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教学方式培养法律人才
时间:2022-04-29 04:07:00
导语:完善教学方式培养法律人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21世纪的法学教育,既是一般的学科教育,也是一种职业教育。新世纪对高质量法律人才的需求,向传统的法学教育发起了挑战。要使高等法学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对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应将理论教学的传授式改为引导式,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同时,应注重实效。
关键词:学科教育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教学方法
高等法学教育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法学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学教育全面恢复并迅速发展,伴随着普法的开展,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人心及人们对法制的需求,法学教育目前已成为最热门学科之一,法律院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选择法律专业的学生也空前踊跃,法律专业的毕业生遍布于社会的多个部门和多个行业。应对国内、国际形势的需求,高等法学教育需要重新定位,需要改革与提高。
一、现代法学教育既是学科教育,更是职业教育
自1978年我国部分高校恢复法学专业招生至今,我国拨乱反正后的法学教育已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这期间我国的法学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从最初的法学与政治学不分,到以法学为主政治学为辅到完全的法学,学校从政法专业到法学专业,由法学专业再分解为若干“小法学专业”,再回到大法学专业。当前厚基础、宽口径的大法学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法学教育模式。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法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法制恢复和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法律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方略在中国的确立,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全球化,21世纪的中国,对法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法学教育在理念意识、培养目标与模式、教育体制以及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都受到了新时期人才需求的挑战,法学教育的重新定位及其改革,被众多有识之士和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从当前我国高校法律专业毕业生的走向来看,从我国的人事制度来看,高等法律院校培养的应是复合型的法律人才,即既培养法官、检察官、律师,也培养国家的管理者、公务员,既培养从事法律实践的实际工作者,也培养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的科研人员,其中从事法律实际工作的毕业生占了绝大多数。有人将学者、教授、律师、法官、检察官及其他法律职业工作者统称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显然,现代法学教育是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准备进入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人提供严格的科学的职业训练。从这一层次上说,现代法学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职业教育。通过本科阶段的的系统学习,学生不仅取得学历,而且据此去谋求一份职业,而职业的理想与否,与其自身的知识、能力又是密切相关的。
作为一门学科,高等法学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首先要为教育对象传授基本知识,作为一种职业教育,高等法学教育还要为教育对象传授职业素养和技术,进行专业训练。因此,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根据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使未来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掌握法律学科基本的知识体系,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职业素养和法律职业的基本技能。根据社会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要求,高等法学教育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强的通用法律人才。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专门的、相对抽象的知识体系,而且要使他们初步具备特定的职业思维、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
在明确了高等法学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任务后,在确定当前法学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意能力的培养。因为法律毕业生绝大部分会成为法律实践工作者,工作在法律实践的第一线。如果他们仅仅拥有法学知识,而不具备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社会的实践能力,是不会受到社会欢迎的,也难以胜任法律工作的需要。
二、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法律职业教育的需求
具有知识性和职业性双重功能的高等法学教育,不仅要培养通晓法律知识的人才,而且要通过教育使这些人才具备对复杂事务的洞察力,敏锐的思辨能力,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法学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和培养目标的独特性,决定了法学教育方法的特殊性,法学教育方法的改进,对于法学教育及法律职业共同体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其他学科一样,我国传统的高等法学教育十分重视法律科学的理论知识教育,在教学中,重视教学内容,忽视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学方法模式化、简单化比较普遍。在法学教学的具体活动中,老师的系统理论讲授和灌输是课堂教学的主流。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各法律院校对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有所改进,在保持课堂系统讲授方法为主的情况下,将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引进到课堂理论讲授中。但是,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所涉及到的内容,通常只限于在课堂讲授中的法律理论知识或法律法规的内容,其目的是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如前所述,法学教育不仅是对法律知识进行通识性传授,其更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种职业性教育。法律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从事法律职业,不仅要掌握大量的法律专业知识,掌握法律规则,而且要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还要在大量的法律实践中,增长和完善法律及与法律知识相关的知识。从各种类型的国内、国外的考试结果来看,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在法律知识的传授方面是成功的,但在法律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实践性环节上,却是比较薄弱的。
