本科专业实习进行全面的反思,探索解决法学专业实习当前面临问题的途径。
一、海大法学院强化本科专业实习的有益探索
笔者认为海大法学院采取了以下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了专业实习的顺利进行:
(一)重视专业实习的地位
近年来,关于法学本科教育应当培养出怎样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法律人才?专业实习是否不可替代?在学生总学时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安排专业实习时间,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诸多问题成为法学本科教育争议的焦点问题,各高校法学院系的做法不一。很多院校对专业实习持一种弱化管理、听之任之的态度,专业实习出现形式化和过场化的倾向。更有甚者,北大等高校已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取消了法学专业实习的学时安排,只保留了该门课程的名称。面对种种冲击,海南大学法学院并未动摇,自从1983年创办以来,其规模不断扩大,但每届学生都有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习被列入法学本科高年级教学计划中,实习是本科学生必修课,实习学分高达10学分,远远超过其它单科专业课程,未参加实习或实习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得毕业。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作为海大法学院加强本科专业实习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强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及律师事务所的联系,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基地。迄今为止,法学院已经与23家司法部门及律师事务所签订和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许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均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疏于管理,使毕业实习在某种程序上流于形式。与分散实习相比较,笔者认为,海大法学院集中实习的效果显著,没有学生中途退出实习,专业实习起到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作用,以后应继续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三)制定周密的实习方案,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实习方案是本科教学计划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海大法学院的实习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实习时间,实习目的、实习单位、实习方式、实习的组织管理、实习的具体要求等等。我们在进行实习前的动员教育时,就将实习计划发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与要求。
(四)抓住专业实习的关键环节,精心组织管理
为了确保专业实习的效果,法学院主要抓住以下关键环节,加强组织管理:
1.做好实习前的动员、指导工作。在到实习单位以前,安排了一周的实习前教育时间,要求学生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知识准备主要包括:了解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的工作纪律和工作程序及特点,熟悉三大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心理准备主要是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要做到不卑不亢,充满自信。在实习前召开动员大会,由主管院长作报告,明确提出各项工作要求,并根据往届学生实习时存在的问题和本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详细说明实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2.抓好实习的日常管理。参加实习的学生受双重管理。一方面,作为在校学生,受法学院管理;另一方面,作为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受实习单位的管理。在法学院管理方面,主要是加强各实习小组的考勤管理,要求各实习小组长认真负责搞好考勤,每天上下午均考勤。实习带队教师每周至少去各实习点巡视一次,填写一周实习情况检查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习中期,法学院组织检查小组到各实习单位检查实习情况,了解实习单位的意见,了解实习生的困难,并帮助解决困难。
3.重视实习结束后的总结工作。实习结束后,安排有一周的总结时间,召集各实习小组的座谈会,交流实习的心得体会。要求学生每位实习生上交实习日记、实结、典型案例分析和实习鉴定表。在充分交流,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由带队教师给出实习成绩。
二.法学本科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通过对参与专业实习指导的反思,笔者认为,传统高校法学院系将实习纳入学分管理,集中实习为主的实习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现了形式化、弱化的倾向,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实习的目标与地位不够明确
