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派犯罪学分析论文
时间:2022-02-22 03:13:00
导语:实证派犯罪学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社会学派的刑罚观
德国学者李斯特是社会学派的杰出代表。他提出了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犯罪原因二元论,并断言在犯罪形成中社会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李斯特根据反社会性的危险程度,将罪犯分为偶犯和惯犯,惯犯复分为能改造的和不能改造的两种。偶犯再犯相同性质罪的可能性小;能改造的惯犯,具有先天性的或后天性的犯罪倾向,应处以自由刑,并进行教育改造,使其复归社会;对不能改造的惯犯,因其复归社会几乎不可能,所以采取与社会永久隔离的措施。李斯特认为,好的刑事政策和行刑政策(包括好的社会政策)比最好的刑罚还要有实效,而最好的社会政策,也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李斯特的目的刑论(教育刑论)是其刑罚理论的核心,即他主张刑罚是以保护有关个人的生命、身体、财产、自由、名誉的利益,保卫国家的存在、安全和统治作用的法益为目的而适用的。只有“法益保护”或“社会防卫”才是刑罚的目的和刑罚的正当化根据。李斯特还认为,刑罚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改造和教育犯人,消除其危险性,使之重返一般市民生活之中。他特别强调个别预防的重点是预防已受到处罚的人再次犯罪。刑罚的份量以为了消除犯罪人的危险性(犯罪性),使之重返社会所必需的处理期间为标准。与其说刑罚的目的是威吓、儆戒一般人,不如说是使人自身得到改造、预防犯罪更为重要一些。这就是所谓的改造刑论、教育刑论以至特别预防主义。这点被认为是他在刑法学上最大的功绩。
前面所述的是实证派犯罪学代表人物的刑罚思想,相比较古典学派的刑罚观而言,实证派的刑罚观有其自身的特点:
1.目的刑论
在刑罚的根据上,实证派否定古典学派的报应刑论,认为刑罚不是对犯罪的报应,而是追求一定的目的,如龙布罗梭主张防卫社会是刑罚第一目的,而改善犯罪人则是刑罚的第二目的。李斯特则认为只有“法益保护”或“社会防卫”才是刑罚的目的。
2.个别预防论
实证学派反对古典学派一般预防的传统观点,相反认为,根据犯罪人的类型,因人施罚,特别预防才能实现防卫社会的目的。如龙布罗梭认为刑罚应与个别预防的需要相适应。菲利在
否定古典学派刑罚是罪犯“选择”犯罪的结果的观点时,指出:我们每个人在出生时都受到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遗传,并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这就构成人类活动的个性因素,主张针对犯罪人进行改造的个别预防论。
3.因人施罚论
人类学派的倡导者都强调犯罪中存在犯罪人的个性因素,由此对犯罪人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针对不同的罪犯实施不同的处罚,才能实现特别预防。社会学派的李斯特也提倡刑罚个别化。
4.保安处分论
实证学派认为古典学派的刑罚对于犯罪人而言,是无效的。正如边沁所谓的刑罚的每一次施加,都被证明是对犯罪遏制的无效一样,实证派们极力推崇刑罚替代措施——保安处分,认为这种刑外刑才能真正体现因人施罚,达到预防犯罪人再次犯罪的目的。
5.刑罚主观主义论
实证学派从罪犯个体入手,来考察犯罪,实现防卫社会的目的。因此刑罚不再是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而是应与犯罪人的危险状态相适应。
6.否定刑罚法定原则
由于强调特别预防,因人施罚,因此实证学派们肯定了刑罚替代措施这种法外刑,虽然并未明文反对古典学派的刑罚法定主义,但是从他们的主张来看,是否定至少是修正刑罚法定原则。
参考文献:
1.严存生著:《论法与正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张文显著:《当代西方法学思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4.[意]菲利著:《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意]龙勃罗梭著:《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
[1]加罗法洛著,《犯罪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页。
[2]菲利著,《实证派犯罪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第43页。
- 上一篇:农村市场体制研究论文
- 下一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探究论文