21世纪的中国法学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的法制建设也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未来的社会是法治社会,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法律人才将是全社会共同的需要:国家专门的法律机构需要法律人才,其他行业也需要法律人才,上层建筑需要法律人才,市场经济也需要法律人才(国外有句名言:律师是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国内经济事务需要法律人才,国际贸易更需要高水平的法律人才。21世纪的法律人才,不仅要拥有并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而且还应具备法律人才的独特的专业素质,具备法律职业的执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这些法律职业的特殊素质要求,是课堂系统的理论讲授、课堂讨论以及案例分析所无法实现和达到的,也不是简单修完课程、学满学分、顺利毕业就可实现的,它必须通过广泛的实践和实际操作,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因此,只有对传统的法学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才能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人才的支撑。
法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其目标应是建立一种能够促进新时期法学教育目的实现的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就是我们要研究探索出一套利于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法律人才的方法体系,这种方法体系应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思想性就是法学教学方法应当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法律观的形成,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牢固地树立起法律工作者应当具备的追求真理、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崇尚法律捍卫法律尊严的法律观、人生观。知识性就是法学教育教学方法应当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法律知识和法律法规的知识体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实践性就是法学教学方法应当有效地促进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熟练掌握法律职业的执业技能和技巧。法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应贯穿于法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不论是理论讲授环节,还是实践性教学环节。
三、明确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教学计划,其内容基本上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专业理论课程计划,二是实践性教学计划。前者基本上是通过课堂讲授完成,其目的是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法律科学知识和理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体系。掌握法律基本知识体系是法科学生的“法定”基本要求。后者主要体现在如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审判、疑案辩论、实习等方面,其目的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思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实践性和操作性,不仅是当今法学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当今法学教育的目的之一。但在传统的法学教育方法中,理论讲授刻板、单一,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实践性教学环节除实习外,其余的所占学分少,活动安排少,而且大多成为学生自己的一种业余活动。两种环节的教学,由于其方法的不十分科学、妥当以及主观重视不够,使我们的法学教育目标——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法律职业共同体不能真正实现。
针对上述传统的法学教育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
1、改理论教学的传授为引导。教师可将课堂教学的系统性讲授变为引导性讲授,启发式讲授。教师对教学内容只作简单的、启发式、引导性讲解,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进行介绍,同时指定课外阅读材料,安排学生写论文或进行课堂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对学生文章中或讨论时所涌现的观点和暴露的问题,进行综合评点。在引导性、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简单地将结论性的知识告诉学生,而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动追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自己的阅读、思考和讨论、交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就不是点状或线状,而是辐射状。同时由于是主动学习,因而其对知识的消化程度是比较深的,记忆也将非常深刻。
2、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在进行法律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应适时地穿插实践性课程,甚至可以将部分理论课程直接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和领会。例如:有些实务性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案例讨论来理解领会;有些程序性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真实生动的旁听、观摩审判等活动方式,来切身感悟和加深印象。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及时地受实践的检验和服务于社会,可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和咨询活动。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适时地安排学生到司法部门见习,定期开展模拟审判,或在具有律师执业资格的老师的指导下,协助其对实际案件的工作。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实际案例和现实法律生活,增加对法律的感性认识,从而既可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促进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激发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投身国家法制建设的热情。