法学专业实习的目标是与法学本科教学的目标紧密相联的。目前,对于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存在着“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争,有的认为法学本科教育的目的在于对有志于从事法律实务的人进行科学、严格的职业训练,使他们掌握法律的实践技能及操作技巧;有的认为法律职业教育应当是一种后本科教育,而对于以高中毕业基础的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是一种“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和平等、公正、正义的民主思想的学生。对于法学本科教育目标认识的不一致,导致了法学专业实习目标上的模糊,也引发了对法学专业实习必要性的质疑。例如,有的学校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将学生集中安排在司法机关实习;有的学校则认为实习仅仅是学生了解社会的机会,因而允许学生自行联系各种实习单位,对学生的管理也较为松散。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将法学教育的重心上移至研究生、法律硕士生等,对法学本科专业实习不再统一安排时间,更不集中安排实习单位了。
从目前海南大学法学院对专业实习的安排来看,我们将法学专业实习的目标仍定位于职业训练,实习基地为狭窄地域范围内的司法机关,可供选择的实习基地有限,实习基地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然而,法学院的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并不能在司法机关工作,不能从事法律职业。专业实习目标的偏差,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实习的重视程度,影响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难以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学生参与专业实习的自主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专业实习与理论教学环节不同,在专业实习中更应该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然而,在目前集中进行专业实习的模式中,实习单位是法学院安排的,实习计划是法学院拟定的,业务指导老师是实习单位指定的,实习的具体目的与要求也是法学院统一规定的,没有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也没有考虑不同实习单位的情况。学生是被动参与实习,没有任何选择权,不需要制定详尽的实习计划,而且整个实习期间都在同一个实习单位实习,容易使实习生产生倦怠感,实际收获不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实习,态度不端正,当实习安排与学生的考研、就业考试等计划有冲突时,就对专业实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三)专业实习的组织安排不够合理
从海南大学法学院近几年来专业实习的组织安排来看,笔者认为存在不够合理之处,表现在:
1.专业实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我们的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这与大部分学生就业考试,考研的时间相互冲突。有部分同学利用实习时间复习考研,毕业实习敷衍了事,严重影响到专业实习的质量。此外,专业实习的时间过短,不能完整地参与一个案件的全过程,有走马观花之嫌,很难保证专业实习的效果。
2.实习前动员、指导还不够深入。专业实习前,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法学知识,但是,由于在法学本科生中没有开设司法技能和司法实践方面的课程,我国公检法司法机关的办案程序和流程与法律规定又有一定的距离,而我们在去实习前只作了一次动员报告,没有进行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导致我们的学生到实习单位后显得“笨手笨脚”,动手能力差。
(四)专业实习的投入严重不足
专业实习是精细化的,必须建立在物质支持的基础上。它要求学生在融入实习单位的基础上实施“一对一”直接指导,相对于“灌输—接纳”式的课堂教学,专业实习要求指导者(包括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投入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就目前专业实习的实施方式来看,我国法学院系本科专业实习却并非一种高成本的实践教学模式。近年来,高校学生扩招,参与实习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实习经费不增反减。各实习单位物质基础不同,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不同,对实习生的待遇也有很大差别,造成了实习生之间苦乐不均。部分实习单位不能解决好实习生的食宿问题,影响专业实习的顺利进行。而那些放任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法学院系,学校和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投入更是没有保障。
(五)参与专业实习的各方交流沟通不够充分
专业实习的参与者包括实习生、法学院系的指导老师,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等等,专业实习的效果如何与参与实习的各方能否充分交流、相互配合协作紧密相关。但是,笔者认为,参与实习的各方交流极不充分,影响了专业实习的效果。
(六)缺乏科学合理的实习成绩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法学院系尚未建立操作性强的实习考核指标和实习评分标准。我们的做法是学生实习结束时由学生自己拿实习鉴定表去找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写评语,再由法学院带队老师评分。实习成绩评定老师对学生实习表现的信息掌握不完全,从而导致实习成绩普遍偏高,不能反映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也缺乏公正性。
三、强化法学本科专业实习的几点建议
法学本科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专业实习制度本身的缺陷,而是受制于我国变革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其他制度条件的约束。实践证明,法学专业实习非但不能弱化,还应当加强。笔者在此提出强化专业实习的一些想法,以充作引玉之砖。
(一)明确专业实习的目标,拓展实习基地类型