3、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实效。实践性教学,对于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和技术的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判例分析、法律推理、办案及辩护技巧、法律公文写作,等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在走上实际岗位后能够很快地胜任。但是,由于主要是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教师只是指导或引导,因此容易走过场,收不到实效。为了使实践性教学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实效,必须对每次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然后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教师全程跟踪指导,但不代替学生去亲历而为,也不给学生以确定性的答案。活动结束,应由学生自己作总结,谈收获,谈遗憾,谈对活动的认识和建议,最后由教师进行评点。以下举几个实践性教学方法来具体说明。
案例教学法。首先由教师选择一些已终结的案件,将案件材料整理后发放给学生,由学生对案件的各个环节进行解剖分析,对整个案件进行评判,案件的事实证据,适用的法律,判决的结果,法官、公诉人、律师等相关人员的办案技巧及其成功与失败,等等,都是学生分析、评判的对象。在让每一个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发言后,教师再进行评点。如此,学生可以在分析讨论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体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现实生活的途径、方法及其成效,感悟人生阅历、社会经验和生活常识对于法律职业工作者的重要性。由于是对已结案件的分析评判,学生还可从他人成功的经验中,发现执业技巧,失败的教训中产生警戒,以免将来重蹈覆辙。实际案例教学法,这是一条尽快适应法律职业的理想捷径。
诊所式法律教育。诊所式法律教育就是将医学院的诊所教育模式引到法学教育中来,让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并开出处方,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亲自为他们服务。在诊所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主动的,教学内容也是围绕学生角色的转换和执业技能的提高而设置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解决学生手中承办的案件的法律问题为内容。由于学生是办案的“准”律师,因而他们会以更主动、更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在诊所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主持人,谈论话题的引导者,用启发式、引导式提问将问题引向深入。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建立在真实的案件材料和真实的当事人的基础上的。在案件办理的全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社会,培养法律问题的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技巧,增强做一名法律职业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加深对法律知识、法律制度、法律规则的理解,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身份的变化而进入新的角色。
实习。如果说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一项昂贵的法律教育方法,那么,实习则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方法,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习是每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都必须经历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司法现状及法制建设的成就,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实习,使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习活动中经历的各类案件,培养法律实务能力。从理论上说,实习期间,学生严如一个“见习期”的法律职业工作者,参与案件各个环节的讨论和处理,甚至可以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独立从事一些法律允许的法律活动。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很多实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这主要表现在:①实习时间短。尽管不完全相同,但各高等法律院校的实习时间基本上都在6—12周之间,这么短的实习时间,一般不能使学生完整地经手一个案件。②学生不投入。实习期间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是开放式的,它需要学生高度的自律。但有些学生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待实习,不积极主动参与实习部门的业务活动,或仅仅做一些事务性的杂事,涉及案件讨论、处理等实质性业务时,则退缩或保持沉默,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③实习单位不配合。有些实习单位将实习的学生当勤杂工使用,不让学生参与案件的处理活动,有些则对实习学生采取放羊式的管理模式,实习结束时同样给予一个全优的鉴定。
为使实习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延长实习时间,在大三和大四时分阶段进行。大三时的实习,重点在于对法律和法律实务的认识和体会,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明确需要加强和改进的目标,时间可以是6-8周。大四时的实习,则是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检验和综合运用,为毕业后的身份转换和尽快进入新角色打基础,时间可以是8-12周。二是强调双赢。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合同,力求使实习成为对学生、学校、实习单位三方均有利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合同中可要求实习单位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保证实习的质量;同时也要求学生和学校服从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和分工,协助实习单位处理一些事务性工作;在时间上可尽量选择实习单位的繁忙季节,以配合实习单位打攻坚战。三是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实习结束,不仅要对实习生做总结和鉴定,而且可通过收集实习单位的反馈信息,征求实习单位对整个实习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对每次实习活动做出客观的评价,并采取措施,积极改进,为下一次的实习提前做好准备。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指出:“21世纪将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由数量向质量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重视质量是一个时代的命题。谁轻视质量谁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法学教育要培养出高质量的法律人才,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主要参考文献:
1、《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讨论稿),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1年9月。
2、《诊所式法律教育在中国》,甄贞
3、《时代命题加快高校教学改革步伐》,朱振国
4、《法学教育的重新定位与法律人的基本资质》,霍先丹
5、《从澳洲高校课程结业形式谈当前法学考试》,曹培忠
- 上一篇:诠释关于完善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构想
- 下一篇:深究个人可否成为国际法主体
精品范文
3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