如前所述,法学本科教学并非职业教育,而是通识教育。专业实习的目标应当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进行职能技能的培训。由于目前我们存在着将专业实习作为职业教育组成部分的误区,因此将实习基地集中为司法部门及律师事务所,导致了可供选择的实习基地有限,实习基地容纳学生数量有限。事实上,在法制社会,法律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处角落,各个领域都需要懂法律的人才。如果能够跳出职业培训的桎梏,就能扩大专业实习的范围,建立更多的专业实习基地。现阶段,可以将地方人大常委会、行政机关、消费者协会、仲裁机构、大公司的法律事务部等纳入法学本科专业实习的范围。
(二)制定灵活的专业实习教学计划,调动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
目前部分学生参与实习的主动性不够,学生完全被动参与实习,是影响专业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坚持将专业实习作为必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强化学生对实习重要性认识的同时,应当对专业实习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首先,在专业实习的时间安排上,除了要考虑根据专业理论课开设的情况,还应考虑如何在少占用正常教学周期的情况下,适当延长专业实习的时间。例如,在德国汉堡大学法学院,法学本科专业实习被分成两个阶段,即入门实习和深入实习,由学生在假期完成,时间分别为4周和9周。在法学院本科教学中,第6学期结束时,主要专业基础课已经学习完毕,是安排专业实习的较佳时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和在校课学习的时间,将实习安排为第6学期结束后的假期和第7学期的第4周止。这样的安排,既能适当延长专业实习的时间,又避免了与学生考研,参加各类就业考试相冲突,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实习。
其次,在坚持集中实习的同时,赋予学生一定自主选择权。比较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集中实习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强制性安排集中实习,也会挫伤学生的参与实习的积极性。而且,目前实习基地有限,学生过于集中,也会给实习单位的安排和指导带来压力,有的学生得不到实习单位的重视。因此,在坚持集中实习的同时,部分有条件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可以让其自行联系实习,但要从严控制,加强监督管理,避免“虚假实习”。对此,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实习前的申请审核环节,拟分散实习的实习生要提出申请,并且需拟订详尽的实习计划,得到同意后方可开始实习。二是实习期间监督的环节,实习监督应采取院系指导教师和实习中单位指导老师合作的方式,对专业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如果实习单位不能安排指导老师,法学院系指导老师与实习单位老师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则不能在该单位实习。三是实习结束时的考评环节,实习的指导老师关于学生实习的意见是确定学生实习成绩的主要参考依据,同时要求学生交实习日记,详细反映实习期间的情况。
最后,专业实习要与其他实践方式相结合。目前,法学本科学生实践教育的形式日益多元化,除了专业实习外,还有诊所教育、观摩审判、法律咨询、法制宣传、社会调查等,法学专业实习的形式应当多样化。
(三)加强参与实习各方的信息交流
1.让实习单位参与实习前的动员指导工作。目前,实习前的动员指导工作是由法学院系单方面完成的,缺乏实习单位的参与,实习动员指导不够深入。以后实习前应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实习前的指导培训。内容包括:请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有经验的人士来校给我们的实习生分别作一次实习指导报告,详细介绍司法机关的工作特点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2.加强法学院与实习单位的联系。根据部分实习单位缺乏指导意识和经验的情况,应制定规范化的指导手册,明确指导的具体要求,明确指导老师的责权和对实习生的考核指标。建立法学院到实习单位的走访制度。
3.建设更多的交流平台。为了确保实习的顺利进行,既要加强法学院与实习单位的交流,又要加强带队老师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之间的交流;既要加强带队老师与实习生之间的交流,又要加强实习生之间的交流。实习简报是较好的形式。此外,网络可以为各方面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网络,带队老师可以与实习生对话,了解情况协调关系,及时指导。可以通过网络与实习单位对话,及时反馈信息。实习生相互之间也可以交流心得和经验。
(四)建立合理公正的实习成绩评定考核机制
在实习成绩的考核方面,应强化法学院实习指导老师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合作,在对专业实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的基础上,确立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考核的评测方法。实习考核指标包括:(1)实习态度。(2)实习纪律。(3)日常工作。(4)法学知识。(5)工作能力。(6)行为表现。(7)自我评价。对每一等级的标准应明确具体。
(五)适当增加实习经费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增加实习经费,加大投入。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前期联系实习单位,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另一方面也能适当地解决学生在实习中的交通、住宿、生活等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 上一篇:深究个人可否成为国际法主体
- 下一篇:法学案件教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